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詭詐高深:曹操的禦人術

關燈
“割發代首”的故事是這樣的: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出征張繡途中,見一路麥已熟,而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割麥。

    操使人遠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處守境官吏說:“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與民除害。

    方今麥熟之時,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并皆斬首。

    軍法甚嚴,爾民勿得驚疑。

    ”操乘馬正行,忽田中驚起一鸠,那馬眼生,竄入麥中,踐壞了一大塊麥田。

    操即掣所佩劍欲自刎。

    衆急救住。

    據郭嘉所說《春秋》有“法不加至尊”之議,曹操乃以劍割自己之發,擲于他說:“割發權代割首。

    ”使人以發傳示三軍說:“丞相踐麥,本當斬首号令,今割發以代。

    ” 于是三軍悚然,無不懔遵軍令。

    對曹操的“割發代首”,後人多認為這是曹操的詐術,用以收買軍心民心。

    這沒有錯。

    不過,曹操采取這樣權變的辦法也情有可原。

    試問:曹操真的因犯自制之法而自刎了,有這必要嗎?在東漢末年,割據的群雄,大多胡作非為,無法無天,掠民以自肥,有誰因此而自責過,而曹操能“割發代首”,這是難能可貴的。

    它說明曹操的軍紀嚴明,自己犯了法也不饒恕。

    曹操為了取得戰争的勝利以統一天下,不僅到處搜羅人才為己用,也極力争取民心的歸附。

    因為他懂得“民為邦本”之理,故他每次出征,大都嚴明軍紀,防止擾民。

    而那四世三公出身的袁術卻不懂得這個道理,他軍紀不明,到處掠奪人民。

    他派張勳率領征徐州的七路之兵,卻于路劫掠将來,故陳登把袁術的七路大軍視如“七堆腐草”是有根據的,這“七堆腐草”不堪呂布、劉備聯軍一擊便土崩瓦解了。

    曹操與袁術兩相比較,誰善用兵不是一目了然嗎?袁術既不能治将治兵,又掠民,他被打敗是必然之事;曹操能治将治兵又愛民,他出征多勝也是必然之事。

    曹操駕馭兵将之術,确有其過人之處。

     封爵贈金 曹操能搜羅人才并使之為己效命,是因他有兩個“法寶”,一是封爵,二是贈金。

    因為在封建社會裡,願為其主效命的無非為了名和利。

    而曹操的封爵贈金恰好滿足他們的欲望,故曹操一祭起這兩個“法寶”,無人不樂意歸其麾下。

    當然,“封爵贈金”禦人之術,并非曹操獨創,那位亭長出身的漢高祖劉邦,早在他與項羽争天下時便懂得個中奧妙了。

    陳平愛金,他盡量滿足他;韓信想當齊王,就給他刻齊王印。

    故這一文一武都樂意為他效命。

     他的敵手項羽就不懂得這一套,這位西楚霸王為人有點吝惜,舍不得給人封爵,下屬不願為他出力,這也許是原因之一。

    曹操是個飽學之士,對這些曆史的經驗教訓是熟悉的,他不僅善于吸取,且能做到“青出于藍勝于藍”,他對“封爵贈金”運用之妙,遠遠勝過前人。

    如他對關羽的籠絡收買,便充分表現了他這方面的才能。

     曹操接受關羽“三事”之約使之來投後,待之甚厚:贈美女十人;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

    斬顔良立功後,封為漢壽亭侯,可說是極盡其拉攏之能事。

    可是,關羽知其兄劉備所在後,立即封金挂印,留書辭别說:“新恩雖厚,舊義難忘。

    ”“其有餘恩未報,願以俟之異日。

    ”于是過五關斬六将而去。

     為何曹操的“封爵贈金”的兩個“法寶”不靈了。

    這是因為“桃園結義” 之“義”令關羽“難忘”,曹操原以為他的兩個“法寶”所向無敵,萬萬想不到被“義”氣破了。

    不過,他的兩個法寶并沒有完全失靈:先是關羽感其厚待,願為之報效,斬了顔良、文醜,後來又實踐了他的“其有餘恩未報,願以俟之異日”諾言,在華容道上甘犯軍令狀,拼死放走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