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弱變強:劉備得孔明而興
關燈
小
中
大
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賢”裡,有一段關于用人的對話,水鏡先生初遇劉備,見他氣色不佳便料到其坎坷遭遇,因問說:”吾久聞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猶落魄不偶耶?”劉備說。
“命途多蹇,所以至此。
”水鏡說:“不然。
益将軍左右不得其人耳。
”劉備說:“備雖無才,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雲之流,竭忠相輔,頗賴其力,”水鏡說:“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人。
若孫乾、糜竺等乃白面書生耳,非經綸濟世之才也。
”水鏡先生的話闡明了一個有關用人的重要思想:有了人才,并不等于會用人;不善于使用人才,就不能發揮人才的作用,他說劉備“左右不得其人”,是指沒有使用人才的大才,即缺乏統籌全局的人才,也是他所說的“經綸濟世之才”。
劉備的“命途多蹇”,證實水鏡先生的話是對的。
從逆境走向順境 “桃園結義”之日,劉備兄弟三人就立下替言:“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盡管他們懷有雄心壯志,卻不能如願以償。
雖然虎将關、張、趙雲拼死效忠,孫乾、糜竺、簡雍等竭能盡力,也無濟幹事,仍颠沛流離,寄人籬下。
他轉戰沙場,經千辛萬昔,才得徐州作為安身之地,卻又被呂布奪了;隻好附屬曹操,因惡其為人,乃設計脫身,借截擊袁術之機回師徐州;後被曹操打敗,僅以身兔投靠袁紹,因失公助曹軒了顔良、文醜,險些被袁紹殺了:後依劉表,又被蔡瑁和蔡夫人暗算,幾乎送了性命。
劉備此時的景況是凄涼的,故他見已身髀肉複生,感到”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業不遂”,不覺悲從中來,長歎不已。
而當他得孔明相助,高興地比之為”如魚得水”。
魚沒有水,寸步難移:魚有了水,便可遊泳自如了。
從此,劉備從逆境走向順境:聯合東吳,打敗曹操;取荊益二州,稱帝西蜀。
孔明何以有如此扭轉乾坤的力量? 待機而動的決策 當對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無所了解的時候,人們是無所作大的,如果與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背道而馳,任何人都會碰壁,遭到失敗,掌握了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人們就主動了,就可改天換地。
傑出的人物能在曆史上起偉大的作用,并非他們有三頭六臂,或先知先覺,而是因其能從實際出發,根據當時的客觀形勢,實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戰略決策。
孔明的”隆中對”就是這樣産生出來的。
要了解孔明所起的傑出作用,有必要從研究“隆中對” 入手。
“隆中對”是什麼?這是劉備”三顧草廬”時,孔明跟劉備的一段重要對話,即孔明為劉備制定圄天下的戰略決策。
孔明指出:“今操已擁有百萬之衆,挾天予以令諸侯,此誠不可以争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
”隻有荊益二州可取,”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彜、越,外結孫權,内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兵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因主客觀上的種種原因,孔明的“漢室可興”的願望雖沒有實現,但他的聯吳抗曹、取荊益二州、待機而動的決策,在實踐的過程中證明是正确的,它使弱小的蜀國能鼎立近半個世紀之久,故有“千古奇策”之譽,孔明未出草廬已預見天下三分。
不愧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
而他能制定”隆中對”,是由于他對當時天下大勢有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對各個政治集團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故能明确打擊的對象和團結的力量,确定短期和長期的奮鬥目标。
依形勢,定謀略
“命途多蹇,所以至此。
”水鏡說:“不然。
益将軍左右不得其人耳。
”劉備說:“備雖無才,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雲之流,竭忠相輔,頗賴其力,”水鏡說:“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人。
若孫乾、糜竺等乃白面書生耳,非經綸濟世之才也。
”水鏡先生的話闡明了一個有關用人的重要思想:有了人才,并不等于會用人;不善于使用人才,就不能發揮人才的作用,他說劉備“左右不得其人”,是指沒有使用人才的大才,即缺乏統籌全局的人才,也是他所說的“經綸濟世之才”。
劉備的“命途多蹇”,證實水鏡先生的話是對的。
從逆境走向順境 “桃園結義”之日,劉備兄弟三人就立下替言:“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盡管他們懷有雄心壯志,卻不能如願以償。
雖然虎将關、張、趙雲拼死效忠,孫乾、糜竺、簡雍等竭能盡力,也無濟幹事,仍颠沛流離,寄人籬下。
他轉戰沙場,經千辛萬昔,才得徐州作為安身之地,卻又被呂布奪了;隻好附屬曹操,因惡其為人,乃設計脫身,借截擊袁術之機回師徐州;後被曹操打敗,僅以身兔投靠袁紹,因失公助曹軒了顔良、文醜,險些被袁紹殺了:後依劉表,又被蔡瑁和蔡夫人暗算,幾乎送了性命。
劉備此時的景況是凄涼的,故他見已身髀肉複生,感到”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業不遂”,不覺悲從中來,長歎不已。
而當他得孔明相助,高興地比之為”如魚得水”。
魚沒有水,寸步難移:魚有了水,便可遊泳自如了。
從此,劉備從逆境走向順境:聯合東吳,打敗曹操;取荊益二州,稱帝西蜀。
孔明何以有如此扭轉乾坤的力量? 待機而動的決策 當對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無所了解的時候,人們是無所作大的,如果與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背道而馳,任何人都會碰壁,遭到失敗,掌握了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人們就主動了,就可改天換地。
傑出的人物能在曆史上起偉大的作用,并非他們有三頭六臂,或先知先覺,而是因其能從實際出發,根據當時的客觀形勢,實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戰略決策。
孔明的”隆中對”就是這樣産生出來的。
要了解孔明所起的傑出作用,有必要從研究“隆中對” 入手。
“隆中對”是什麼?這是劉備”三顧草廬”時,孔明跟劉備的一段重要對話,即孔明為劉備制定圄天下的戰略決策。
孔明指出:“今操已擁有百萬之衆,挾天予以令諸侯,此誠不可以争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
”隻有荊益二州可取,”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彜、越,外結孫權,内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兵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因主客觀上的種種原因,孔明的“漢室可興”的願望雖沒有實現,但他的聯吳抗曹、取荊益二州、待機而動的決策,在實踐的過程中證明是正确的,它使弱小的蜀國能鼎立近半個世紀之久,故有“千古奇策”之譽,孔明未出草廬已預見天下三分。
不愧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
而他能制定”隆中對”,是由于他對當時天下大勢有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對各個政治集團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故能明确打擊的對象和團結的力量,确定短期和長期的奮鬥目标。
依形勢,定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