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唯才是舉:曹操的用人特點
關燈
小
中
大
三代罵個透,曹操見了,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操破翼州獲陳琳,他不加責備,僅問道:“汝前為本初作檄,但罪狀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 琳答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
”意思說為袁紹所使,不得不然。
左右勸操殺之,操憐其才,乃赦之,命為從事。
降将張繡叛變,夜襲操寨,如無典韋以死拒敵,操将無法逃脫。
這次戰役,操折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和愛将典韋,史稱”清水之難”。
曹操對此痛恨不已,終生難忘。
後張繡又降,操因用人之際而寬恕之。
曹操能不記私仇,這是因他能以事業為重。
因要圖天下,就要搜羅人才以擴大自己的力量,這就不能老是計較個人的恩怨,隻要對事業有利,盡力化敵為友。
不僅曹操能“矯情任算,不念舊惡”,古之明主也都如此。
唐太宗并不因魏征曾是敵人之臣而對他有所疑慮,因其敢于直谏,切中己弊,對他十分敬畏。
诤臣遇明主,傳為千秋佳語。
雍齒曾助項羽,幾置劉邦于絕地,而劉邦統一天下後,為顯示其寬宏大量,先封雍齒為侯以安衆心。
武則天讀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讨武瞾檄》,并不因其極力貶己而惱怒,反而憐其才說:”此人不用,宰相之過也,”但唐太宗對魏征,劉邦對于雍齒,不如曹操對于張繡的怨深;武則天憤駱賓王之才,而不能使之為己用,而曹操則能用陳琳。
故說曹操善用人才不下于古代其他明主。
不論出身,全憑本事 曹操因重視人才,實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這對于曹魏事業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操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對封建社會人事制度也是一個重要改革。
東漢未年,封建統治者取士大都以門第、品行作為首要條件,士人分品作官,已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特别是由于外戚、宦官兩大幫派争權奪利,取士隻講派别而不問賢愚,那個幫派掌權,就都用那個幫派的人,一律排斥另一個幫派的人。
當然對自己幫派的人仍分品做官。
曹操實行不講門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這就突破了分品做官的人事制度,不管出身于什麼門第,或有否品行,隻要有本事建功勳就有官做。
這就為下層士人及廣大平民廣開仕進之路,但是,曹操用人不講門第,并不是不重視“衣冠望族”(指世代做官的),不拘品行,并不是不重仁孝。
曹操終歸是個封建統治者,他的思想意識必然受到時代的制約,雖然任用一些出身”微賤”的人,也竭力争取“衣冠望族”的支持。
如司馬懿出身于“衣冠望族”,他起初看不起曹操,詐裝患風癱病,拒絕征召,後在曹操威逼利誘之下,他怕被殺頭,隻好出來任職。
又如張邈叛變時,劫畢湛(是時為操别駕)母弟妻子。
操對畢湛說:“卿老母在彼,可去。
”湛表示無二心,攥為之感動得流淚。
可是,畢湛一轉身,便溜了。
後畢湛被生擒,人們都認為他必死,誰知操不僅不殺他,反任他為魯相,說:“夫人孝于其親者,豈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因此,對曹操的不講門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應作如此理解:不管貴賤,不論品行好壞,隻要有才能的,都要推薦。
這就是曹操的用人特點。
不過,這種用人方針僅在曹魏初期施行,随着曹魏政權的鞏固,北方士族己都歸附,形成了一個很有影響的士族勢力,迄曹丕繼位,明令規定九品官人法,規定士人等第,微賤的人被排擠不能入品,也就是說微賤的人是沒有資格被推薦做官的。
這已不是”唯才是舉”,而是又走”唯品是舉”的老路了。
操破翼州獲陳琳,他不加責備,僅問道:“汝前為本初作檄,但罪狀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 琳答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
”意思說為袁紹所使,不得不然。
左右勸操殺之,操憐其才,乃赦之,命為從事。
降将張繡叛變,夜襲操寨,如無典韋以死拒敵,操将無法逃脫。
這次戰役,操折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和愛将典韋,史稱”清水之難”。
曹操對此痛恨不已,終生難忘。
後張繡又降,操因用人之際而寬恕之。
曹操能不記私仇,這是因他能以事業為重。
因要圖天下,就要搜羅人才以擴大自己的力量,這就不能老是計較個人的恩怨,隻要對事業有利,盡力化敵為友。
不僅曹操能“矯情任算,不念舊惡”,古之明主也都如此。
唐太宗并不因魏征曾是敵人之臣而對他有所疑慮,因其敢于直谏,切中己弊,對他十分敬畏。
诤臣遇明主,傳為千秋佳語。
雍齒曾助項羽,幾置劉邦于絕地,而劉邦統一天下後,為顯示其寬宏大量,先封雍齒為侯以安衆心。
武則天讀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讨武瞾檄》,并不因其極力貶己而惱怒,反而憐其才說:”此人不用,宰相之過也,”但唐太宗對魏征,劉邦對于雍齒,不如曹操對于張繡的怨深;武則天憤駱賓王之才,而不能使之為己用,而曹操則能用陳琳。
故說曹操善用人才不下于古代其他明主。
不論出身,全憑本事 曹操因重視人才,實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這對于曹魏事業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操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對封建社會人事制度也是一個重要改革。
東漢未年,封建統治者取士大都以門第、品行作為首要條件,士人分品作官,已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特别是由于外戚、宦官兩大幫派争權奪利,取士隻講派别而不問賢愚,那個幫派掌權,就都用那個幫派的人,一律排斥另一個幫派的人。
當然對自己幫派的人仍分品做官。
曹操實行不講門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這就突破了分品做官的人事制度,不管出身于什麼門第,或有否品行,隻要有本事建功勳就有官做。
這就為下層士人及廣大平民廣開仕進之路,但是,曹操用人不講門第,并不是不重視“衣冠望族”(指世代做官的),不拘品行,并不是不重仁孝。
曹操終歸是個封建統治者,他的思想意識必然受到時代的制約,雖然任用一些出身”微賤”的人,也竭力争取“衣冠望族”的支持。
如司馬懿出身于“衣冠望族”,他起初看不起曹操,詐裝患風癱病,拒絕征召,後在曹操威逼利誘之下,他怕被殺頭,隻好出來任職。
又如張邈叛變時,劫畢湛(是時為操别駕)母弟妻子。
操對畢湛說:“卿老母在彼,可去。
”湛表示無二心,攥為之感動得流淚。
可是,畢湛一轉身,便溜了。
後畢湛被生擒,人們都認為他必死,誰知操不僅不殺他,反任他為魯相,說:“夫人孝于其親者,豈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因此,對曹操的不講門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應作如此理解:不管貴賤,不論品行好壞,隻要有才能的,都要推薦。
這就是曹操的用人特點。
不過,這種用人方針僅在曹魏初期施行,随着曹魏政權的鞏固,北方士族己都歸附,形成了一個很有影響的士族勢力,迄曹丕繼位,明令規定九品官人法,規定士人等第,微賤的人被排擠不能入品,也就是說微賤的人是沒有資格被推薦做官的。
這已不是”唯才是舉”,而是又走”唯品是舉”的老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