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厚而近僞:劉備的禦人術

關燈
,有假有真。

    劉備是個枭雄,他的感情不可能如此豐富,意志也決不會如此脆弱,看見老百姓“遭此大難”而要投江自殺。

    他的這種假動作顯然是為結民心,他一裝投江,便使“聞者莫不痛哭”,取得荊州士紳、百姓的擁護。

    說他對百姓“遭此大難”也無動于衷,也不對,在三國群雄中,劉備是比較愛民的。

    他任安喜縣尉,“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

    ”(第二回)治理新野時,”軍民皆喜,政治一新;百姓稱頌他:‘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

    ’”(第三十回)他攜民渡江後,曹軍也跟着追來,衆将勸他暫棄百姓使能輕裝早奔江陵,劉備泣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

    今人歸我,奈何棄之?”他擁着民衆數萬,緩緩而行,甘冒被俘的危險,由于劉備懂得“舉大事必以人為本”,故能愛民。

    盡管劉備愛民有其假的一面,但其愛民真的一面,雖說是有限度的,可是在那殺人盈野、殺人盈城的時代,是值得肯定的。

    劉備之得人心在此。

     遣人正所以留人 劉備據汝南,聞悉曹操出征河北,乃引兵乘虛襲許昌。

    曹操聞訊,立即回師殺回,劉備大敗,衆将拚死相救才得逃脫。

    劉備敗軍不滿1000,狼狽而奔,至漢江暫令安營。

    土人知是劉備,奉獻羊酒,乃聚飲于沙灘之上。

    劉備長歎說:“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劉備。

    備之命窘,累及諸君。

    今日身無立錐,誠恐有誤諸君。

    君等何不棄備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衆皆掩面而哭。

    雲長勸說:“兄言差矣。

    昔日高祖與項羽争天下,數敗于羽,後九裡山一戰成功,而開創百年基業。

    勝負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這便是劉備遣衆将的故事梗概。

    劉備在兵敗勢危之際,正需人支持,以渡過難關,他本應向衆人做些思想工作,說些“道路曲折,前途光明”之類的話,以鼓勵大家不怕挫折,重新振作,去争取勝利:但他不是這樣,反而唉聲歎氣,叫大家棄己去投明主,以求功名,這确是難于令人理解。

    這是否劉備已英雄氣短,壯志消磨,從此解甲歸田,不圖大舉,或者是劉備真的認為自己不行,為愛惜衆将的前程而将之遣散,使他們另投明主得遂其志呢?這兩種想法,都沒有看透劉備葫蘆裡的藥。

    劉備是既不灰心喪氣,也不想遣散衆人。

    而他之所以遣衆人,是知道:在這兵敗将亡之際,去哀求衆人跟己,不會激起衆人留戀之情,他從責己惜衆人出發,去遣衆人,這使衆人知劉備愛己,衆人必感激而不願離去。

    兵書有說:“将欲取之,必先舍之。

    ”劉備是個沙場老将,深懂得這一策略之妙用,故能翻新出奇,用來禦人,這又是劉備禦人術的創新。

    雲長跟随劉備多年,卻摸不透乃兄心事,竟苦口婆心相勸,确有點牛頭不對馬嘴。

    倒是1000多年後的毛宗崗對劉備的心事了如指掌,他在三十一回回評裡一針見血地指出:“劉備與衆将聚飲沙灘之時,惜衆人,遣衆人,正所以留衆人也。

    亦如舅犯從重耳歸晉國之時,辭公子,别公子,正所以要公子也。

    遣之而其心愈堅,辭之而其心愈固。

    一是患難方深,一是安樂将至,一是以君慰臣,一是以臣結主。

    雖是兩樣局面,卻是一種方法。

    ” 辭徐州,以“義”服人 曹操為報父仇攻徐州、徐州牧陶謙勢弱難敵,便通過孔融請得劉備率兵來救,曹操因張邈、呂布襲兖州,乃同意劉備的和解回帥救兖州。

    陶謙和徐州百姓深感劉備相救之恩。

    陶謙以年邁無力保徐州,乃讓位給劉備,劉備堅辭說:“孔文舉令備來救徐州,為義也。

    今無端據而有之,天下将以備為無義之人矣。

    ”陶謙推讓再三,劉備總是不受。

    陶謙病危,又堅讓徐州,劉備又堅辭。

    陶謙死後,衆軍舉哀畢,即捧牌印交送劉備。

    劉備固辭。

    次日,徐州百姓,擁到府前哭拜說:“劉使君若不領此郡,吾等皆不能安生矣!”經關、張再三相勸,劉備乃許權領州事,劉備如此再三堅辭,最後還是“權領”,是真還是假?說劉備辭徐州是真也真。

    劉備救徐州是為義舉,如果陶謙一讓便接受,豈非為圖徐州而來,徐州士紳、百姓如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