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儒法并用:孔明的禦人術
關燈
小
中
大
所奪之地,令孟獲永為洞主。
從此,孟獲和其宗黨以及南人無限感激,終孔明之世,南人果不複反。
孔明攻心以撫蠻,這确是安蠻上策。
在我國曆史上,或因高壓政策,或因掠奪過甚,或因有人挑撥,我國各族之間經常發生磨擦,當矛盾激化時往往訴諸戰争。
而封建統治者,隻靠武力進行鎮壓,為使叛亂的少數民族屈服,在戰争取勝後隻能分兵駐守,設官統治。
駐兵則要征收糧饷,收糧饷必加重人民負擔;設官則要用法,用法而刑獄滋擾,人民必怨,這就潛伏着新的矛盾,終會有激化之日。
故民族之間戰争永無息期。
孔明南征得勝後,不駐兵,不設一官,不占寸地,仍由南人自治。
不僅孟獲心服,南人亦感恩戴德,正因心服,故南人不複反。
不再動一兵一卒而邊境安甯,民族和睦無間。
前後兩種民族政策相比,始見孔明攻心之效,方知孔明禦人術之妙。
以信為本 人無信不立。
己能守信,人始信之;如其無信,人必不信之。
不僅人與人之間要如此,一國之主,一軍之主,更要如此。
君主不守信,國人将無法聽從,統帥不守信,三軍難于指揮。
孔明能以信為本,令出必行,故可指揮如意,人人效力。
鹵城之戰,正因此使孔明轉危為安,并獲大勝。
建興九年春二月,孔明複出師伐魏。
魏将司馬懿屢敗後堅守不戰,孔明駐軍鹵城無可奈何。
一日,楊儀入帳告說:“向者丞相令大兵一百日一換,今已限足,漢中兵已出川口,前路公文已到,隻待會兵交換,現存八萬軍,内四萬該與換班。
”孔明說:“既有令,便教速行。
”衆軍聞知,各各收拾起程。
忽報孫禮引雍、涼人馬二十萬來助戰,去襲劍閣,司馬懿自行帶兵來攻鹵城了。
蜀兵無不驚駭。
楊儀入告孔明說:“魏兵來得甚急,丞相可将換班軍留下迎敵,待新來兵到。
然後換之。
”孔明說:“不可。
吾用兵命将,以信為本,既有令在先,豈可失信?且蜀兵應去者,皆準備歸計,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難,決不留他。
”即傳令教應去之兵,當日便行。
衆軍聞之,皆大呼說:“丞相如此施恩于衆,我等願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孔明說:“爾等該還家,豈可複留于此?” 衆軍皆要出戰,不願回家。
孔明說:“汝等既要與我出戰,可出城安營,待魏兵到,莫待他喘息,便急攻之,此以逸待勞之勢也。
”衆軍歡喜出城,列陣以待。
西涼兵遠道而來,人困馬乏,方欲下營歇息,被蜀兵一擁而進,人人奮勇,将銳兵骁,殺得雍、涼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渠。
蜀兵大勝。
既有令,必須換軍,這是用兵之常規。
但敵軍20萬急擁而至,蜀兵8萬除去換兵一半隻剩下4萬,何以抵敵,而這時孔明仍堅持“以信為本”,堅持換軍,這是何故?楊儀要求暫不換軍,是老實算計,孔明堅持換軍,是另有玄機。
因他懂得,既到期換軍,且已傳令放行,而軍士思家,歸心似箭,如強行留住,必無心應戰,戰則必敗,不如催其回家,使其知我守信,感我施恩于彼,必不肯即回,願意死戰。
孔明研究軍士的心理學可謂到家!孔明的禦人術,确是高人一等。
請将不如激将 孔明用黃忠就靠一“激”字,他認為這位老将如不激他,如奉命出戰也難成功。
黃忠有勇有謀,年雖老卻不服老,處處逞強好勝。
孔明就抓着他這個特點激之,越激越奮勇向前,争取打勝仗,以證明其寶刀不老。
孔明兩用黃忠,兩次激之,才使“老黃忠計奪天蕩山”(第七十回),“逸待勞勇斬夏侯淵”(第七十一回),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魏國名将張郃攻葭萌關甚急,孔明想用黃忠去迎敵,偏說除非去阆中取張飛,别人非放手,黃忠堅決請纓出馬,孔明問他,要去用誰為副将,說老的不行,他偏要老将嚴顔。
不管别人笑他倆年老,兩老暗下決心建奇功,以服衆心。
兩老經過密謀策劃,先後采用“兩路夾攻”和“驕兵之計”,打敗了張郃,奪取了天蕩山。
這時,劉備要派黃忠去取定軍山,孔明又激之說,要取關公來,方可敵之。
黃忠堅持非去不可,孔明乃派法正為助,終于斬了夏侯淵。
水不激不起波,人不激不成材。
曆史上多少英雄豪傑,不正是靠一“激” 字才做出驚天動地的奇迹嗎!不過,對于任何事情都無動于衷,毫無激情的人,激之也難引起反應。
因為外因總是要通過内因才能起作用的。
黃忠如服老,孔明則無從激之,因其不服老,孔明激之才奏奇效。
故孔朋不是每将皆激,而是因人而激。
