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統一北方:曹操聽荀彧之策
關燈
小
中
大
一統北方成為一代之雄的曹操,雖因時勢造成,但他的雄才大略是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而他的雄才大略的具體表現之一是:善于用人。
故濟濟人才,奔集于曹氏,宛如衆星伴月。
他們出謀獻策,為曹魏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
其中,以荀彧的貢獻最大,曹操能統一北方,雄視中國,實有賴于苟或的英明決策。
備受贊譽的荀彧 曹操一見荀彧來投,便給他高度的評價,“吾之子房也。
”魏晉南北朝時期,評點人物的風氣很盛,許多人因此而以知人見稱,其事迹多記于《世說新語》之中。
他們評點人物的根據是什麼,為什麼其言多中,這很值得研究,因用人要從識人始,不識人就難于用得其人。
三國時代,逐鹿中原的群雄都懂得:要打天下,要有人才,故大部謙恭下士以搜羅人才為己用。
而用人才要先了解其人之才,始能量才錄用。
曹操說荀彧是“吾之子房也,”并非出于印象之言:或因“或為人偉美”,或因其能說會道,而是根據其過去的表現下的結論。
《三國演義》沒有提供這方面的材料,陳壽著的《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卻有記載,說得很明白:在他未投奔曹操前,其才智已為時人所重,南陽何颙就贊他。
“王佐才也”。
他料事辄中:董卓亂起,為亢父令的荀彧便棄官歸鄉,謂父老說:“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宜亟去之,無久留。
”鄉人多因留戀故土猶豫不去,荀彧便率領其宗族遷居冀州。
後穎川果為“四戰之地”,鄉人多遭難,獨荀彧宗族得以保存。
袁紹占據冀州後,很重視荀彧,待以上賓之禮,但“或度紹不能成大事”,乃棄紹投曹。
後來袁紹的下場果如荀彧所預料。
上述兩件事,已足可顯示荀彧有超人的才智。
曹操贊為“子房”并非過譽。
他投奔曹操後,始為曹的司馬,後升為漢尚書令,曹操有重要事決策不下,都向他請教,即使“太祖(按:指曹操)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荀彧多奇計,不下于漢之子房。
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彧别傳》記載:“彧自為尚書令,常以書陳事,臨薨,皆焚毀之,故奇策密謀不得盡聞也。
”雖“不得盡聞”,但他給曹操提出的三大決策,史書是有記載的,《三國演義》也如實描述了。
深根固本才可制天下 曹操起事之初,兵力不多,占地也僅有兖州。
曹操拟興兵攻打徐州,這時陶謙已死,劉備領徐州牧,其實力也不弱,曹操想攻入徐州并非易事:而曾經被曹操打敗的呂布也不甘心罷休,他駐軍山陽,仍對兖州虎視眈眈,如曹攻徐州,呂布必乘虛偷襲,故荀彧堅決反對。
他入谏說:”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終濟大業。
明公本首事兖州,且河、濟乃天下之要地,是亦昔之關中、河内也。
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呂布乘虛寇之,是無兖州也。
著徐州不得,明公安所歸乎?今陶謙雖死,已有劉備守之。
徐州之民,既已服備,必助備死戰。
明公棄兖州而取徐州,是棄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
願熟思之,”荀彧之言,确是“藥石之言,洞見利害。
”故曹操深服其言,罷攻徐州之舉,先鞏固兖州,徐圖發展。
”深根固本以濟天下”,不僅高祖、光武因此而“終濟大業”,曹操行此策,也日益強大。
荀彧總結兩漢”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圖天下的經驗。
不僅是對曹操提供正确
而他的雄才大略的具體表現之一是:善于用人。
故濟濟人才,奔集于曹氏,宛如衆星伴月。
他們出謀獻策,為曹魏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
其中,以荀彧的貢獻最大,曹操能統一北方,雄視中國,實有賴于苟或的英明決策。
備受贊譽的荀彧 曹操一見荀彧來投,便給他高度的評價,“吾之子房也。
”魏晉南北朝時期,評點人物的風氣很盛,許多人因此而以知人見稱,其事迹多記于《世說新語》之中。
他們評點人物的根據是什麼,為什麼其言多中,這很值得研究,因用人要從識人始,不識人就難于用得其人。
三國時代,逐鹿中原的群雄都懂得:要打天下,要有人才,故大部謙恭下士以搜羅人才為己用。
而用人才要先了解其人之才,始能量才錄用。
曹操說荀彧是“吾之子房也,”并非出于印象之言:或因“或為人偉美”,或因其能說會道,而是根據其過去的表現下的結論。
《三國演義》沒有提供這方面的材料,陳壽著的《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卻有記載,說得很明白:在他未投奔曹操前,其才智已為時人所重,南陽何颙就贊他。
“王佐才也”。
他料事辄中:董卓亂起,為亢父令的荀彧便棄官歸鄉,謂父老說:“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宜亟去之,無久留。
”鄉人多因留戀故土猶豫不去,荀彧便率領其宗族遷居冀州。
後穎川果為“四戰之地”,鄉人多遭難,獨荀彧宗族得以保存。
袁紹占據冀州後,很重視荀彧,待以上賓之禮,但“或度紹不能成大事”,乃棄紹投曹。
後來袁紹的下場果如荀彧所預料。
上述兩件事,已足可顯示荀彧有超人的才智。
曹操贊為“子房”并非過譽。
他投奔曹操後,始為曹的司馬,後升為漢尚書令,曹操有重要事決策不下,都向他請教,即使“太祖(按:指曹操)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荀彧多奇計,不下于漢之子房。
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彧别傳》記載:“彧自為尚書令,常以書陳事,臨薨,皆焚毀之,故奇策密謀不得盡聞也。
”雖“不得盡聞”,但他給曹操提出的三大決策,史書是有記載的,《三國演義》也如實描述了。
深根固本才可制天下 曹操起事之初,兵力不多,占地也僅有兖州。
曹操拟興兵攻打徐州,這時陶謙已死,劉備領徐州牧,其實力也不弱,曹操想攻入徐州并非易事:而曾經被曹操打敗的呂布也不甘心罷休,他駐軍山陽,仍對兖州虎視眈眈,如曹攻徐州,呂布必乘虛偷襲,故荀彧堅決反對。
他入谏說:”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終濟大業。
明公本首事兖州,且河、濟乃天下之要地,是亦昔之關中、河内也。
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呂布乘虛寇之,是無兖州也。
著徐州不得,明公安所歸乎?今陶謙雖死,已有劉備守之。
徐州之民,既已服備,必助備死戰。
明公棄兖州而取徐州,是棄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
願熟思之,”荀彧之言,确是“藥石之言,洞見利害。
”故曹操深服其言,罷攻徐州之舉,先鞏固兖州,徐圖發展。
”深根固本以濟天下”,不僅高祖、光武因此而“終濟大業”,曹操行此策,也日益強大。
荀彧總結兩漢”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圖天下的經驗。
不僅是對曹操提供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