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統一北方:曹操聽荀彧之策
關燈
小
中
大
的戰略決策,也是”濟大業”必須遵循的一條規律。
奉天子以服衆望 由于曹操遵從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之策,駐軍山東,養精蓄銳,兵強将盛。
這時,李傕、郭汜混戰,百姓遭殃,獻帝受苦,經颠沛流離,又移駕返洛陽。
曹操知此消息,立即召集謀士商議。
荀彧進言說:“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
今天子蒙塵,将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衆望,不世之略也。
若不早圖,人将先我而為之也。
”曹操聽了大喜,決定克日興師。
荀彧是忠漢派,他之所以投曹操,是因曹操有過為國除奸的壯舉,他勸曹操“奉天子以從衆望”,實出于對漢朝的忠心.而曹操采納此策,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此之前,田豐也對袁紹有類此建議,袁紹卻不接受,而曹操卻能采納這一決策,足見曹操比袁紹高明得多。
當時,東漢王朝雖已名存實亡,可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漢臣仍多不忘漢,即便是割據者大多也表面“尊漢”,由于群雄混戰,餓殍遍野,因而人心思定。
故曹操一扯起“尊漢”的旗幟,以進行統一戰争,不僅能令諸侯,且得人心。
桓、靈二帝先後兩次掀起的黨锢之禍,士族受害最慘,所以士人最恨宦官。
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素為士族所輕,他要搜羅士人則很因難:從他“奉天子以從衆望”,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士人逐漸歸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重用什麼樣的人會帶來什麼樣的人,在荀彧的推薦下,郭嘉、司馬懿等才智之士紛紛來投,僅幾年之間,曹操得士之多遠遠超過孫權和劉備。
曹操采納荀彧的這一決策,不僅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且取得了士族的廣泛支持,這就為他統一北方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堅守官渡以待變 官渡決戰,是袁、曹誰勝誰敗的生死關頭。
曹操守官渡,自8月起至9月終,軍力漸乏,糧草不繼,意欲棄官渡退回許昌,遲疑不決,乃作書遣人赴許昌問荀彧。
彧以書報之,略說:“愚以袁紹悉衆聚于官渡,欲與明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
紹軍雖衆,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濟!今軍實雖少,未若楚、漢在荥陽、成臯間也。
公今畫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将有變。
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
”曹操得書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
果然,“情見勢竭,必将有變,”由于袁紹内部分裂,許攸來投,授以燒敵糧之策,曹操乃親率精兵往烏巢劫糧,使袁紹軍心大亂,于是乘機出擊,大敗袁軍。
如果曹操不聽荀或的決策,棄官渡退回許昌,袁紹乘虛追擊,曹操必敗。
對此,後來曹操也承認。
他上的表說:“向使臣退于官渡,紹必鼓行而前,有傾覆之形,無克捷之勢。
”(見《三國志》裴松之注《彧别傳》) 為三大戰略家之一 荀彧并不象孔明、魯肅那樣給劉備、孫權描繪國天下的藍圖,但他的“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奉天子以從衆望”和”堅守官渡以待變”的三大決策,是屬于戰略的範疇,是有關曹魏生死存亡、興亡盛衰的大事,其貢獻不亞于孔明的“隆中對”之于西蜀,魯肅的:“榻上策”之于東吳。
故筆者把他和孔明、魯肅并列,譽之為三國時代三大戰略家之一,也正是據此:“而荀彧的三大決策,若非雄才大略的曹操也不能采用。
庸主不能用奇才,明主始能用奇才,古今如此!
奉天子以服衆望 由于曹操遵從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之策,駐軍山東,養精蓄銳,兵強将盛。
這時,李傕、郭汜混戰,百姓遭殃,獻帝受苦,經颠沛流離,又移駕返洛陽。
曹操知此消息,立即召集謀士商議。
荀彧進言說:“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
今天子蒙塵,将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衆望,不世之略也。
若不早圖,人将先我而為之也。
”曹操聽了大喜,決定克日興師。
荀彧是忠漢派,他之所以投曹操,是因曹操有過為國除奸的壯舉,他勸曹操“奉天子以從衆望”,實出于對漢朝的忠心.而曹操采納此策,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此之前,田豐也對袁紹有類此建議,袁紹卻不接受,而曹操卻能采納這一決策,足見曹操比袁紹高明得多。
當時,東漢王朝雖已名存實亡,可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漢臣仍多不忘漢,即便是割據者大多也表面“尊漢”,由于群雄混戰,餓殍遍野,因而人心思定。
故曹操一扯起“尊漢”的旗幟,以進行統一戰争,不僅能令諸侯,且得人心。
桓、靈二帝先後兩次掀起的黨锢之禍,士族受害最慘,所以士人最恨宦官。
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素為士族所輕,他要搜羅士人則很因難:從他“奉天子以從衆望”,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士人逐漸歸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重用什麼樣的人會帶來什麼樣的人,在荀彧的推薦下,郭嘉、司馬懿等才智之士紛紛來投,僅幾年之間,曹操得士之多遠遠超過孫權和劉備。
曹操采納荀彧的這一決策,不僅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且取得了士族的廣泛支持,這就為他統一北方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堅守官渡以待變 官渡決戰,是袁、曹誰勝誰敗的生死關頭。
曹操守官渡,自8月起至9月終,軍力漸乏,糧草不繼,意欲棄官渡退回許昌,遲疑不決,乃作書遣人赴許昌問荀彧。
彧以書報之,略說:“愚以袁紹悉衆聚于官渡,欲與明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
紹軍雖衆,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濟!今軍實雖少,未若楚、漢在荥陽、成臯間也。
公今畫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将有變。
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
”曹操得書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
果然,“情見勢竭,必将有變,”由于袁紹内部分裂,許攸來投,授以燒敵糧之策,曹操乃親率精兵往烏巢劫糧,使袁紹軍心大亂,于是乘機出擊,大敗袁軍。
如果曹操不聽荀或的決策,棄官渡退回許昌,袁紹乘虛追擊,曹操必敗。
對此,後來曹操也承認。
他上的表說:“向使臣退于官渡,紹必鼓行而前,有傾覆之形,無克捷之勢。
”(見《三國志》裴松之注《彧别傳》) 為三大戰略家之一 荀彧并不象孔明、魯肅那樣給劉備、孫權描繪國天下的藍圖,但他的“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奉天子以從衆望”和”堅守官渡以待變”的三大決策,是屬于戰略的範疇,是有關曹魏生死存亡、興亡盛衰的大事,其貢獻不亞于孔明的“隆中對”之于西蜀,魯肅的:“榻上策”之于東吳。
故筆者把他和孔明、魯肅并列,譽之為三國時代三大戰略家之一,也正是據此:“而荀彧的三大決策,若非雄才大略的曹操也不能采用。
庸主不能用奇才,明主始能用奇才,古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