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鼎足江東:孫權行魯肅戰略

關燈
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坐鎮江東之後,善于舉賢任能,故人才濟濟。

    魯肅便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魯肅是周瑜所薦,周瑜說他“平生好擊劍騎射”、“胸懷韬略,腹隐機謀”,是文武全才。

    他投依孫權後,甚得敬重。

    一日,衆官皆散,權留魯肅共飲,至晚同榻足而卧,夜半,權問肅說:“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孤承父兄餘業,思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肅說: “昔漢高祖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之曹操可比項羽,将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将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也。

    ”權聞言大喜,披衣起謝。

    因此策隻在榻上談的,故史稱之為“榻上策”,因魯肅獻“榻上策” 引起孫權的重視,老臣張昭力加反對,認為魯肅“謙下不足”、“年少粗疏” 不可用。

    孫權并不因張昭的訾毀而疏遠魯肅,而是相反,更加敬重之。

     認清首要敵人 “榻上策”提出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那時,“北方多務”,曹袁兩大軍事集團正準備決戰,袁紹比曹操兵力強,曹操并未具有必勝的條件,而魯肅卻能斷定東吳的主要敵人是曹操,這是很有見地的。

    他主張乘曹操無力南顧之機,占領荊州地區,“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

    因為荊州處于揚州上遊,如果将來讓曹操占領荊州,東吳前線将遭到嚴重威脅。

    如果全據長江,憑着這條不易逾越的天塹,則可保衛東吳的安全,然後伺機以圖天下。

    魯肅的分析是實事求是的,完全符合當時的客觀形勢,是東吳所能采取的最佳決策。

    此策後來成了東吳的國策,孫權能雄踞江東,三分鼎足,實有賴于此。

     堅持聯盟以抗曹 魯肅為實現其政治藍圖,始終奮戰不息。

    他給孫權制訂的其他戰略決策,也以”榻上策”為據。

    曹操統一北方後,決意南征,南北矛盾開始激化,孔明、魯肅己先後預見天下三分,因此如何處理曹、孫、劉三方的關系,已成為當時急需思考的重要議題。

    由于曹操勢大,孫、劉要想與之抗衡,除了聯盟之外别無他策。

    ”智者見諸未萌”,傑出的戰略家孔明、魯肅不約而同提出孫、劉聯盟抗曹的主張。

    劉琮以荊州降曹後,江東上下震驚,張昭等謀士都主降,隻有魯肅堅決主戰,并向孫權陳述”諸人可降曹,獨将軍不可降曹” 的理由,使孫權深為感歎說:“諸人議論,大失孤望。

    子敬開說大計,與吾見相同。

    此天以子敬賜我也!”在魯肅的策劃和奔走下,促成孫、劉聯盟抗曹,最後打敗了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

    當魯肅從前線還,孫權與諸将出迎,孫權說:“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說:願至尊鹹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