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向滅亡之路:唯親惡果
關燈
小
中
大
皇後,于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全家人都成新貴,因是國戚而得到信任,掌握大權,不管他是胸無點墨,十足草包。
因此,不知誤了多少國家大事。
何進以一屠戶而成為一國的大将軍,便是一例。
由于何進無謀引外兵入京,不隻他自己被宦官所殺,漢廷大權也就落入董卓的手裡,從此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董卓用呂布搬了腦袋 請先看呂布的外表:“頭戴三叉束發紫金冠,體挂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铠,腰系勒甲玲珑獅蠻帶,弓箭随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這位無敵将軍确是威風凜凜,一表堂堂!他的外表多美,誰又想到他靈魂深處的肮髒;董卓因其勇冠三軍認為義子,他又哪裡料到這位義子搬了自己的腦袋。
董卓入京奪取軍政大權後,在溫明園召集百官,議廢帝劉辯,另立新帝陳留王。
諸官吓得不敢出聲。
隻有帶兵前來勤王的荊州刺史丁原堅決反對說:“天子乃先帝嫡子,初無過失,何得妄議廢立!汝欲為篡逆耶?”卓怒叱說:“順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劍欲斬丁原。
謀士李儒見丁原背後呂布怒目而視,他知此人武藝非凡,急忙勸止。
衆官也勸解丁原,丁原憤然上馬而去,次日,雙方對陣,呂布挺朝飛馬直殺過來,丁原率軍掩殺。
卓兵大敗,退三十裡下寨,聚衆商議。
卓說:”吾視呂布非常人也。
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帳下虎贲中郎将李肅說:“主公勿憂。
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
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 卓大喜,乃派李肅赍禮去說呂布。
呂布因見董卓勢大,又被名馬、金珠玉帶所收買,便殺義父丁原來投靠董卓。
他一見董卓便下拜說:“公若不棄,布請拜為義父。
”剛殺了舊義父,又迫不及待地認新義父,呂布為人确如李肅所說”見利忘義”。
隻要有利可圖,他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董卓以為有了呂布這個”非常人”,“何慮天下”,且今又認為義子,必死心塌地事義父,從此,視呂布為“心腹”,使其警衛左右,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
大凡以利相交的,也必因利而相絕。
呂布認丁原做義父,隻是為圖利——我靠山以便向上爬,所以呂布對了原毫無父子感情可言。
及見掌握朝政大權的董卓,投靠之大可飛黃騰達,比依賴丁原其利更大,因此,殺舊義父認新義父,對于“見利忘義”的呂布來說,并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事。
而在曆史上,棄舊主的人,往往因利之故,這非呂布一人如此。
董卓之愚在于不懂得這個道理。
既然,呂布因利能殺舊義父,也可以因更大的利而宰新義父,而董卓竟以為義兒呂布捍衛左右便可“高枕無憂”,這便是他的悲劇之所在。
司徒王允也和李肅一樣,看透了呂布的靈魂深處——“見利忘義”,于是巧施“連環計”,昌布為了和董卓争奪美人貂蟬,便把董卓宰了。
董卓是個刮民脂膏、殺人放火的封建統治者。
他被呂布所殺後,王允将其屍首号令通衢,“百姓過者,莫不手擲其頭,足踐其屍”,可見人民恨之入骨,故其死也宜。
不過,董卓用呂布也給人們提供一個教訓:對于”見利忘義”之徒,要千萬當心! 這事也從反面說明一個道理:上下之間,要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目标,才能共同奮鬥,至死不渝。
劉、關、張“桃園結義”,誓“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任何利誘都不能改變其初志,故能同心同德,同生同死。
孔明因和劉備都有複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壯志,不圖私人之利,故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己”,與因利而交、因利而絕的呂布之流相比,真是偉大與渺小,美善與醜惡,泾渭分明。
曹操用夏侯淵掉了漢中 夏侯淵是曹操的同族兄弟。
一姓曹一姓夏侯何以說是同族兄弟?因曹操父親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過房與中常侍曹騰為養子,故曹操與夏侯淵同族。
所以,夏侯淵得到曹操的信任,他取得漢中後,便委任夏侯淵駐兵鎮守,曹操占漢中時,西川百姓一日數驚,擔心操兵入川,司馬懿勸曹操乘勝取蜀,曹操歎說:“‘人若不知足,既得隴,複望蜀’耶?”因他被蜀道山川險峻震懾,不敢貿然入川,漢中是西蜀的咽喉,如能守住漢中,對西川劉備是個巨大的威脅,一時不能取蜀,以後可取之。
