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唯才是舉:曹操的用人特點

關燈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發布《求賢令》,第一次提出“唯才是舉”的方針:“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九年和二十二年又先後發表《取士無廢短令》、《舉賢勿拘品行令》,進一步指出,“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主張對于有缺點的人,不能廢棄不用,不管是卑賤的,甚至是”不仁不孝”的人,隻要有“治國用兵之術”,都要推薦,《三國演義》沒有提及這些《求賢令》,它通過對曹操用人事迹的描述,把曹操的”唯才是舉”的用人特點反映得很具體。

     各路人馬前來效命 由于曹操采取不講門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有本事的人大都投靠他,故魏國人才甚衆,謀臣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崔琰、毛階、賈翊:武将有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名将及許褚、典韋等猛将。

    這些謀臣、武将有不少是三國時代的第一流人才。

    其中謀臣的佼佼者,除了前面談的傑出戰略家苟或外,郭嘉也是個很了不起的謀士。

    他為曹操多出奇計,而每計必中。

    在第三十三回”郭嘉遺計定遼東”裡,特别談及他的超人智計。

    袁熙:袁尚被曹操打敗後,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夏侯諄等将主-----------------------Page37----------------------- 張乘勝追擊,曹操笑說:“不煩諸公虎威。

    數日之後,公孫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

    ”諸将皆不肯信。

    數日後,忽報公孫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級至。

    衆皆大驚。

    使者呈上書信。

    操大笑脫,”不出奉孝所料!”衆官問其故,操遂出郭嘉遺書以示之。

    書略說:”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

     公孫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在投必疑。

    若以兵擊之,心并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

    ”這便是郭嘉的”急之貝“合,緩之則離”的定遼東策略。

    “典韋寨門死拒敵”(第十七回),“許褚裸衣戰馬超”(第五十九回),”張遼威震逍遙津”(第六十七回),“徐公明大戰沔水”(第七十六回),生動地描述了典韋、許褚、張遼、徐晃等猛将的英勇事迹。

    這些猛将,有的原是俘虜,有的是亡命之徒,有的是出身于行伍,都因得曹操的賞識而被捉拔為大将。

    上述的謀士、廣将來自“五湖四海” 聚集于曹保身邊,為他出謀獻策、效命沙場,故曹操能統一北方,雄視中國。

     雖不得關羽其人,但得其心 曹操十分重視人才。

    他千方百計争取關羽便是典型例子之一。

    關羽溫酒斬華雄時已為曹操所賞識,故能接受關羽三事之約,以促其歸降。

    爾後,封官爵,贈美女,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極盡其籠絡之能事。

    曹操如此敬重,關羽便以斬顔良、文醜以報之。

    關羽之去,曹操遵約“開綠燈”,并親往贈袍送别。

    如非曹操放行,關羽縱有天大本事,能過五關斬六将,最後也走不了。

    正因曹操如此愛才,他不得關羽其人已得其心,故關羽在華容道甘犯軍令狀,義釋了曹操。

    關羽不感其知遇之恩,曹操是逃不脫華容道的,他早已成為刀下鬼了。

     不念舊惡,唯才是用 隻要是人才,且能為己用的,即便是仇人,或罵過自己的人,他也能“矯情任算,不念舊惡”。

    陳琳曾為袁紹寫讨曹操檄。

    這篇檄文把曹操及其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