孔明的激将法,也是其禦人妙術之一。
從此,孟獲和其宗黨以及南人無限感激,終孔明之世,南人果不複反。
孔明攻心以撫蠻,這确是安蠻上策。
在我國曆史上,或因高壓政策,或因掠奪過甚,或因有人挑撥,我國各族之間經常發生磨擦,當矛盾激化時往往訴諸戰争。
而封建統治者,隻靠武力進行鎮壓,為使叛亂的少數民族屈服,在戰争取勝後隻能分兵駐守,設官統治。
駐兵則要征收糧饷,收糧饷必加重人民負擔;設官則要用法,用法而刑獄滋擾,人民必怨,這就潛伏着新的矛盾,終會有激化之日。
故民族之間戰争永無息期。
孔明南征得勝後,不駐兵,不設一官,不占寸地,仍由南人自治。
不僅孟獲心服,南人亦感恩戴德,正因心服,故南人不複反。
不再動一兵一卒而邊境安甯,民族和睦無間。
前後兩種民族政策相比,始見孔明攻心之效,方知孔明禦人術之妙。
以信為本 人無信不立。
己能守信,人始信之;如其無信,人必不信之。
不僅人與人之間要如此,一國之主,一軍之主,更要如此。
君主不守信,國人将無法聽從,統帥不守信,三軍難于指揮。
孔明能以信為本,令出必行,故可指揮如意,人人效力。
鹵城之戰,正因此使孔明轉危為安,并獲大勝。
建興九年春二月,孔明複出師伐魏。
魏将司馬懿屢敗後堅守不戰,孔明駐軍鹵城無可奈何。
一日,楊儀入帳告說:“向者丞相令大兵一百日一換,今已限足,漢中兵已出川口,前路公文已到,隻待會兵交換,現存八萬軍,内四萬該與換班。
”孔明說:“既有令,便教速行。
”衆軍聞知,各各收拾起程。
忽報孫禮引雍、涼人馬二十萬來助戰,去襲劍閣,司馬懿自行帶兵來攻鹵城了。
蜀兵無不驚駭。
楊儀入告孔明說:“魏兵來得甚急,丞相可将換班軍留下迎敵,待新來兵到。
然後換之。
”孔明說:“不可。
吾用兵命将,以信為本,既有令在先,豈可失信?且蜀兵應去者,皆準備歸計,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難,決不留他。
”即傳令教應去之兵,當日便行。
衆軍聞之,皆大呼說:“丞相如此施恩于衆,我等願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孔明說:“爾等該還家,豈可複留于此?” 衆軍皆要出戰,不願回家。
孔明說:“汝等既要與我出戰,可出城安營,待魏兵到,莫待他喘息,便急攻之,此以逸待勞之勢也。
”衆軍歡喜出城,列陣以待。
西涼兵遠道而來,人困馬乏,方欲下營歇息,被蜀兵一擁而進,人人奮勇,将銳兵骁,殺得雍、涼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渠。
蜀兵大勝。
既有令,必須換軍,這是用兵之常規。
但敵軍20萬急擁而至,蜀兵8萬除去換兵一半隻剩下4萬,何以抵敵,而這時孔明仍堅持“以信為本”,堅持換軍,這是何故?楊儀要求暫不換軍,是老實算計,孔明堅持換軍,是另有玄機。
因他懂得,既到期換軍,且已傳令放行,而軍士思家,歸心似箭,如強行留住,必無心應戰,戰則必敗,不如催其回家,使其知我守信,感我施恩于彼,必不肯即回,願意死戰。
孔明研究軍士的心理學可謂到家!孔明的禦人術,确是高人一等。
請将不如激将 孔明用黃忠就靠一“激”字,他認為這位老将如不激他,如奉命出戰也難成功。
黃忠有勇有謀,年雖老卻不服老,處處逞強好勝。
孔明就抓着他這個特點激之,越激越奮勇向前,争取打勝仗,以證明其寶刀不老。
孔明兩用黃忠,兩次激之,才使“老黃忠計奪天蕩山”(第七十回),“逸待勞勇斬夏侯淵”(第七十一回),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魏國名将張郃攻葭萌關甚急,孔明想用黃忠去迎敵,偏說除非去阆中取張飛,别人非放手,黃忠堅決請纓出馬,孔明問他,要去用誰為副将,說老的不行,他偏要老将嚴顔。
不管别人笑他倆年老,兩老暗下決心建奇功,以服衆心。
兩老經過密謀策劃,先後采用“兩路夾攻”和“驕兵之計”,打敗了張郃,奪取了天蕩山。
這時,劉備要派黃忠去取定軍山,孔明又激之說,要取關公來,方可敵之。
黃忠堅持非去不可,孔明乃派法正為助,終于斬了夏侯淵。
水不激不起波,人不激不成材。
曆史上多少英雄豪傑,不正是靠一“激” 字才做出驚天動地的奇迹嗎!不過,對于任何事情都無動于衷,毫無激情的人,激之也難引起反應。
因為外因總是要通過内因才能起作用的。
黃忠如服老,孔明則無從激之,因其不服老,孔明激之才奏奇效。
故孔朋不是每将皆激,而是因人而激。
孔明的激将法,也是其禦人妙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