而曹操委任鎮守漢中的夏侯淵是一勇之夫,使之沖鋒陷陣則可,使之駐守漢中則非其力所能勝任。
因他遠非劉備的敵手。
可是,智如曹操,卻缺乏知淵之明,竟因兄弟之情而信任之。
劉備興兵取漢中,屢戰屢勝,夏侯淵堅守定軍山不出戰,并派人向操告急,操乃起兵進駐南鄭。
操認為:“若不出戰,是示懦也。
”并作手書與之說,”吾今屯大軍于南鄭,欲觀卿之‘妙才’,勿辱二字可也。
”在操的鼓勵下,當黃忠兵臨山下時,夏侯淵決定出戰。
張郃勸他說:“黃忠謀勇兼備,況有法正相助,不可輕敵。
此間山路險峻,隻宜堅守。
”他也不聽,便分軍來圍黃忠所占領的山頭,結果被黃忠所殺。
黃忠乘勝奪取定軍山。
由于曹操的“妙才” 被殺,戰略要地定軍山失陷,曹操雖率大軍來戰,也無能為力,終于失掉了漢中。
曹操身邊多名将,如非因親用夏侯淵而用其他名将,漢中也許不至于失落。
不過,用人唯親并非曹操一人如此,封建統治者大都如此。
出于用人的策略,有的在一定時期也能用賢,而最終還是用人唯親。
因為封建統治者總是把天下視為一家之私,故都想用親屬或親信來控制國權,以鞏固其封建統治。
昔楚漢相争,項羽就非親莫信,他所重用的人不是項氏族人即妻室親人,連一外姓的範增也不能用。
用人唯親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劉邦在與項羽争天下時,也能采取“五湖四海”的用人政策,故得到韓信、英布、彭越等拼力相助,開創了西漢基業。
但他得天下後,狡兔死,走狗烹。
”外姓王還不是一個個破除掉,另封劉氏的人為王。
他還立下約:今後“非劉氏莫王”。
可是,他所封的劉姓王卻不能幫他安邦治國,後來還不是釀成“七王之亂”。
這一方面說明,用人唯親是封建統治者的本質體現;另一方面也說明,用人唯親是不足取的。
曹操之失漢中,不正也是失在用人唯親上麼。
劉備用關羽失了荊州 孔明入川前向關羽交割印绶。
孔明問:“倘曹操引兵來到,當之如何?” 關羽說:“以力拒之。
”孔明又問:”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 關羽答:“分兵拒之。
”孔明說:“若如此,荊州危矣。
吾有八個字,将軍牢記,可保荊州。
”關羽問:“哪八個字?“孔明說:“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關羽說:“軍師之言,當銘肺腑。
”“外結孫權”以拒曹操,是孔明未出草廬前為劉備制定的戰略決策——“隆中對”的重要内容之一,因關羽接任鎮守的荊州是處于曹、孫夾縫之間,故特重申之。
關羽并不理解這一決策關系到荊州的存亡,也沒有把“軍師之言,銘之
因此,不知誤了多少國家大事。
何進以一屠戶而成為一國的大将軍,便是一例。
由于何進無謀引外兵入京,不隻他自己被宦官所殺,漢廷大權也就落入董卓的手裡,從此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董卓用呂布搬了腦袋 請先看呂布的外表:“頭戴三叉束發紫金冠,體挂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铠,腰系勒甲玲珑獅蠻帶,弓箭随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這位無敵将軍确是威風凜凜,一表堂堂!他的外表多美,誰又想到他靈魂深處的肮髒;董卓因其勇冠三軍認為義子,他又哪裡料到這位義子搬了自己的腦袋。
董卓入京奪取軍政大權後,在溫明園召集百官,議廢帝劉辯,另立新帝陳留王。
諸官吓得不敢出聲。
隻有帶兵前來勤王的荊州刺史丁原堅決反對說:“天子乃先帝嫡子,初無過失,何得妄議廢立!汝欲為篡逆耶?”卓怒叱說:“順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劍欲斬丁原。
謀士李儒見丁原背後呂布怒目而視,他知此人武藝非凡,急忙勸止。
衆官也勸解丁原,丁原憤然上馬而去,次日,雙方對陣,呂布挺朝飛馬直殺過來,丁原率軍掩殺。
卓兵大敗,退三十裡下寨,聚衆商議。
卓說:”吾視呂布非常人也。
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帳下虎贲中郎将李肅說:“主公勿憂。
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
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 卓大喜,乃派李肅赍禮去說呂布。
呂布因見董卓勢大,又被名馬、金珠玉帶所收買,便殺義父丁原來投靠董卓。
他一見董卓便下拜說:“公若不棄,布請拜為義父。
”剛殺了舊義父,又迫不及待地認新義父,呂布為人确如李肅所說”見利忘義”。
隻要有利可圖,他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董卓以為有了呂布這個”非常人”,“何慮天下”,且今又認為義子,必死心塌地事義父,從此,視呂布為“心腹”,使其警衛左右,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
