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向滅亡之路:唯親惡果
關燈
小
中
大
罵曹操是“大奸雄”,又多次說“老曹是個豪傑。
”(第十二回回評)他在肯定劉備“仁厚”、“英雄”的同時,也常說他“奸雄”、“大奸大詐”。
毛宗崗的評點,對奸雄曹操屢次說他“奸得可愛”,贊他雄才大略,也是說他有英雄本色,對仁君劉備也多次揭其詐處,說他假得不為人所知,其假處也是其好處。
劉備和曹操雖有共同之點,但兩人并非一個樣,就是說英雄和奸雄還是有區别的。
葉晝在第十三回回評中則指出:“劉備似奸雄,非真奸雄也。
” 在第一回回評中則明确指出曹操的”本性”是“奸滑”。
毛宗崗也指出,曹操”暴處多是真,其仁處多是假”(第三十三回回評)奸詐是其主要的一面。
但劉備有時虛僞卻懷有長者的心腸,仁義是其主要的一面。
評價是英雄或奸雄,當然以其主要的一面來論定。
許劭說曹操“亂世之奸雄”并非盡是貶語,弄清楚英雄和奸雄異同之處,有助于正确評價曹操。
評價人物,決不能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而是既要有兩點論又要有重點論,評價曹操如此,評價其他人物也如此。
劉備談馬谡 劉備臨危,孔明等入宮探病。
劉備以目遺視,隻見馬良之弟馬谡在旁,劉備令且退。
谡退出,劉備問孔明說:”丞相觀馬谡之才如何?”孔明說:” 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
”劉備說:“不然。
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劉備在垂危之際,特别向孔明叮咛此事,可見是非等閑視之。
因馬谡亦荊州學派,與孔明等一起随劉備入蜀。
谡才器過人,好談兵,孔明深加器異,視之如子,他亦視孔明如父。
劉備擔心孔明将重用馬谡,故鄭重告誡之。
劉備認為馬谡“不可大用”,是因其”言過其實”。
馬谡熟讀兵書,但缺乏實戰經驗,故他談兵時未免誇誇其談,不大切合實際。
劉備是個身經百戰的沙場老将,知道戰争是千變萬化的,要善于從實際出發,做到随機應變: 如拘守兵書的片言隻語,輕于言兵,未有不栽筋鬥的。
趙奢之子趙括因紙上談兵招緻失敗的教訓,劉備是不會忘記的,放劉備對馬谡的看法不是沒有根據的。
孔明重視馬谡也不是盲目的,馬谡曾給他出過一些好計謀。
孔明南征時,馬谡向他獻了“攻心為上”之計,孔明“七擒七縱孟獲”,使南人不複反,正是采取這一戰略方針。
但是,馬谡作為參謀則可,因其未有戰争實踐,讓他獨當一面則難于勝任。
孔明委之以守街亭重任,這是紮明用人不當。
馬谡之失,正是失在“言過其實”上。
對于如何防守街亭,馬谡與其副将王平看法大異:馬谡以兵書為由,王平以實踐為據。
王平主張”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為棚,以圖久計”。
谡說:“當道豈是下寨之地? 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
”平說:“參軍差矣。
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縱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将何一軍以保?” 谡大笑說:”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若破竹。
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說:“今處此山,是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道,軍士不戰自亂矣。
”谡說:“汝莫亂道!孫子雲:置之死地而後生。
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當百可也。
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什麼”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對于街亭地形、來犯敵人是誰都不考慮,這是典型的教條式理解兵法。
王平恰恰與之相反,他因富于實戰經驗,能根據地形布置防守:他堅決反對棄守當道而屯兵于孤山下,是因他預料到如“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再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
”通過描述馬、王兩人的争論,突出了馬谡這個紙上談兵的形象,也指出他緻敗之由。
馬谡的錯誤是嚴重的,因失街亭,蜀軍處境極危,如果孔明不用“空城計”,必被司馬懿所擒。
街亭之敗,孔明深悔錯用馬谡,更服劉備有知人之明。
徐庶議劉表 “久聞劉景升善善惡惡,特往谒之。
