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弱變強:劉備得孔明而興

關燈
“隆中對”是孔明在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提出來的。

    這一年天下大勢是:在北方,曹操憑着其挾大予以令諸侯的優越地位,先後消滅呂布、袁術、陶謙、張繡、袁紹等軍閥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他帶甲百萬,是當時中國最強者。

    在這一年春2月,曹操發布的丁酉令說:“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與賢士大夫共定之。

    ”這表明他決意南征。

    在東南地區,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已7年,在殘酷地鎮壓越族的反抗後,政權基本鞏固,加以有長征之險,并得到顧雍、陸遜為首的吳郡士族的支持;且能舉賢任能,有周瑜、魯肅等文武全才為之輔佐,國力日益強大,在當時其勢力僅次于曹操。

    在西南地區,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都是軟弱無能之輩,難于與曹操抗衡,遲早必被人所并。

    隻有劉備,他雖寄托于劉表,但很得人心,故荊州豪傑多歸之,事實上他已成為荊州地區的新興勢力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實力,很明顯,當時力足以争天下的隻有曹操、孫權、劉備三人而已。

    而三人中,曹操勢力最大,劉備要與曹操對抗,隻能聯合孫權。

    故劉孫聯盟抗曹,是形勢使然。

    這時,孔明已“躬耕南陽”有12年之久,且由于荊州是當時東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和軍事咽喉,這給他提供了觀察政治風雲的有利條件;他經常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等談仕迸,議時政,在劉備“三顧草廬”前,他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對天下大勢已成竹在胸。

    故在劉備屈身求教下,能提出正确的戰略決策——“隆中對”。

     下對了關鍵棋子 譬如下棋,關鍵性的一着下對了,就全盤皆活;關鍵性的一着下錯了,就着着被動。

    “隆中對”對于蜀國的形成和發展來說,是關鍵性的一着棋,自從制定了這一正确的戰略決策,便把劉備集團内部潛在的積極因素充分調動起來,各種人才的智慧、力量都充分發揮出來,因而取得了節節的勝利。

     而“隆中對”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孔明智慧的結晶,足見劉備得孔明對于他事業的發展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的。

    劉備未得孔明前和得孔明後的不同處境,給用人藝術添加了一些什麼新内容呢?它說明:大凡幹事業,必須有各種各樣的人才,但更重要的要有掌握全局的、具有戰略眼光的人才。

    劉備也是個會用人的人,他的用人特長是善于識賢、集賢、信賢,但對于如何使用人才,則非其所長,這是因他缺乏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才智,故雖有關、張、趙雲之勇,也不免屢戰屢敗。

     以智謀折服衆将 孔明則既能從大處着眼,也能從小處着手,即既有正确的戰略決策,也有出入預料的“神機炒算”,他的才智使關、張、馬、趙、黃五虎大将如虎添翼,大顯神鹹,張飛,原是個有名莽漢,叢不懂使計,隻一味恃勇。

    他快人做快事,敢于鞭打督郵,屢揪“三姓家奴”呂布:他嗜酒如命,醉後鞭打部屬,緻失掉了徐外。

    後來在孔明的領導下,他變了,不再是老粗,而是粗中有細,他義釋嚴顔,使嚴顔所管的45處關隘,皆望風歸順;他假醉賺張郃,智取瓦口隘。

    韋中雖不說是孔明所教,但既在其指揮之下,顯然與孔明的軍事部署有關。

    不服老的黃忠,也是在孔明的激将法的推動之下,勇挑重擔,計奪天蕩山,勇斬夏侯淵。

    孔明的智慧折服了衆将,連目空一切的關羽,在他面前也服服貼貼,俯首聽令,因而能調動三軍,沿着他的羽毛扇指的方向,奮勇直前,去奪取勝利! 千軍易得,一将難求;千才易得,全才難求,如何在衆才之中,選拔具有全局之才的人才,這是取得事業成功的至為關鍵的一環,也是用人藝術的一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