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各有短長:三國用人不同比較

關燈
孔明與曹操、孫權雖都是一時之“伯樂”,但其用人并非盡善盡美,而是各有短長,優劣互見。

    且事物是辯證的,其用人之優點也往往含着其用人之短處:其長處從某方面看比别人優,從另方面看則劣于他人。

     偏重于德、周延性不夠 孔明以德才兼備做為用人的準則,如抽去具具體内容,僅從抽象方面去借鑒,對于任何社會的統治階級都是适用的。

    因為任何社會都有它的道德規範,而這些道德規範都是為這個社會的統治階級服務的。

    孔明所說的“德”,當然是指封建社會的”德”,從他的言行中,主要是指:一、“志慮忠誠”,“心存漢室”;二、“忠勤時事”,三、“進盡忠言”;四、正直、良實、清廉。

    概言之,孔明所要求的德是公而忘私,即“心存漢室”、統一天下,不計較個人私利。

    他所要求的才主要是治國、争天下的才智。

    由于孔明以德才兼備取士,其繼位者如蔣琬、費祎、姜準等都能忠于蜀漢,清廉自持,團結列敵,故沒有出現魏、吳兩國内部那種互相傾軋、勾心鬥角、争權奪利的現象。

    因此,僅占天下不及1/10的蜀國能抗拒占有天下7/10的魏國近半個世紀之久。

    也因此,阿鬥才能安坐寶座41年。

    當然,孔明的德才兼備用人政策也有其不足之處,他雖不是有才缺德的不用,但有點偏重于德。

    如對魏延,他雖“憑其骁勇”,因嫌其“性矜高”、不能團結人,對他不大放心,延有奇策,也不認真考慮,故延“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孔明這種有點偏重于德的用人方針,未嘗不是蜀國缺少奇才的原因之一。

    而曹操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與之相比,在這方面就有其優點。

     唯才則用有奸逆之虞 曹操不論是什麼樣的人,即使是不仁不孝的人,隻要是有才幹的,都盡量錄用,故曹魏人才濟濟,人才輩出。

    如荀彧等之後有司馬懿等,司馬懿等之後有鐘會、鄧艾等。

    不過,從鞏固政權這方面來看,曹操這種隻講才不講德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與孔明的德才兼備的用人方針相比,卻大為遜色。

    對曹操的延攬人才,清代顧炎武說,“孟德既有冀州,崇獎跅馳之士,觀其下令再三,至于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

     于是權詐疊進,奸逆萌生……。

    ”顧炎武看不到曹操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的可貴之處,卻一味抹煞,這是不對的,但他說這種政策引緻“權詐疊進”是有根據的。

    司馬懿雖是一時之傑,但他控制曹魏政權的手段之詭詐,不下于曹操挾持漢政權,後來司馬氏也學曹家逼使漢家皇帝禅讓的故伎,奪取了曹魏政權,并把曹氏集團的人大體殺絕了。

    鐘會、鄧艾滅蜀後,也各懷異心,想除掉對方,以獨霸西蜀。

    鐘會首先叛變,結果兩敗俱亡。

    在這裡,我們并不是想議論司馬氏代魏和鐘會叛變的是非問題,而是想闡明這樣的一個道理:任何一個政權要鞏固,首要的是:其執政的核心人物必須忠于這個政權。

     互相猜疑如何能成大事 在用人方面,孫權是用而放心,曹操是用而疑心。

    曹操是個權欲極重的人,他懂得權特别是軍權的重要性:有了軍權就可為所欲為,有可能達到其所要達到的目的。

    如果丢了軍權那是很危險的,正如他自己所說:“欲孤委捐兵衆,歸就所封武平侯之國,實不可耳,誠恐一解兵柄,為人所害。

    ”所以,盡管他是“唯才是舉”,各種人才都任用,但任用到什麼程度,他心中是有數的,他最信任的還是曹氏親屬,如曹洪、曹真、夏侯淳、夏候淵等,曹魏的軍權主要是掌握在他及其親屬手裡。

    曹操不随便讓其他将領獨自帶兵出征,征伐大都親自出馬。

    為了鞏固曹魏政權,他不惜采取了各種殘酷手段來對待異己分子。

    他外寬内忌,表面上不念舊恐,甚至對部屬私通敵人也裝作不過問,可是暗地裡卻予以嚴密的監視。

    他設“校事”組織,刺探将士及吏民的私情,”校事”劉慈數年之間“就檢舉案件以萬數”。

    “校事”組織即特務組織,因此,可以說特務組織的設立在曹魏時已開始,曹操是特務組織的創始者。

    這樣,不可能做到上下同心同德,以誠相見,必然是互相猜疑,各懷鬼胎。

    其部屬也整天患心忡忡,提着腦袋過日子,如他的椽屬何夔就常懷毒藥,以備不測;不少人則因其猜疑而被殺、崔琰、許攸、姜圭等都因一言見疑而遭殺戮。

     善用衆人的力量 在對待部屬方面,孫權恰恰和曹操相反。

    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