及至相見,徒有虛名,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者也。
故遺書别之。
”這是第三十四回寫徐庶深夜拜訪水鏡時對他說的話。
劉表是個大官僚大名士,很有名氣,為人也明事理,喜善厭惡,但柔懦寡斷,處理問題總是怕前怕後,疑此疑彼,猶豫不決。
其用人也如此,有才能的人,他雖喜歡卻不能用,做壞事的人,他雖厭惡卻不能撤換。
因此,隻能安于現狀,無所作為。
劉備和劉表是漢室宗親,劉表敬佩劉備是個英雄,表面上對劉備也很親熱,稱兄道弟,心裡對劉備卻存有疑慮,不敢重用。
所以,劉備的才幹始終得不到發揮,劉表欲用劉備的三将——關羽、張飛、趙雲保衛邊疆,蔡瑁恐劉備得勢對已不利,便入告其姊蔡夫人,說若此久必為患。
蔡夫人乃于夜間在枕邊進讒言,要他遣劉備他去。
經蔡夫人的挑撥,劉備嘴裡雖說“玄德仁人也”,心裡卻有所疑,次日便讓劉備帶本部人馬到新野縣屯紮。
曹操統兵遠征烏桓時,劉備勸他趁許都空虛,以荊襄之衆襲取之。
劉表卻說:“吾坐據荊州足矣,豈可别圖?”他缺乏宏圖,安于現狀,是其不同意襲取許都的原因之一,但另一個原因是他對劉備不盡信任,不敢放手讓他統兵出征。
正因此,緻失去了這一大好戰機。
操統一北方後,劉表知其将南征,又後悔不已,對劉備說:“近聞曹操提兵回許都,勢日強盛,必有奪荊州之心。
昔日悔不聽賢弟之言,失此好機會。
”當時,天下分裂,幹戈日起,逐鹿中原者不乏其人,你不圖人,必将被人所圖,這是亂世一條規律。
劉表豈能長據荊州。
荊州這塊肥肉,遲早被人所吞,這是勢所必然的。
對于妻黨察瑁等人,劉表雖知其作惡,他也無可奈何。
蔡瑁等嫉賢妒才,屢次設計陷害劉備。
劉表請劉備來相會,蔡瑁與蔡夫人密謀,準備于館殺之,劉備知情逃回新野,蔡瑁又假劉備名寫一反詩于壁上,劉表一見大怒,拔劍說:“誓殺此不義之徒!”但又想起“吾與劉備相處許多時,不曾見他寫詩”。
猛省覺此必外人離間之計,便制止蔡瑁點兵去擒拿劉備,蔡瑁見此計不成。
又與蔡夫人密議,借請劉備到襄陽赴會之機殺之,幸得伊籍告密,劉備乃得逃席而去。
劉備後來緻書将此事告知劉表,劉表大怒,急喚蔡瑁責罵說:” 你焉敢害吾弟!”命推出斬之。
可是當蔡夫人出面哭求免蔡瑁死罪時,劉表心便軟了,責而赦之。
劉表也明知妻黨羽毛已豐滿,荊州軍權都掌握在蔡氏族人手裡,“後必為亂”,但他因愛蔡夫人而怕蔡夫人,事事受其牽制,不敢撤換蔡瑁等壞人。
正因劉表“惡惡不能去”,使蔡瑁等人後來獻出荊州,助曹為虐! 劉備信趙雲不叛己 劉備在當陽長闆大敗,隻剩下百餘騎,奔到天明,未見來追敵人,才得歇馬
”(第十二回回評)他在肯定劉備“仁厚”、“英雄”的同時,也常說他“奸雄”、“大奸大詐”。
毛宗崗的評點,對奸雄曹操屢次說他“奸得可愛”,贊他雄才大略,也是說他有英雄本色,對仁君劉備也多次揭其詐處,說他假得不為人所知,其假處也是其好處。
劉備和曹操雖有共同之點,但兩人并非一個樣,就是說英雄和奸雄還是有區别的。
葉晝在第十三回回評中則指出:“劉備似奸雄,非真奸雄也。
” 在第一回回評中則明确指出曹操的”本性”是“奸滑”。
毛宗崗也指出,曹操”暴處多是真,其仁處多是假”(第三十三回回評)奸詐是其主要的一面。
但劉備有時虛僞卻懷有長者的心腸,仁義是其主要的一面。
評價是英雄或奸雄,當然以其主要的一面來論定。
許劭說曹操“亂世之奸雄”并非盡是貶語,弄清楚英雄和奸雄異同之處,有助于正确評價曹操。
評價人物,決不能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而是既要有兩點論又要有重點論,評價曹操如此,評價其他人物也如此。
劉備談馬谡 劉備臨危,孔明等入宮探病。
劉備以目遺視,隻見馬良之弟馬谡在旁,劉備令且退。
谡退出,劉備問孔明說:”丞相觀馬谡之才如何?”孔明說:” 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
”劉備說:“不然。
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劉備在垂危之際,特别向孔明叮咛此事,可見是非等閑視之。
因馬谡亦荊州學派,與孔明等一起随劉備入蜀。
谡才器過人,好談兵,孔明深加器異,視之如子,他亦視孔明如父。
劉備擔心孔明将重用馬谡,故鄭重告誡之。
劉備認為馬谡“不可大用”,是因其”言過其實”。
馬谡熟讀兵書,但缺乏實戰經驗,故他談兵時未免誇誇其談,不大切合實際。
劉備是個身經百戰的沙場老将,知道戰争是千變萬化的,要善于從實際出發,做到随機應變: 如拘守兵書的片言隻語,輕于言兵,未有不栽筋鬥的。
趙奢之子趙括因紙上談兵招緻失敗的教訓,劉備是不會忘記的,放劉備對馬谡的看法不是沒有根據的。
孔明重視馬谡也不是盲目的,馬谡曾給他出過一些好計謀。
孔明南征時,馬谡向他獻了“攻心為上”之計,孔明“七擒七縱孟獲”,使南人不複反,正是采取這一戰略方針。
但是,馬谡作為參謀則可,因其未有戰争實踐,讓他獨當一面則難于勝任。
孔明委之以守街亭重任,這是紮明用人不當。
馬谡之失,正是失在“言過其實”上。
