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能薦賢是賢人:薦賢轶事
關燈
小
中
大
急于出戰的情緒,不管敵軍辱罵百般,而是避敵銳氣,堅守待機,終于在夜間用火燒敵四十餘營,劉備僅以身免逃入自帝城。
荀彧為魏薦賢士 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士人多輕之,故操開始搜羅人才難。
自從荀或投奔曹操後,因荀或的推薦,各種人才陸續來投。
據《三國志·魏書》裴松之注引《或别傳》記載:經荀或的推薦而終為卿相的,就有十數人。
其中有司馬懿、荀攸、鐘怒、陳群、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俨等人。
郭嘉、戲志才。
杜畿等人也因荀或的推薦,終各顯名。
以上這些人,對于曹、魏事業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荀攸随操出征,多出奇謀,平冀州他的功勞僅次于荀或;魏國新建,他被任為尚書令。
司馬懿則是魏國後期的支柱。
他與孔明在秦川對峙時,屯田以守,消耗敵軍力量,使孔明不能越雷池一步,以病逝五丈原告終。
荀或推薦人才不拘一格,根據其才而薦其所任。
郭嘉“有負俗之譏”,因他有智策,乃推薦為謀士,故能發揮其所長。
杜畿“簡傲少文”,因他有“蕭何定關中”之才,故推薦他鎮守河東。
他在河東十六年,政績最佳,百姓勤農,家家豐實,民無異心。
荀或能薦賢,是因其知人。
曹操認為荀或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
唯伯樂能知千裡馬,荀或不僅是操的”子房”,也是操的”伯樂”。
曹魏人才濟濟,雖因曹操善于用人,但也與荀彧薦賢進才大有關系。
東吳賢士輾轉相薦 孫權繼父兄之業坐鎮江東後,能舉賢任能,是因東吳賢士輾轉相薦,始能集衆才幹其周圍,與曹、劉鼎足三分。
孫權曾向周瑜請教守江東之策,瑜說:”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後江東可定也。
”權說:“先兄遺言: 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賴公瑾。
”周瑜自謙說:”瑜不才,恐負倚托之重”,乃薦魯肅以輔孫權。
魯肅獻“榻上策”,孫權納為國策,它對保衛江東和鼎足三分起了指導作用。
後周瑜病危,遺書薦魯肅以自代。
魯肅向孫權推薦諸葛瑾,認為瑾博學多才,權拜之為上賓。
瑾勸權勿通袁紹,且順曹操,然後乘便圖之。
此策與孫策意圖相反。
孫策被刺前,欲通紹攻操。
這是“遠交進攻”的策略,因當時曹操與袁紹相拒于官渡,策欲襲許昌,迎獻帝。
而瑾主張“勿通袁紹,且順曹操”,是因時易事異,這時孫權新政權未穩,無力攻操,故宜“巨順”之。
會稽太守張紘又薦顧雍,其人嚴厲正大,為人少言,言必有中。
後為丞相,是東吳的股肱。
由于衆賢互相推薦,孫權得賢為輔,威鎮江東,深得民心。
毛宗崗對東吳賢士輾轉相薦評價很高。
他說:“人謂管仲不如鮑叔,以鮑叔能薦賢,而管仲不能薦賢也。
今周瑜薦魯肅,魯肅又薦諸葛瑾,張故亦薦顧雍,其轉相汲引如此。
管仲于臨終時,力短賓須無、甯越等諸人,而未曾薦一賢士以自代,然則如瑜、如肅、如紘者賢于管仲遠矣。
”(第二十九回回評) 羊祜臨危薦杜預 羊祜是晉名将,他聞悉善于用兵的吳将陸抗被罷兵權,吳主孫皓暴虐日甚,大失民心,認為是伐吳大好機會,乃作表遣人往洛陽請伐吳,晉主不允所請。
盡晉主同意伐吳,這時,羊祜年老多病,力不勝任。
羊祜病危,晉主到其家問安,并深悔說,“朕深悔不能用卿伐吳之策。
今日誰可繼卿之志?” 祜含淚說:”臣死矣,不敢不盡愚誠:右将軍杜預可任,若伐吳,須當用之。
” 晉主以羊祜之言,拜杜預為鎮南大将軍都督荊州事,在襄陽撫民養兵,準備伐吳。
杜預是個儒将,為人老成練達,好學不倦,最喜讀《春秋傳》,坐卧常自攜,每出入必使人持《左傳》于馬前,時人謂之”左傳僻”。
著有《春秋經傳集解》。
由于他深入研究春秋各國的鬥争曆史,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并能結合實際予以應用,故善于用兵。
他負起伐吳重任後,勢如破竹,吳人不戰而紛紛投降,終于滅吳,使晉一統天下。
羊祜推薦杜預,可說是得人,因而能完成其伐吳之志。
羊祜喜舉善薦賢,但他的薦人奏稿卻自焚之,不令人知。
