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關懷備至:孫權的禦人術
關燈
小
中
大
孫權的禦人術也有其過人之處,即能關心人,團結人。
這雖不新奇,卻是禦人的根本法。
孫權有時也耍詭計,用以禦人,但不高明,故易被人識破,弄巧反拙,如“賠了妹妹又折了兵”是也。
視将士如己出 《史記·吳起列傳》記載:“起之為将,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設席,行不乘騎,親裹赢糧,與士卒分勞苦。
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将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
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
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吳起善用兵,是因得将士之心,士卒生毒瘡,他用口為之吸膿血,故被“将軍自吮其疽”的父子倆,都甘心為之戰死。
這則故事,被後人傳誦,列為用兵要術。
孫權深懂得這一用兵之法,故對将士很為關心,視如”骨肉”,将士也因之以死報效。
周泰舍身衛護他,他對周泰的親切撫慰,便是個典型的例子。
濡須之戰,孫權被曹軍圍困,勢甚危急。
周泰得知,挺身殺入,尋見孫權。
周泰在前,孫權在後,奮力沖突。
突圍後,不見權,泰複翻身殺入圍中,又尋見孫權。
周泰冒着敵人弓弩,左右遮護孫權,身被槍數十,箭透重铠,救得孫權。
如無周泰拼死相救,孫權必死無疑。
孫權感周泰救護之功,設宴相慰。
席上,權親把盞,撫其背,淚流滿面,說:“卿兩番相救,不惜性命,被槍數十,膚如刻畫,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卿乃孤之重臣,孤當與卿共榮辱、同休戚也。
”言罷,令周泰解衣與衆将視之、皮肉肌膚,如同刀剜,盤根遍體。
孫權如此撫慰周泰,實是樹立榜樣,使諸将效法,為其效忠。
孫權對将士确是關懷備至,如對呂蒙的病親自監護,對朱然的病送醫送藥,這都使将士深為感動。
故終孫權之世,吳國上下,休戚與共,使東吳安如磐石。
善待将士,是禦兵的要術,這并非每人都曉得。
張飛便是個不善待将士的猛将,他醉後常鞭将士,緻造成嚴重後果:因醉疼打曹豹,丢了徐州;為急兄仇,醉後鞭打末将範疆、張達,被割了腦袋。
張飛不善待将士,不得善終;孫權善侍将士,乃成大業。
故禦兵要禦之得法,切不可等閑視之。
不計前嫌,化敵為友 為天下不念舊惡,曹操有此宏量,孫權也有此胸懷。
曹操“矯情任算”,他雖信任張繡,張繡卻沒有死心追随;孫權不咎甘甯既往,且能化敵為友,使甘甯與淩統從死敵結成死黨,同心協力事權,至今仍傳為佳話。
何以曹操不能使張繡死心相随,而孫權能使甘甯等效忠于己?因曹操待人多從權略出發。
因而未盡得人心;而孫權待人以誠,故人心向往之故。
孫權與曹操禦人相比,僅此而論,孫權勝于曹操。
孫權與黃祖戰于大江之中,祖軍敗績。
權部将淩操乘勝追擊,被黃祖部将甘甯一箭射中,黃祖乃得脫。
後甘甯歸降,孫權不念舊惡
這雖不新奇,卻是禦人的根本法。
孫權有時也耍詭計,用以禦人,但不高明,故易被人識破,弄巧反拙,如“賠了妹妹又折了兵”是也。
視将士如己出 《史記·吳起列傳》記載:“起之為将,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設席,行不乘騎,親裹赢糧,與士卒分勞苦。
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将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
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
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吳起善用兵,是因得将士之心,士卒生毒瘡,他用口為之吸膿血,故被“将軍自吮其疽”的父子倆,都甘心為之戰死。
這則故事,被後人傳誦,列為用兵要術。
孫權深懂得這一用兵之法,故對将士很為關心,視如”骨肉”,将士也因之以死報效。
周泰舍身衛護他,他對周泰的親切撫慰,便是個典型的例子。
濡須之戰,孫權被曹軍圍困,勢甚危急。
周泰得知,挺身殺入,尋見孫權。
周泰在前,孫權在後,奮力沖突。
突圍後,不見權,泰複翻身殺入圍中,又尋見孫權。
周泰冒着敵人弓弩,左右遮護孫權,身被槍數十,箭透重铠,救得孫權。
如無周泰拼死相救,孫權必死無疑。
孫權感周泰救護之功,設宴相慰。
席上,權親把盞,撫其背,淚流滿面,說:“卿兩番相救,不惜性命,被槍數十,膚如刻畫,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卿乃孤之重臣,孤當與卿共榮辱、同休戚也。
”言罷,令周泰解衣與衆将視之、皮肉肌膚,如同刀剜,盤根遍體。
孫權如此撫慰周泰,實是樹立榜樣,使諸将效法,為其效忠。
孫權對将士确是關懷備至,如對呂蒙的病親自監護,對朱然的病送醫送藥,這都使将士深為感動。
故終孫權之世,吳國上下,休戚與共,使東吳安如磐石。
善待将士,是禦兵的要術,這并非每人都曉得。
張飛便是個不善待将士的猛将,他醉後常鞭将士,緻造成嚴重後果:因醉疼打曹豹,丢了徐州;為急兄仇,醉後鞭打末将範疆、張達,被割了腦袋。
張飛不善待将士,不得善終;孫權善侍将士,乃成大業。
故禦兵要禦之得法,切不可等閑視之。
不計前嫌,化敵為友 為天下不念舊惡,曹操有此宏量,孫權也有此胸懷。
曹操“矯情任算”,他雖信任張繡,張繡卻沒有死心追随;孫權不咎甘甯既往,且能化敵為友,使甘甯與淩統從死敵結成死黨,同心協力事權,至今仍傳為佳話。
何以曹操不能使張繡死心相随,而孫權能使甘甯等效忠于己?因曹操待人多從權略出發。
因而未盡得人心;而孫權待人以誠,故人心向往之故。
孫權與曹操禦人相比,僅此而論,孫權勝于曹操。
孫權與黃祖戰于大江之中,祖軍敗績。
權部将淩操乘勝追擊,被黃祖部将甘甯一箭射中,黃祖乃得脫。
後甘甯歸降,孫權不念舊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