1.得失一念之間:經驗教訓

關燈
對峙時,因兵多糧少,便教倉官王垕将小斛散之,以救一時之急。

    王垕照辦,兵士大怨。

    言丞相欺人。

    操就密召王垕入内,對他說:“欲借汝頭示衆。

    ”王垕大驚說:“某實無罪!”操說:吾亦知汝無罪,但不殺汝,軍必變矣。

    “于是推出斬之,出榜曉示說:“王垕放行小斛,盜竊官糧,謹按軍法。

    ”于是衆怨始解。

    操為保已之安全,還采取“殺雞警猴”的手法殺害無辜之人。

    他恐人暗中害已,常吩付左右:“吾夢中殺人,凡吾睡着,你等切勿近前。

    ”一日,晝寐帳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蓋。

    操躍起拔劍殺之,複上床睡,半晌而起,佯驚問:“何人殺吾近侍?”衆以實對。

    操痛哭,命葬之。

    确是貓哭老鼠,這種事隻有曹操做得出。

    操以為他這些瞞天過海法,能掩蓋天下人耳目,其實他左右之人心裡是明白的,隻不過是敢怒不敢言罷了。

    無辜被殺的近侍下葬時,謀士楊修指而歎說:“丞相非在夢中,君在夢中耳!”因此,盡管曹操有時能“矯情任算”,饒了過去的仇人,或焚部下與敵人私通的書信,其所屬也不盡信任他,還是整天提心吊膽過日子。

    所以操雖得人于一時,卻不得人心于長久。

    劉備曾投入操的麾下,也得到操的重視,但因見其行詐道而棄之。

     操慕祢衡之名,想召之為己用,祢衡也因其詭詐,堅決拒絕,打鼓大罵以辱之,表現了正直之士不願同流合污的大無畏的骨氣。

     李世民以誠信待下,故得人又得人心:曹操以詐道用人,雖得人卻不得人心。

    待人之道,是用誠信抑用詭詐,一經對比,優劣不是分明了麼。

     包辦代替之弊 關于孔明包辦代替的作風,《三國演義》有較形象的描述:司馬懿堅守不戰,孔明遣使送巾帼婦人之衣以羞激之。

    懿心雖怒卻佯笑受之,令重待來使。

    懿問:”孔明寐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說:“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

    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

    ”懿顧謂諸将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使者回以懿話實告,孔明歎說:”彼深知我也!”主簿楊颙說:“某見丞相校簿書,竊以為不然。

    夫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是故古人稱: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大夫。

    昔丙吉憂牛喘,而不問橫道死人;陳平不知錢谷之數,曰:‘自有主者。

    ’今丞相親理細事,汗流終日,豈不勞乎?——司馬懿之言,真至有也。

    ”孔明泣說:“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心也!”衆皆垂淚。

     孔明理政治軍,西瓜、芝麻事一起抓,忙得晚睡早起,累得汗流浃背,食不甘味,睡不安席。

    他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是可嘉的,确使人為之垂淚;但他這種包辦代替的作風是不足取的。

    主簿楊颙對他這種“親理細事”的作法提出異議,并以西漢丞相丙吉見牛喘而擔憂會影響年成,和陳平認為丞相主要管群臣,錢糧之事應問主管者的故事,說明丞相應抓大事,其他具體事情應由各主管部門去做,這是完全正确的。

    對此,孔明口說“吾非不知”,其實他還不知這種作風的弊害。

    他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對别人不夠放心,老是擔心别人不能把事情辦好,也正如他所說“惟恐他人不似我心也。

    ”作為一國的執政者,他的主要職責應是:決定政策,選拔人才。

    孔明的後繼者之一費祎就較明智,他懂得抓大事,故即使政務、軍務繁忙,他也能抽出時間與人談笑、下棋,也能把工作做得不錯。

    孫權對大事,當做出決策,确定人選後,便放手讓他去幹,也能把事情搞得很好。

    可是,孔明對即便是”罰二十以上”的細事也要“親覽”,忙得不可開交,并沒有把事情全做好。

    這種包辦代替作風其弊有三: 一、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

    正因孔明“惟恐他人不似我心”,不肯放手讓人去做事,即便是有奇才也很難充分發揮其作用。

    孔明第一次興師北伐,魏主曹睿遣驸馬夏侯楙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迎敵。

    魏延上帳獻策說: “夏侯橋乃膏梁子弟,懦弱無謀。

    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

    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去。

    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鹹陽以西,一舉可定也,”此亦是韓信暗渡陳倉之計的新用,如敵方主将是司馬懿則未必得手,而主将是夏侯楙,此人怯而無謀,此計可瞞過他,行之是可能成功的。

    而一生未曾冒險又不盡信人的孔明卻以“非萬全之策” 而否定了。

    魏延也因此以“己才用之不盡”而歎恨。

     二、不利于人才的成長。

    由于孔明總是擔心别人把事情搞壞了,事事都要親管,其下屬隻能跟着他的羽毛扇擺動團團轉。

    既然大小事孔明都要抓,其下屬也就用不着去動腦筋,也沒有機會去獨當一面以鍛煉自己,這就不利于人才的成長。

    蜀中人才短缺,這未曾不是原因之一。

     三、沒有把事情做好。

    要使北伐取勝,必須群策群力,如光靠一人操勞,他縱有天大的本領也難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

    孔明由于不能充分發揮”衆智”、“衆力”的作用,其六出祁山勞而無功是必然的事。

    對于他本人來說,正如司馬懿所料:“食少事傾,其能久乎?”隻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留下千古遺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