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鼎足江東:孫權行魯肅戰略
關燈
小
中
大
輪征肅,始當顯耳。
”可見其志不凡。
魯肅始終堅持孫、劉聯盟抗曹,至死不渝魯肅懂得:孫劉雙方有如唇齒關系,唇亡則齒寒,故他不象庸瑜那樣,隻從國家眼前利益出發,千方百計拆盟,也不象孔明那樣,使盡詐謀以拖延交還荊州,促使雙方矛盾激化,而是既堅持國家利益,又保持孫、劉聯盟。
因此,他不僅比周瑜看得遠,比孔明也高明。
借荊州、存人才為了全據長江,保衛東吳的安全,他三次前往索還荊州,并以理力争,雖然對方屢次使計推辭,他也耐心等待,避免動幹戈。
甚至孔明為拖延時間,使劉備立下”暫借荊州”的文書,他也被哄作保人押了字。
在與關羽相會時,他好言相勸,指出借荊州是為使劉備有所托足,今“已得西川,又占荊州”,是“貪而背義”。
《三國演義》把這次會見,說是“關雲長單刀赴會”。
把關羽寫得威風凜凜,魯肅則被描繪得呆相十足。
史實卻不然,是魯肅前往會關羽,他理正辭嚴斥關羽,關羽無言以對。
至于說“暫借荊州”是魯肅上了孔明的當,史實也并非如此。
據《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記載:赤壁之戰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裴松之注《漢晉春秋》記載:”呂範勸留備,肅曰:‘不可。
将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
’權即從之。
”可見借荊州是出于魯肅本意,是為“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以共同抗曹,不僅如此,魯肅還向劉備推薦人才。
魯肅向孫權力薦龐統不被錄用後,他擔心龐統投曹操,便勸龐統投劉備,作書推薦,并囑之說:”公輔玄德,必令孫、劉兩家,無相攻擊,同力破曹。
”可見,魯肅所為,都是服從于“孫、劉聯盟抗曹”這個戰略決策。
因此,魯肅在世時,吳、蜀兩國基本和洽。
這對兩國有利,隻對曹操不利,使曹操不能行其”分而取之”之策,在兩國同盟面前,無所作為。
吳、蜀兩國能與曹魏三分鼎足,魯肅所做的貢獻是不亞于孔明的。
人才須有識者賞識 曆史上,傑出人物之所以得行其志,或因得遇機緣,或因得遇明主。
韓信在楚,不被知名:後歸劉邦,始得施其才。
同樣,魯肅如不遇孫權,“榻上策”将不誕生,魯肅也将默默無聞。
故有伯樂才識千裡馬,善用才者才識大才。
所以說有大才的固然了不起,善用才的也了不起,孫權有識見,聽了魯肅的”榻上策”才大為贊賞:聽了魯肅的主戰理由,才認為“正與吾見相同。
”正因君臣相得是建立在共同認識的基礎上,故張昭的流言蜚語,毫不影響孫權對魯肅的信任。
有充分的信任,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反之,縱有大才也會湮滅。
魯肅能成為一代名将,并能充分發揮這個傑出的戰略家的作用,不正是因得到孫權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嗎?
”可見其志不凡。
魯肅始終堅持孫、劉聯盟抗曹,至死不渝魯肅懂得:孫劉雙方有如唇齒關系,唇亡則齒寒,故他不象庸瑜那樣,隻從國家眼前利益出發,千方百計拆盟,也不象孔明那樣,使盡詐謀以拖延交還荊州,促使雙方矛盾激化,而是既堅持國家利益,又保持孫、劉聯盟。
因此,他不僅比周瑜看得遠,比孔明也高明。
借荊州、存人才為了全據長江,保衛東吳的安全,他三次前往索還荊州,并以理力争,雖然對方屢次使計推辭,他也耐心等待,避免動幹戈。
甚至孔明為拖延時間,使劉備立下”暫借荊州”的文書,他也被哄作保人押了字。
在與關羽相會時,他好言相勸,指出借荊州是為使劉備有所托足,今“已得西川,又占荊州”,是“貪而背義”。
《三國演義》把這次會見,說是“關雲長單刀赴會”。
把關羽寫得威風凜凜,魯肅則被描繪得呆相十足。
史實卻不然,是魯肅前往會關羽,他理正辭嚴斥關羽,關羽無言以對。
至于說“暫借荊州”是魯肅上了孔明的當,史實也并非如此。
據《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記載:赤壁之戰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裴松之注《漢晉春秋》記載:”呂範勸留備,肅曰:‘不可。
将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
’權即從之。
”可見借荊州是出于魯肅本意,是為“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以共同抗曹,不僅如此,魯肅還向劉備推薦人才。
魯肅向孫權力薦龐統不被錄用後,他擔心龐統投曹操,便勸龐統投劉備,作書推薦,并囑之說:”公輔玄德,必令孫、劉兩家,無相攻擊,同力破曹。
”可見,魯肅所為,都是服從于“孫、劉聯盟抗曹”這個戰略決策。
因此,魯肅在世時,吳、蜀兩國基本和洽。
這對兩國有利,隻對曹操不利,使曹操不能行其”分而取之”之策,在兩國同盟面前,無所作為。
吳、蜀兩國能與曹魏三分鼎足,魯肅所做的貢獻是不亞于孔明的。
人才須有識者賞識 曆史上,傑出人物之所以得行其志,或因得遇機緣,或因得遇明主。
韓信在楚,不被知名:後歸劉邦,始得施其才。
同樣,魯肅如不遇孫權,“榻上策”将不誕生,魯肅也将默默無聞。
故有伯樂才識千裡馬,善用才者才識大才。
所以說有大才的固然了不起,善用才的也了不起,孫權有識見,聽了魯肅的”榻上策”才大為贊賞:聽了魯肅的主戰理由,才認為“正與吾見相同。
”正因君臣相得是建立在共同認識的基礎上,故張昭的流言蜚語,毫不影響孫權對魯肅的信任。
有充分的信任,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反之,縱有大才也會湮滅。
魯肅能成為一代名将,并能充分發揮這個傑出的戰略家的作用,不正是因得到孫權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