對于如何防守街亭,馬谡與其副将王平看法大異:馬谡以兵書為由,王平以實踐為據。
王平主張”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為棚,以圖久計”。
谡說:“當道豈是下寨之地? 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
”平說:“參軍差矣。
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縱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将何一軍以保?” 谡大笑說:”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若破竹。
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說:“今處此山,是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道,軍士不戰自亂矣。
”谡說:“汝莫亂道!孫子雲:置之死地而後生。
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當百可也。
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什麼”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對于街亭地形、來犯敵人是誰都不考慮,這是典型的教條式理解兵法。
王平恰恰與之相反,他因富于實戰經驗,能根據地形布置防守:他堅決反對棄守當道而屯兵于孤山下,是因他預料到如“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再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
”通過描述馬、王兩人的争論,突出了馬谡這個紙上談兵的形象,也指出他緻敗之由。
馬谡的錯誤是嚴重的,因失街亭,蜀軍處境極危,如果孔明不用“空城計”,必被司馬懿所擒。
街亭之敗,孔明深悔錯用馬谡,更服劉備有知人之明。
徐庶議劉表 “久聞劉景升善善惡惡,特往谒之。
及至相見,徒有虛名,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者也。
故遺書别之。
”這是第三十四回寫徐庶深夜拜訪水鏡時對他說的話。
劉表是個大官僚大名士,很有名氣,為人也明事理,喜善厭惡,但柔懦寡斷,處理問題總是怕前怕後,疑此疑彼,猶豫不決。
其用人也如此,有才能的人,他雖喜歡卻不能用,做壞事的人,他雖厭惡卻不能撤換。
因此,隻能安于現狀,無所作為。
劉備和劉表是漢室宗親,劉表敬佩劉備是個英雄,表面上對劉備也很親熱,稱兄道弟,心裡對劉備卻存有疑慮,不敢重用。
所以,劉備的才幹始終得不到發揮,劉表欲用劉備的三将——關羽、張飛、趙雲保衛邊疆,蔡瑁恐劉備得勢對已不利,便入告其姊蔡夫人,說若此久必為患。
蔡夫人乃于夜間在枕邊進讒言,要他遣劉備他去。
經蔡夫人的挑撥,劉備嘴裡雖說“玄德仁人也”,心裡卻有所疑,次日便讓劉備帶本部人馬到新野縣屯紮。
曹操統兵遠征烏桓時,劉備勸他趁許都空虛,以荊襄之衆襲取之。
劉表卻說:“吾坐據荊州足矣,豈可别圖?”他缺乏宏圖,安于現狀,是其不同意襲取許都的原因之一,但另一個原因是他對劉備不盡信任,不敢放手讓他統兵出征。
正因此,緻失去了這一大好戰機。
操統一北方後,劉表知其将南征,又後悔不已,對劉備說:“近聞曹操提兵回許都,勢日強盛,必有奪荊州之心。
昔日悔不聽賢弟之言,失此好機會。
”當時,天下分裂,幹戈日起,逐鹿中原者不乏其人,你不圖人,必将被人所圖,這是亂世一條規律。
劉表豈能長據荊州。
荊州這塊肥肉,遲早被人所吞,這是勢所必然的。
對于妻黨察瑁等人,劉表雖知其作惡,他也無可奈何。
蔡瑁等嫉賢妒才,屢次設計陷害劉備。
劉表請劉備來相會,蔡瑁與蔡夫人密謀,準備于館殺之,劉備知情逃回新野,蔡瑁又假劉備名寫一反詩于壁上,劉表一見大怒,拔劍說:“誓殺此不義之徒!”但又想起“吾與劉備相處許多時,不曾見他寫詩”。
猛省覺此必外人離間之計,便制止蔡瑁點兵去擒拿劉備,蔡瑁見此計不成。
又與蔡夫人密議,借請劉備到襄陽赴會之機殺之,幸得伊籍告密,劉備乃得逃席而去。
劉備後來緻書将此事告知劉表,劉表大怒,急喚蔡瑁責罵說:” 你焉敢害吾弟!”命推出斬之。
可是當蔡夫人出面哭求免蔡瑁死罪時,劉表心便軟了,責而赦之。
劉表也明知妻黨羽毛已豐滿,荊州軍權都掌握在蔡氏族人手裡,“後必為亂”,但他因愛蔡夫人而怕蔡夫人,事事受其牽制,不敢撤換蔡瑁等壞人。
正因劉表“惡惡不能去”,使蔡瑁等人後來獻出荊州,助曹為虐! 劉備信趙雲不叛己 劉備在當陽長闆大敗,隻剩下百餘騎,奔到天明,未見來追敵人,才得歇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