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各有短長:三國用人不同比較
關燈
小
中
大
對将領既信任又放手,大凡征戰,他與部屬議定戰略決策和戰略部署後,就委托得力将領統帥迎敵,他自己安坐建業,聽候捷服。
赤壁和彜陵兩次大戰,關系到東吳盛衰存亡大事,而孫權卻先後讓周瑜和陸遜挂帥出戰,結果取得了輝煌戰果。
這說明孫權善于用“衆智”、“衆力”,這方面他比曹操高一籌。
孫權之所以能如此,一是因他認識到發揮“衆智”、“衆力”始能“無畏于聖人”、“無故于天下”,而要能使“衆智”、“衆力”為已用,必須充分信任人,二是他從父兄的失誤中得到了教訓。
孫堅、孫策都恃一己之勇,輕而無備:孫堅以30騎輕出送死,孫策以單騎輕出被刺。
這說明光憑個人勇敢是不能圖天下的。
孫權也曾輕敵出戰張遼,如無程普相救,幾乎被張遼所殺。
長吏張紘谏說:“主公恃盛壯之氣,輕視大敵,三軍之衆,莫不寒心。
即使斬将搴旗,威振疆場,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
願仰贲、育之勇,懷王霸之計。
”權服其言,表示“從令當改之。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使他認識到:作為一個統帥,主要是确定決策和使用人,光靠自己拼命沙場是不行的。
蜀中無大将 在用士人和對待士人态度方面,孔明和孫權各有所不同。
孔明成為劉備的謀主後,在求賢以輔助蜀漢方面不遺餘力。
益州初定,他在任用“荊楚宿士”的同時,竭力争取東州、益州兩個集團的士人,因而使西蜀三股勢力團結一起,為劉備效力。
杜微,原是劉璋從事,以疾去官;劉璋投降後,他詐稱耳聾,閉門不出。
孔明親往拜訪,因他裝聾一問三不答,便跟他筆談,懇請他“以德輔時”,社微為之感動,同意任谏議大夫。
許靖是名士。
原任巴郡、廣漢太守,劉備克蜀,以靖為左将軍長吏,後任太傅,孔明十分敬重他,常向他下拜,虛心請教。
孔明雖以法治國,但對士人的小過也不計較。
法正協助劉備取蜀立大功,劉備重用他,以為謀主,并任蜀郡太守,他大權在握,“一餐之德,睚眦之怨,無不報複,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有人認為法正太橫行了,應當報告劉備,”抑其威福”,孔明卻因法正的功勞而原諒他。
由于孔明竭力争取和團結士人,士人多為之用,而蜀國之治,與士人效力有關。
也許孔明是名士之故,對文士有所偏愛,對武将則不很重視,在《三國志·蜀書》中關于對待武将如敬重文士的事迹很少,這也許是”蜀中無大将,廖化做先鋒”的原因之一吧。
重武輕文,而無能臣 孫權在這方面又恰恰和孔明相反,他是敬愛将士而輕視文人。
對于将士他是關懷備至,甚至對于他們的錯誤也不追究。
如甘甯為人粗暴,“時違權令”,他也能寬恕。
但對士人就不一樣了。
沈友是個才高博學之士,時人公認:“其筆之妙,舌之妙,刀之妙,三者皆過絕于人。
”權以禮聘,既至,論文霸之略,當時之務,權斂容敬重。
沈友為人硬直,敢議朝政,而庸臣妒忌其才,便誣他造反,孫權卻不辨是非把他殺了。
死時,沈友才29歲(《三國志·吳書·孫權傳》裴松之注引《吳錄》)。
張溫德才過人,權拜議郎、選曹尚書,徙太子太傅,甚見信任。
後奉令使蜀,蜀人甚敬其才。
孫權因他回來稱美蜀政,又嫌其聲名大振,恐終不為己用,思有以中傷之。
會因暨豔案件,權以溫曾薦豔且有往還,便加罪張溫,将他撤職,逐歸吳郡。
将軍駱統為之辯誣,贊張溫”卓跞冠群,世人未有及之者也,”權也不聽(《三國志·吳書·張溫傳》)。
初,孔明知張溫被黜,未明其故,思之數日,才恍然大悟,說:“吾已得之矣,其人于清濁太明,善惡太分。
”虞翻是孫策舊臣,為策所敬重。
孫權繼位後,以為騎都尉,翻屢犯顔直谏,權很不高興,便徙揚州泾縣。
權為吳王,宴群臣,自起行酒,翻佯醉不飲,權大怒,拔手劍欲殺之。
後被人勸阻,翻才得免死。
翻不因此有所畏懼,仍然是“不平則鳴”,終被孫權放逐(《三國志·吳書·虞翻傳》)。
從上所述,可見孫權殺害、放逐的都是德才兼備、為時人所推重之士,而其原因是由于這些人敢言敢谏。
這說明孫權是個忠言逆耳的人。
孫權如此對待德高望重、才氣過人之士,也是東吳缺少安邦治國之能臣的重要原因。
