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向滅亡之路:唯親惡果

關燈
肺腑”,而是恃己之勇,想用兩個拳頭一齊出擊,既北代曹操,又東得罪于孫權。

    因此在曹、孫夾擊下,他隻能走麥城,兵敗身亡,失了荊州。

     關羽英勇絕倫,被稱“萬人敵”。

    他溫酒斬華雄,萬衆中刺顔良,三通鼓斬蔡陽,英名聞遐迩。

    但他剛愎自用,缺乏戰略眼光。

    “北拒曹操”既是蜀國的既定決策,“東和孫權”是必然之理,而關羽卻計不出此。

    孫權原想求關羽女配其子,兩相結好,并力破曹,乃派諸葛瑾去荊州求婚。

    關羽大怒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遂喚左右逐出。

    關羽奉令取樊城,請權出兵相助,權許之但遲遲不出兵。

    關羽對來使破口大罵說:“貉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關羽屢次蔑視孫權,權深恨之。

    他“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操議遷都以避之。

    這時,如果能争取孫權的支援,局勢将對蜀、吳大利,可是因他和孫權的矛盾甚深,操才能乘二人有隙,遣使以割地相封請孫權夾擊關羽。

    孫權乃潛師密發襲荊州。

    事前,權用陸遜代呂蒙,以麻痹關羽。

    陸遜抓住關羽驕做自大、喜戴“高帽”的特點,遣使赍書卑辭奉承他。

    關羽輕蔑地對來使說:“仲謀見識短淺,用此孺子為将。

    ” 便撤荊州的大半兵赴樊城聽調,無複有憂江東之意,使呂蒙得以“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

    荊州既失,已無後援,關羽孤軍深入,經不起曹、孫兩軍前後夾擊,便陷入既不能戰又不能守的絕境。

    顯然,荊州之失,是因關羽剛愎自用,違背了孔明的”八字”方針。

     命孔明入蜀支援,令關羽守荊州,是劉備所決定。

    因此,荊州之失,當與劉備有關。

    當時劉備尚未得西蜀,荊州不僅是他圖天下的戰略要地,且是其唯一的根據地,荊州的安危對劉備集團關系甚大。

    入蜀支援,派關羽也行,何以派孔明?鎮守荊州的重任,為何不委之智多謀深的孔明,而托于剛愎自甩的關羽?這裡有個信任問題。

    對此,王夫之早有議論。

    他說:“先主之入蜀也,率武侯、張、趙以行,而留羽守江陵,以羽之可信而有勇。

    ”劉備之信關羽,是因“以同起之恩私,矜其勇而見可任。

    ”劉備雖也信孔明而不讓他鎮守荊州。

    是因“疑武侯之交固于吳,而不足快己之志也。

    ”王夫之指出: “先主之信武侯也,不如其信羽,明矣。

    ”故“失豈在羽哉?先主自贻之矣”。

    (《讀通鑒論》)王夫之的意見是正确的,荊州之失在于劉備錯用了關羽。

     3.知人始能用人:知人美談 知人是用人的前提,用人必須在知人的基礎上,知人始能用人,不知人則用人不當;或大才小用,小才大用;或視奇才為庸人,視庸人為奇才;或把忠貞當作奸佞,把奸佞當作忠貞。

    知人,不僅能用人,且能料敵制勝。

    因在與敵鬥争中,首先要“知彼”,”知彼”才能拟定制彼之策,勝利則有把握,不知彼,則不知何以對彼,将使己陷于盲目被動,甚至失敗。

     曹操煮酒論英雄 一日,青梅正熟,曹操乃邀劉備至小亭,二人對坐,煮酒暢飲。

    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驟雨将至。

    從人遙指天外龍挂,操與劉備憑欄觀之。

    操問:” 使君知龍之變化否?”劉備答:”未知其詳,”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隐。