大凡以利相交的,也必因利而相絕。
呂布認丁原做義父,隻是為圖利——我靠山以便向上爬,所以呂布對了原毫無父子感情可言。
及見掌握朝政大權的董卓,投靠之大可飛黃騰達,比依賴丁原其利更大,因此,殺舊義父認新義父,對于“見利忘義”的呂布來說,并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事。
而在曆史上,棄舊主的人,往往因利之故,這非呂布一人如此。
董卓之愚在于不懂得這個道理。
既然,呂布因利能殺舊義父,也可以因更大的利而宰新義父,而董卓竟以為義兒呂布捍衛左右便可“高枕無憂”,這便是他的悲劇之所在。
司徒王允也和李肅一樣,看透了呂布的靈魂深處——“見利忘義”,于是巧施“連環計”,昌布為了和董卓争奪美人貂蟬,便把董卓宰了。
董卓是個刮民脂膏、殺人放火的封建統治者。
他被呂布所殺後,王允将其屍首号令通衢,“百姓過者,莫不手擲其頭,足踐其屍”,可見人民恨之入骨,故其死也宜。
不過,董卓用呂布也給人們提供一個教訓:對于”見利忘義”之徒,要千萬當心! 這事也從反面說明一個道理:上下之間,要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目标,才能共同奮鬥,至死不渝。
劉、關、張“桃園結義”,誓“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任何利誘都不能改變其初志,故能同心同德,同生同死。
孔明因和劉備都有複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壯志,不圖私人之利,故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己”,與因利而交、因利而絕的呂布之流相比,真是偉大與渺小,美善與醜惡,泾渭分明。
曹操用夏侯淵掉了漢中 夏侯淵是曹操的同族兄弟。
一姓曹一姓夏侯何以說是同族兄弟?因曹操父親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過房與中常侍曹騰為養子,故曹操與夏侯淵同族。
所以,夏侯淵得到曹操的信任,他取得漢中後,便委任夏侯淵駐兵鎮守,曹操占漢中時,西川百姓一日數驚,擔心操兵入川,司馬懿勸曹操乘勝取蜀,曹操歎說:“‘人若不知足,既得隴,複望蜀’耶?”因他被蜀道山川險峻震懾,不敢貿然入川,漢中是西蜀的咽喉,如能守住漢中,對西川劉備是個巨大的威脅,一時不能取蜀,以後可取之。
而曹操委任鎮守漢中的夏侯淵是一勇之夫,使之沖鋒陷陣則可,使之駐守漢中則非其力所能勝任。
因他遠非劉備的敵手。
可是,智如曹操,卻缺乏知淵之明,竟因兄弟之情而信任之。
劉備興兵取漢中,屢戰屢勝,夏侯淵堅守定軍山不出戰,并派人向操告急,操乃起兵進駐南鄭。
操認為:“若不出戰,是示懦也。
”并作手書與之說,”吾今屯大軍于南鄭,欲觀卿之‘妙才’,勿辱二字可也。
”在操的鼓勵下,當黃忠兵臨山下時,夏侯淵決定出戰。
張郃勸他說:“黃忠謀勇兼備,況有法正相助,不可輕敵。
此間山路險峻,隻宜堅守。
”他也不聽,便分軍來圍黃忠所占領的山頭,結果被黃忠所殺。
黃忠乘勝奪取定軍山。
由于曹操的“妙才” 被殺,戰略要地定軍山失陷,曹操雖率大軍來戰,也無能為力,終于失掉了漢中。
曹操身邊多名将,如非因親用夏侯淵而用其他名将,漢中也許不至于失落。
不過,用人唯親并非曹操一人如此,封建統治者大都如此。
出于用人的策略,有的在一定時期也能用賢,而最終還是用人唯親。
因為封建統治者總是把天下視為一家之私,故都想用親屬或親信來控制國權,以鞏固其封建統治。
昔楚漢相争,項羽就非親莫信,他所重用的人不是項氏族人即妻室親人,連一外姓的範增也不能用。
用人唯親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劉邦在與項羽争天下時,也能采取“五湖四海”的用人政策,故得到韓信、英布、彭越等拼力相助,開創了西漢基業。
但他得天下後,狡兔死,走狗烹。
”外姓王還不是一個個破除掉,另封劉氏的人為王。
他還立下約:今後“非劉氏莫王”。
可是,他所封的劉姓王卻不能幫他安邦治國,後來還不是釀成“七王之亂”。
這一方面說明,用人唯親是封建統治者的本質體現;另一方面也說明,用人唯親是不足取的。
曹操之失漢中,不正也是失在用人唯親上麼。
劉備用關羽失了荊州 孔明入川前向關羽交割印绶。
孔明問:“倘曹操引兵來到,當之如何?” 關羽說:“以力拒之。
”孔明又問:”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 關羽答:“分兵拒之。
”孔明說:“若如此,荊州危矣。
吾有八個字,将軍牢記,可保荊州。
”關羽問:“哪八個字?“孔明說:“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關羽說:“軍師之言,當銘肺腑。
”“外結孫權”以拒曹操,是孔明未出草廬前為劉備制定的戰略決策——“隆中對”的重要内容之一,因關羽接任鎮守的荊州是處于曹、孫夾縫之間,故特重申之。
關羽并不理解這一決策關系到荊州的存亡,也沒有把“軍師之言,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