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詭詐高深:曹操的禦人術

關燈
遂降。

    ”從這一則故事裡,我們看到曹操在一霎那之間變換了兩副面孔:滿臉殺氣和滿臉笑容。

    這确是“要殺則親自拔劍,不殺則解衣延坐;怒便加一倍怒,愛亦加一倍愛。

    奸雄權勢,奸不可及。

    ”(毛宗崗的夾批)。

     其實,曹操的“怒和愛”,隻不過是古代禦人術“恩威并濟”的翻版,即先施以威後結以恩。

    這種禦人術後來也被張飛學到了。

    張飛生擒嚴顔,要嚴顔投降,嚴叱說:“但有斷頭将軍,無降将軍!”飛大怒,喝左右斬來。

     嚴顔喝說:“賊匹夫!要砍便砍,何怒也!”張飛為其英雄氣概所感動,乃親釋其縛,低頭下拜請諒,嚴感其恩義,乃降。

    張飛釋嚴顔和曹操釋張遼,确是一個模樣,是否張飛也向曹操學來,不得而知。

    而曹操釋張遼,張飛釋嚴顔,是因張遼、嚴顔都忠勇,這種人值得用。

    曹操能釋張遼,因曹操是奸雄;張飛能釋嚴顔,因張飛是英雄。

    奸雄和英雄雖有差别,但其性格有共同之處:喜不怕死的硬漢子,厭貪生畏死之人。

    如呂布被曹操所擒時,既向曹操求饒,又求劉備代說情,盡管呂布百般哀求,曹操還是把他宰了。

    而曹操釋張遼,正是被其英雄氣概所折服之故。

    曹操能用張遼,說明其慧眼識人,張遼也因曹操的提拔才能成為魏國名将。

     “焚書信”的氣度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這是取得戰争勝利的一條規律,而要做到“知彼知己”,就要先了解對方的情況,故魏、蜀、吳三國都千方百計在敵國安置奸細。

    魏、蜀兩國都曾互使反間計,這些反間計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通過奸細來進行的。

    因此,彼此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是公開的秘密。

     “堡壘往往是從内部攻破的”,故發現和清除奸細,各國統帥都十分重視。

    不過,對于處理奸細問題,卻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

    如果掉以輕心,易造成失誤,冤枉好人,縱了壞人,這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增強了敵人的勢力。

     對于處理奸細,曹操是有獨特的處理方法的。

    他破袁紹後,繳獲了自己部屬與袁紹私通的大批書信,有人勸他對這些人嚴加處理,他不同意說:“當時袁紹勢大,孤也不能自保,何況他人哉。

    ”便命令把這一大批書信焚了。

    曹操為何不把這些人嚴加鎮壓,而采取如此寬宏大量的措施呢?這是因為曹操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以免造成失誤。

    曹操既已掌握了與敵人私通書信的名單,他對這些人已心中有數,懂得如何對待他們。

    這樣,曹操對他們就掌握了主動權。

    他現在不處理,以後可慢慢處理。

    且這些人與敵人私通,其罪有輕有重,不能一概而論,如都加以鎮壓,将擴大株連,造成内部混亂。

    二、不削弱自己力量。

    當時,天下未定。

    正在用人之際,曹操示以寬容,将使這些與敵人私通的人感恩戴德,有可能愧悔前非。

    如果把曹操和袁紹兩人處理奸細問題加以比較,更覺曹操這種禦人術很高明。

    許攸因截獲曹操催糧書信,知其糧已盡,建議分兵襲許昌,兩路擊之。

    這是上策,若紹從之,可獲全勝。

     适審配來書,密告許攸在冀州時縱子侄貪污,袁紹大怒,并主觀猜測,說許攸“與曹操有舊,想亦受他财賄,為他作奸細。

    啜賺吾軍耳!”便把他驅逐。

     把主觀猜疑當作事實。

    給許攸扣上“奸細”的帽子,許攸确是冤哉枉也。

    古往今來,出現的冤案,不正是由主觀亂猜造成的麼!而袁紹既把許攸當“奸細”又不處理,反把他驅逐,這實是迫他往投曹操。

    由于許攸為曹操策劃燒糧事,促成袁軍大敗。

    袁紹如此輕率處理“奸細”,不僅冤枉了好人,自己也倒了大黴。

    曹操的“焚書信”與之相比,确是明智得多! 嚴守軍紀:“割發代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