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才兼備:孔明的用人特點
關燈
小
中
大
不計恩怨。
蔣琬跟東曹掾楊戲談話,楊戲常不回答。
有人對蔣琬說楊戲對上太傲慢了,蔣琬反表揚楊戲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從後言,古人之所戕也。
戲欲贊吾是耶,則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則顯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戲之快也。
”又如督農楊敏曾對人毀謗蔣琬說“作事愦愦,誠非及前人。
”有人将此告訴蔣琬,主者主張“推治”楊敏,蔣琬不同意說,”吾實不如前人,無可推也。
”主者問其“愦愦之狀”,蔣琬說,“苟其不如,則事不當理,事不當理,則愦愦矣,複何問邪?”後楊敏因事下獄,人們都擔心他被處死,可是蔣琬秉公處理,楊敏得免重罪。
由于蔣瑰為人忠心耿耿,大公無私,度量寬宏,故深得衆望。
在他執政期間,做到人和國安,沒有辜負孔明的重任(《三國志·蜀書·蔣琬傳》)保衛蜀國達29年之久。
費祎、董允和姜維也對蜀國做出傑出的貢獻。
費偉是個很存才幹的人,他奉使東吳,吳人“論難鋒至”,而費偉“據理以答,終不能屈”.孫權贊他是“天下淑德”。
他後代蔣瑰為尚書令,日理萬機,應付自如;處理軍務,指揮若定,使邊境無虞。
(《三國志·蜀書·費祎傳》)董允任侍中守尚書令,他為人“秉心公亮”,守正下士。
後主溺于酒色,要采擇民女以充後宮,他據理直争,堅決反對,後主無可奈何。
得到後主寵愛的宦人黃皓也很怕他,終允之世,黃皓不敢為非作惡。
他不圖名利,蔣瑰認為他輔佐後主有功,上疏建議“宜賜爵士”,他固辭不受(《三國志·蜀書·董允傳》).孔明對姜維甚為賞識,認為“姜伯約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此人心存漢室,才兼于人”。
蔣琬、費偉相繼逝世後,由姜維負起保衛蜀國的重任,他繼承孔明的遺志,堅持北伐,互有勝負。
由于後主昏庸。
對姜維派重兵守衛陰平等地的建議置之不理,使鄧艾得以偷渡陰平,直搗成都,蜀漢終于滅亡。
蜀之亡,不能歸咎于姜維,除了形勢所趨外,後主昏庸是主要原因之一。
司馬昭說:“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孔明逝肚後,蜀國軍國大政先後由蔣琬、費祎、姜維主管,時間長達29年,比之劉備、孔明兩人治蜀時間還多9年。
在蜀魏對峙中,蜀弱魏強,對手又都是傑出的人才,客觀上不存在蜀勝的形勢。
孔明曾竭盡全力,也勞而無功,單靠姜維等的主觀努力是不可能扭轉這種局面的。
而蔣瑰、費祎、姜維等竟能保衛蜀國達29年之久,如他們沒有非凡的才能和無限的忠心,何能如此!這不僅說明孔明善于”任賢舉能”,也證明了孔明以德。
才兼備做為選拔人才的準則是完全正确的。
重操守,以身作則 孔明重用之人,皆德才兼備,這與他個人風格有關。
孔明本人就是個德隆才高的大賢人,他未出草廬已預見天下三分,為劉備制訂正确的戰略決策——“隆中對”;為北圖中原,統一中國,他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他具有如此崇高風格,是由于他公而忘私,不謀私利,他病危時自表後主說:”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至于臣在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生産。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餘帛,外有餘财,以負陛下也。
”孔明病逝後,經人了解,确如其所言。
在孔明以身作則的影響下,其僚屬大都清廉自持。
如費祎“雅性謙素,家不積财。
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
”姜維也是“宅舍弊薄,資财無飾,側室無妾媵之亵,後庭無聲樂之娛。
”
蔣琬跟東曹掾楊戲談話,楊戲常不回答。
有人對蔣琬說楊戲對上太傲慢了,蔣琬反表揚楊戲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從後言,古人之所戕也。
戲欲贊吾是耶,則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則顯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戲之快也。
”又如督農楊敏曾對人毀謗蔣琬說“作事愦愦,誠非及前人。
”有人将此告訴蔣琬,主者主張“推治”楊敏,蔣琬不同意說,”吾實不如前人,無可推也。
”主者問其“愦愦之狀”,蔣琬說,“苟其不如,則事不當理,事不當理,則愦愦矣,複何問邪?”後楊敏因事下獄,人們都擔心他被處死,可是蔣琬秉公處理,楊敏得免重罪。
由于蔣瑰為人忠心耿耿,大公無私,度量寬宏,故深得衆望。
在他執政期間,做到人和國安,沒有辜負孔明的重任(《三國志·蜀書·蔣琬傳》)保衛蜀國達29年之久。
費祎、董允和姜維也對蜀國做出傑出的貢獻。
費偉是個很存才幹的人,他奉使東吳,吳人“論難鋒至”,而費偉“據理以答,終不能屈”.孫權贊他是“天下淑德”。
他後代蔣瑰為尚書令,日理萬機,應付自如;處理軍務,指揮若定,使邊境無虞。
(《三國志·蜀書·費祎傳》)董允任侍中守尚書令,他為人“秉心公亮”,守正下士。
後主溺于酒色,要采擇民女以充後宮,他據理直争,堅決反對,後主無可奈何。
得到後主寵愛的宦人黃皓也很怕他,終允之世,黃皓不敢為非作惡。
他不圖名利,蔣瑰認為他輔佐後主有功,上疏建議“宜賜爵士”,他固辭不受(《三國志·蜀書·董允傳》).孔明對姜維甚為賞識,認為“姜伯約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此人心存漢室,才兼于人”。
蔣琬、費偉相繼逝世後,由姜維負起保衛蜀國的重任,他繼承孔明的遺志,堅持北伐,互有勝負。
由于後主昏庸。
對姜維派重兵守衛陰平等地的建議置之不理,使鄧艾得以偷渡陰平,直搗成都,蜀漢終于滅亡。
蜀之亡,不能歸咎于姜維,除了形勢所趨外,後主昏庸是主要原因之一。
司馬昭說:“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孔明逝肚後,蜀國軍國大政先後由蔣琬、費祎、姜維主管,時間長達29年,比之劉備、孔明兩人治蜀時間還多9年。
在蜀魏對峙中,蜀弱魏強,對手又都是傑出的人才,客觀上不存在蜀勝的形勢。
孔明曾竭盡全力,也勞而無功,單靠姜維等的主觀努力是不可能扭轉這種局面的。
而蔣瑰、費祎、姜維等竟能保衛蜀國達29年之久,如他們沒有非凡的才能和無限的忠心,何能如此!這不僅說明孔明善于”任賢舉能”,也證明了孔明以德。
才兼備做為選拔人才的準則是完全正确的。
重操守,以身作則 孔明重用之人,皆德才兼備,這與他個人風格有關。
孔明本人就是個德隆才高的大賢人,他未出草廬已預見天下三分,為劉備制訂正确的戰略決策——“隆中對”;為北圖中原,統一中國,他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他具有如此崇高風格,是由于他公而忘私,不謀私利,他病危時自表後主說:”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至于臣在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生産。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餘帛,外有餘财,以負陛下也。
”孔明病逝後,經人了解,确如其所言。
在孔明以身作則的影響下,其僚屬大都清廉自持。
如費祎“雅性謙素,家不積财。
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
”姜維也是“宅舍弊薄,資财無飾,側室無妾媵之亵,後庭無聲樂之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