孫權在世時,靠其權威及将士用命,政權尚稱鞏固;他去世後,因沒有具有德才兼備的能臣治理國家,東吳政權矛盾重重,危機四伏,日益走向下坡路了。
赤壁和彜陵兩次大戰,關系到東吳盛衰存亡大事,而孫權卻先後讓周瑜和陸遜挂帥出戰,結果取得了輝煌戰果。
這說明孫權善于用“衆智”、“衆力”,這方面他比曹操高一籌。
孫權之所以能如此,一是因他認識到發揮“衆智”、“衆力”始能“無畏于聖人”、“無故于天下”,而要能使“衆智”、“衆力”為已用,必須充分信任人,二是他從父兄的失誤中得到了教訓。
孫堅、孫策都恃一己之勇,輕而無備:孫堅以30騎輕出送死,孫策以單騎輕出被刺。
這說明光憑個人勇敢是不能圖天下的。
孫權也曾輕敵出戰張遼,如無程普相救,幾乎被張遼所殺。
長吏張紘谏說:“主公恃盛壯之氣,輕視大敵,三軍之衆,莫不寒心。
即使斬将搴旗,威振疆場,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
願仰贲、育之勇,懷王霸之計。
”權服其言,表示“從令當改之。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使他認識到:作為一個統帥,主要是确定決策和使用人,光靠自己拼命沙場是不行的。
蜀中無大将 在用士人和對待士人态度方面,孔明和孫權各有所不同。
孔明成為劉備的謀主後,在求賢以輔助蜀漢方面不遺餘力。
益州初定,他在任用“荊楚宿士”的同時,竭力争取東州、益州兩個集團的士人,因而使西蜀三股勢力團結一起,為劉備效力。
杜微,原是劉璋從事,以疾去官;劉璋投降後,他詐稱耳聾,閉門不出。
孔明親往拜訪,因他裝聾一問三不答,便跟他筆談,懇請他“以德輔時”,社微為之感動,同意任谏議大夫。
許靖是名士。
原任巴郡、廣漢太守,劉備克蜀,以靖為左将軍長吏,後任太傅,孔明十分敬重他,常向他下拜,虛心請教。
孔明雖以法治國,但對士人的小過也不計較。
法正協助劉備取蜀立大功,劉備重用他,以為謀主,并任蜀郡太守,他大權在握,“一餐之德,睚眦之怨,無不報複,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有人認為法正太橫行了,應當報告劉備,”抑其威福”,孔明卻因法正的功勞而原諒他。
由于孔明竭力争取和團結士人,士人多為之用,而蜀國之治,與士人效力有關。
也許孔明是名士之故,對文士有所偏愛,對武将則不很重視,在《三國志·蜀書》中關于對待武将如敬重文士的事迹很少,這也許是”蜀中無大将,廖化做先鋒”的原因之一吧。
重武輕文,而無能臣 孫權在這方面又恰恰和孔明相反,他是敬愛将士而輕視文人。
對于将士他是關懷備至,甚至對于他們的錯誤也不追究。
如甘甯為人粗暴,“時違權令”,他也能寬恕。
但對士人就不一樣了。
沈友是個才高博學之士,時人公認:“其筆之妙,舌之妙,刀之妙,三者皆過絕于人。
”權以禮聘,既至,論文霸之略,當時之務,權斂容敬重。
沈友為人硬直,敢議朝政,而庸臣妒忌其才,便誣他造反,孫權卻不辨是非把他殺了。
死時,沈友才29歲(《三國志·吳書·孫權傳》裴松之注引《吳錄》)。
張溫德才過人,權拜議郎、選曹尚書,徙太子太傅,甚見信任。
後奉令使蜀,蜀人甚敬其才。
孫權因他回來稱美蜀政,又嫌其聲名大振,恐終不為己用,思有以中傷之。
會因暨豔案件,權以溫曾薦豔且有往還,便加罪張溫,将他撤職,逐歸吳郡。
将軍駱統為之辯誣,贊張溫”卓跞冠群,世人未有及之者也,”權也不聽(《三國志·吳書·張溫傳》)。
初,孔明知張溫被黜,未明其故,思之數日,才恍然大悟,說:“吾已得之矣,其人于清濁太明,善惡太分。
”虞翻是孫策舊臣,為策所敬重。
孫權繼位後,以為騎都尉,翻屢犯顔直谏,權很不高興,便徙揚州泾縣。
權為吳王,宴群臣,自起行酒,翻佯醉不飲,權大怒,拔手劍欲殺之。
後被人勸阻,翻才得免死。
翻不因此有所畏懼,仍然是“不平則鳴”,終被孫權放逐(《三國志·吳書·虞翻傳》)。
從上所述,可見孫權殺害、放逐的都是德才兼備、為時人所推重之士,而其原因是由于這些人敢言敢谏。
這說明孫權是個忠言逆耳的人。
孫權如此對待德高望重、才氣過人之士,也是東吳缺少安邦治國之能臣的重要原因。
孫權在世時,靠其權威及将士用命,政權尚稱鞏固;他去世後,因沒有具有德才兼備的能臣治理國家,東吳政權矛盾重重,危機四伏,日益走向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