    ”“龍之為物,又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曆四方,必知當世英雄。

    請試指言之。

    ”劉備陸續例舉袁術、袁紹、劉表、劉璋以及張繡、張魯、韓遂等輩,操皆一一否定,認為袁術是“冢中枯骨”,袁紹是“好謀無斷”,劉表是“虛名無實”,劉璋是“守戶之犬”,都非英雄;而張繡、張魯、韓遂等隻是”碌碌小人,何足挂齒!”操認為:“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劉備問:”誰能當之?”操以手指劉備,後自指,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便是著名的“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

    曹操關于英雄的概念,概括起來就是:要有大志,有良謀,并要象“龍” 一樣能大能小、能升能隐,這是說幹事情要能适應客觀形勢,随機應變,不拘守于一格。

    曹操正以此作為标準,用以衡量是否英雄。

    因為具備這些條件才有可能成大事,稱英雄。

    如徒有大志,而無良謀,也不能成氣候,有志有智是英雄應具有的素質,如不能從實際出發和有應變之才,也将會遭到挫折或失敗。

    袁術據淮南,兵糧足備,稱霸一方,他雖有大志,僭稱帝号,但無智無謀,不自量力,不識時務,終以兵敗糧盡餓死,操稱為“人家冢骨”,确是适評。

    袁紹虎踞冀州,因其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智謀之士多歸之,兵多糧足,是當時中國最強者;他他有吞天之志,但好謀無斷,緻屢次失去圖天下的良機,是時操雖比他勢弱,卻因此看不起他,不把他視為英雄。

    後來,袁紹軍被曹操打敗。

    名稱八俊、威鎮九州的劉表,既無大志,又缺良謀,所以曹操說他是“徒有虛名”。

    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這對劉備既非過譽,對曹操也非自誇。

    因他倆都有大志,有良謀,有應變之才: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是扶漢室以達己志。

    曹、劉之志都是”取而代之”,隻是巧妙有所不同!操為離間劉備和呂布的關系,用”兩虎競食”之計,使他兩人火拚;劉備心知其謀,表面許之,暗中卻告知呂布。

    彼此計謀,堪稱棋逢敵手!劉備聽曹操說他是“英雄”,吓得不覺筷落于地下,後借雷聲巧妙地掩飾過去,操征張繡,道上缺水,将士皆渴,操以鞭虛指說:“前面有梅林。

    ”軍士聞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

    兩人應變之才,确是半斤八兩! 曹操的英雄之論,不僅是識英雄的标準,也是英雄應具備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許劭評曹操 汝南許劭,有知人之名。

    操未達時往求見之,問:”我何如人?”劭不答。

    又問,劭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操聞言大喜。

    如果許劭隻贊操是“能臣”,大喜還可理解;而說他是“奸雄”,卻也大喜,确令人費解。

    其實,曹操并不以“奸雄”為可恥,因奸雄亦雄也。

    在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英雄無不奸,不奸亦難成為英雄。

    劉表人不奸,一派名士氣,故不能稱“雄”。

    劉璋人較老實,心地仁慈,也不成“雄”。

     而董卓奪漢廷大權,無惡不作,能否稱為奸雄?董卓隻能稱為強盜,配不上奸雄之稱。

    因奸雄也能行仁義,董卓卻一味殺人放火。

    倒是曹操和劉備才能稱“雄”。

    雖操被稱為奸雄,劉備被贊為英雄,但既都是“雄”,心有靈犀一點通。

    為圖天下,必須講究權謀于略,而權謀幹略和“奸”字往往混淆不清,難于嚴格區别,如劉備的摔阿鬥、遣衆将、要“投江”、托孤話,曹操的“三笑一哭”、焚書信、割發代首,都是弄詐,而這些詐又何其相似乃爾! 英雄與奸雄有相通之處,金聖歎早就指出:”夫豪傑必有奸雄之才,奸雄必有豪傑之氣。

    ”一個人往往能”以豪傑兼奸雄,以奸雄兼豪傑。

    ”(《水浒》第五十五回回評)葉晝評點曹、劉時,也運用這個觀點。

    他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