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才兼備:孔明的用人特點

關燈
劉備死後,孔明執政時,他十分注意物色後起之秀,加以培養和大力提拔。

    他選拔人才不僅重視才幹,也極重視德行,如他在《前出師表》裡推薦費祎、董允時,特别強調他們為人“良實,志慮忠純”,并告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

    ”古人所謂“賢臣”一般是指德行高尚,有濟世之才的人。

     孔明認為“治國之道,務在舉賢”,又說:“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

    為人擇官則亂,為官擇人則擡,是以聘求賢士。

    ”(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舉措第七》)故孔明把擇賢做為其重要職責,把德才兼備做為其選拔人才的準則.他培養和提拔的後繼者姜維、費諱、董允和姜維都是德才兼備之士,為時人所淮重,當時蜀人把他們四人并列,稱為‘四相”,贊為“四英”(《三國志,蜀書·董允傳》裴松之注引《華陽國志》),除了姜維外. 《三國演義》對蔣琬、費祎、董允僅簡略提及,《三國志·蜀書》有關他們的傳記則寫得較詳。

    他們都是蜀國後期的實際執。

    政者,了解他們的為人及其對蜀國的貢獻,始能理解孔明用人的特點。

     有才無德不能結人心 孔明用姜維做為繼承人,而不用時人認為“必代亮”的魏延,便是個很典型的例子。

    《三國演義》說魏延腦後有反骨,而史實并非如此。

    魏延是蜀漢一員猛将,其武藝和才能都不在“五虎将”之下,劉備在世時對他是很重視的,如他從曹操手裡奪取漢中後,需大将鎮守,衆論以為必用張飛,張飛也認為非已莫“屬。

    豈料劉備卻破格選用魏延,把他從牙門将軍提升為督漢中鎮遠将軍,領漢中太守,使“一軍盡驚”。

    劉備死後,諸葛亮執政時倚他為軍中支柱,由于他屢立戰功,提升為前軍師征西大将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時人都認為他是孔明的當然後繼者。

    可是事情卻出乎人們的。

    意料之外;孔明早就選定蔣瑰為他的後繼者了。

    他在給後主的密信中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瑰。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孔明選拔後繼者,是根據其德才而定的。

    魏延雖有才幹又勇猛過人,但“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因此,不能團結人。

    如他與楊儀是孔明軍中的左右手,卻鬧得水火不相容,甚至與楊儀争論時,“舉刃拟儀”,使“儀泣涕橫集”。

    顯然不能團結人的人,是不可能把一國治理好的。

    孔明隻用魏延的才能而沒有托之以重任,這說明他是善于用人的。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孔明不把後享托付與魏延是正确的。

    孔明一死,魏延就不顧大局,為個人私怨和權力,與楊儀火并,結果被其部屬馬岱所殺(《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蔣琬以德服人 孔明把後事付給蔣琬是對的。

    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

    他随劉備入蜀,任廣都長。

    劉備因事到廣都,誤以為他不理事,當時又恰逢他酪酊大醉,心裡很火,準備加罪把他殺掉。

    孔明對劉備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裡之才也。

    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

    ”劉備聽信孔明,便不加死罪,僅把他撤職。

    後來,由于孔明的推薦和提拔,由尚書郎至參軍,後又升為長吏兼撫軍将軍。

    孔明率軍出征,他都能做到足兵足食以相供給,對支持孔明北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孔明很贊賞他,認為“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

    ”孔明病逝,後主遵其所囑,任蔣琬為尚書令,主持國政。

    當時,蜀國新喪元帥,遠近危悚,可是蔣琬既無戚容,又無喜色,日理萬機,鎮靜如常,因此,深得衆望。

    蔣琬為人度量寬宏,肯納忠言,秉公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