晉主問其故,祜說:“拜官公朝,謝恩私門,臣所不願也,”薦人而不使其知,說明羊祜薦賢是為公而不是為私,足見其風格之高。
荀彧為魏薦賢士 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士人多輕之,故操開始搜羅人才難。
自從荀或投奔曹操後,因荀或的推薦,各種人才陸續來投。
據《三國志·魏書》裴松之注引《或别傳》記載:經荀或的推薦而終為卿相的,就有十數人。
其中有司馬懿、荀攸、鐘怒、陳群、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俨等人。
郭嘉、戲志才。
杜畿等人也因荀或的推薦,終各顯名。
以上這些人,對于曹、魏事業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荀攸随操出征,多出奇謀,平冀州他的功勞僅次于荀或;魏國新建,他被任為尚書令。
司馬懿則是魏國後期的支柱。
他與孔明在秦川對峙時,屯田以守,消耗敵軍力量,使孔明不能越雷池一步,以病逝五丈原告終。
荀或推薦人才不拘一格,根據其才而薦其所任。
郭嘉“有負俗之譏”,因他有智策,乃推薦為謀士,故能發揮其所長。
杜畿“簡傲少文”,因他有“蕭何定關中”之才,故推薦他鎮守河東。
他在河東十六年,政績最佳,百姓勤農,家家豐實,民無異心。
荀或能薦賢,是因其知人。
曹操認為荀或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
唯伯樂能知千裡馬,荀或不僅是操的”子房”,也是操的”伯樂”。
曹魏人才濟濟,雖因曹操善于用人,但也與荀彧薦賢進才大有關系。
東吳賢士輾轉相薦 孫權繼父兄之業坐鎮江東後,能舉賢任能,是因東吳賢士輾轉相薦,始能集衆才幹其周圍,與曹、劉鼎足三分。
孫權曾向周瑜請教守江東之策,瑜說:”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後江東可定也。
”權說:“先兄遺言: 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賴公瑾。
”周瑜自謙說:”瑜不才,恐負倚托之重”,乃薦魯肅以輔孫權。
魯肅獻“榻上策”,孫權納為國策,它對保衛江東和鼎足三分起了指導作用。
後周瑜病危,遺書薦魯肅以自代。
魯肅向孫權推薦諸葛瑾,認為瑾博學多才,權拜之為上賓。
瑾勸權勿通袁紹,且順曹操,然後乘便圖之。
此策與孫策意圖相反。
孫策被刺前,欲通紹攻操。
這是“遠交進攻”的策略,因當時曹操與袁紹相拒于官渡,策欲襲許昌,迎獻帝。
而瑾主張“勿通袁紹,且順曹操”,是因時易事異,這時孫權新政權未穩,無力攻操,故宜“巨順”之。
會稽太守張紘又薦顧雍,其人嚴厲正大,為人少言,言必有中。
後為丞相,是東吳的股肱。
由于衆賢互相推薦,孫權得賢為輔,威鎮江東,深得民心。
毛宗崗對東吳賢士輾轉相薦評價很高。
他說:“人謂管仲不如鮑叔,以鮑叔能薦賢,而管仲不能薦賢也。
今周瑜薦魯肅,魯肅又薦諸葛瑾,張故亦薦顧雍,其轉相汲引如此。
管仲于臨終時,力短賓須無、甯越等諸人,而未曾薦一賢士以自代,然則如瑜、如肅、如紘者賢于管仲遠矣。
”(第二十九回回評) 羊祜臨危薦杜預 羊祜是晉名将,他聞悉善于用兵的吳将陸抗被罷兵權,吳主孫皓暴虐日甚,大失民心,認為是伐吳大好機會,乃作表遣人往洛陽請伐吳,晉主不允所請。
盡晉主同意伐吳,這時,羊祜年老多病,力不勝任。
羊祜病危,晉主到其家問安,并深悔說,“朕深悔不能用卿伐吳之策。
今日誰可繼卿之志?” 祜含淚說:”臣死矣,不敢不盡愚誠:右将軍杜預可任,若伐吳,須當用之。
” 晉主以羊祜之言,拜杜預為鎮南大将軍都督荊州事,在襄陽撫民養兵,準備伐吳。
杜預是個儒将,為人老成練達,好學不倦,最喜讀《春秋傳》,坐卧常自攜,每出入必使人持《左傳》于馬前,時人謂之”左傳僻”。
著有《春秋經傳集解》。
由于他深入研究春秋各國的鬥争曆史,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并能結合實際予以應用,故善于用兵。
他負起伐吳重任後,勢如破竹,吳人不戰而紛紛投降,終于滅吳,使晉一統天下。
羊祜推薦杜預,可說是得人,因而能完成其伐吳之志。
羊祜喜舉善薦賢,但他的薦人奏稿卻自焚之,不令人知。
晉主問其故,祜說:“拜官公朝,謝恩私門,臣所不願也,”薦人而不使其知,說明羊祜薦賢是為公而不是為私,足見其風格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