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孫權的用人特點

關燈
孫權不信任的人,決不重用;信任的人,始托以重任。曹操舉兵南征,張昭極力主張投降,反複陳述曹軍勢大難敵,降曹始安,孫權聽了,口雖不說,心甚反感。他是不肯輕易把繼承的父兄之業奉送他人的,故聽了魯肅的主戰理由後,很為贊賞。對比了張昭主降和魯肅主戰的動機,他認為張昭是”

    顧妻子,挾持私慮。”是為個人安全打算,而魯肅是為公,主戰是保衛江東的良策,”正與吾見相同”。赤壁之戰取勝後,他對魯肅十分敬重,周瑜病逝,提拔魯肅為東吳主将。對于張昭,從此不加重任。

    充分信任所用之人

    孫權對于其所重用之人,都能做到深信不疑,讓其獨當一面,不加以掣肘,放手讓他們大幹,故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和力量,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如在赤壁之戰前夕,當他做出抗戰的決定後,立即讓周瑜挂帥,自己則甘當後援之職。故周瑜得行其志,使其計,”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彜陵之戰,東吳取得重大勝利,也是因孫權對陸遜的充分信任。當他提拔陸遜前往迎戰沙場老将劉備時,東吳大臣都為其年少而輕之,諸将也多不服,孫權乃設壇拜陸遜為大将,賜以所佩之劍,說:”如有不聽号令者,先斬後奏。”

    陸遜始能指揮如意,執行其堅守待機反攻的戰略部署,終于以一把火幾乎将劉備全軍燒個精光。

    孫權用人能做到疑之不用、用之不疑,這主要是建立在對将領的深刻了解和經過考驗的基礎上。用人,是疑是信,要有據,決不能主觀用事,輕信輕疑。因為輕疑,将會埋沒人才,将會誤事,輕信,會錯用人,也足以誤事。

    孫權用人很慎重,既了解其過去,也了解其現在,既傾聽其言論,也觀察其所行所為。周瑜曾與孫策生死與共,孫策對他很了解,認為他能勝任外事,臨危時留下“外事不決問周瑜“的遺言。孫權也了解周瑜其人,故當他對抗操能否取勝仍有所疑慮時,乃請周瑜裁決。周瑜對敵情分析及抗操必勝之理,孫權深為折服.便委之全權,讓他将兵出戰。孫權之能信陸遜,是因陸遜策劃襲取荊州之策已顯其雄才大略,故當諸大臣反對陸遜為将時,孫權說:“孤素知陸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決,卿等勿言。”

    關懷将士如骨肉

    孫權用人能做到”用之不疑”,給予充分的信任,還由于他把将士視如“骨肉”。他曾對衆将說:“今日諸君與孤從事,雖君臣義存,猶謂骨肉不複是過。榮福喜戚,相與存之。”這方面材料,《三國演義》談的很少,《三國志·吳書》關于呂蒙、朱然等人的傳記談得較多。孫權對将士确是關懷備至。呂蒙病重,孫權迎置内殿,出千金募醫治蒙病,并親自監護,“時有鍼加,權為之慘戚,欲數見其顔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呂蒙既死,“權哀痛甚,為之降損。”

    朱然”寝疾二年,後漸增笃,權晝為減膳,夜為不寐,中使醫藥口食之物,相望于道。”

    由于孫權用人能充分信任,視諸将如”骨肉”,諸将也對他推心置腹,甘為效命沙場。如孫權為山越所困,周泰拼命相救,“身被十二創”,如“是日無泰,權幾危殆。”赤壁決戰前夕,曹操派蔣幹來做說客,周瑜對這位老同窗說:“大丈夫處世,遇知已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内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郦生複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

    發揮“衆智”“衆力”

    孫權用人能做到“用之不疑”,給予充分的信任,還由于他認識到“衆智”、“衆力”的重要作用。因為他懂得:疑人不給予信任,則不能發揮”

    衆智”、“衆力”的力量。在三國時代,能在理論上闡述“衆智”,”衆力”

    的重要作用的,唯有孫權一人而已。這種認識在今天還是難能可貴的。他說:”

    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衆之所積也。夫能以駁緻純,不惟積乎?

    故能用衆力,則無故于天下;能用衆智,則無畏于聖人矣。”(《三國志·吳書·孫權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也正因東吳上下一心,出智拼力,故孫權能鼎足江東,魏、蜀都曾屢次傾力來犯,吳國仍巋然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