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事:人才學的珍貴遺産

關燈
志·蜀書·費祎傳》)許靖是大名士,但沒有多大實際能力,劉備入川後原不想用他,孔明因許靖海内知名,用他可擴大影響,吸引更多人才,故力勸劉備任用,劉備乃拜年已70的許靖為司徒。

    魏延、楊儀兩人很有才能,因魏延“性矜高”,楊儀“性狷狹”,兩人都不能團結人,他雖依靠這一武一文為軍中左右手,卻沒有任為繼承人。

    他每次出征,治理蜀中事務都委托德才兼備的蔣琬、費祎、董允等人。

    孔明逝世後,蔣琬、費祎先後管理蜀政,使敵人不敢窺視西蜀,邊境無虞達29年。

    至于孔明未能取勝,這主要是由于客觀形勢的原因。

    當時魏國兵力、人力都比局國多3倍以上,經濟力量也比蜀國雄厚得多,其統帥又都足智多謀。

    戰争是人力,物力、智力的較量,而魏、蜀兩國人力、物力如此懸殊,智力又不相上下,蜀國是不存在取勝的客觀形勢的。

    但是孔明以5萬兵力能采取攻勢,使魏國駐守秦川前線的20多萬大軍隻能堅守,其主将司馬懿不得不忍恥接受巾帼婦人之衣,如果孔明沒有超人的軍事才略,何以臻此!因此,以成敗論英雄,是不能正确認識孔明這個奇才的。

    其次,要正确評價人才,要有一分為二的觀點,決不能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

    對于人才的評價,不能僅從其人道德品質方面去考察,而更重要是要看他對社會做出的貢獻。

    曹操是一個十分殘忍又具有雄才大略的奸雄,既有過也有功,對社會發展還是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的。

    他在用人方面也有其過人之處。

    他不念舊惡,唯才是舉,因而過去的仇人與敵營的人,都奔集于他麾下,為他獻智效勞,終于統一北方。

    如果曹操老是計較個人恩怨,用人吹毛求疵,則不能圓結更多的人為己用,也許他将變成孤家寡人,一事無成。

    有人因曹操秉性奸詐,連他的雄才大略也一概斥之為邪惡,那是片面的。

    再次,要正确評價人才,要對具體人做具體分析,決不能用一個框框來衡量天下之才。

    世上沒有萬才具備的人,有人精幹此而粗于彼,孫權未見出奇謀,但能任賢舉能,集“衆智”、“衆力”于一身,故成一代明主。

    周瑜雖不沖鋒陷陣,但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裡,被譽為英明的統帥。

    馬谡任主将不行,卻是個有智計的謀士。

    馬超不善謀略,卻是骁銳莫當的勇将。

    故用人要量才錄用,不要強用其所不能。

     用人攸關國家興亡 能否用人,對國家之興亡至為重要。

    三國之興,與曹操、劉備、孫權善于用人大有關系。

    劉備”三顧草廬”,孔朗感其知遇之恩,做出隆中決策,為之效忠竭智,才能由弱變強,稱帝西蜀;孫權善于用“衆智”、“衆力”,聽從魯肅的“榻上策”,故能鼎足江東;曹操虛心求教于荀或,遵其“深根固本以濟天下”、“堅守官渡待變”之策,方能稱雄北方。

    東漢末年,逐鹿中原的不乏其人,為何隻存下三國,而其他人都被消滅了,不善于用人是個重要的原因。

    袁紹雄踞四洲,兵多糧足,謀士如雲。

    官渡之戰,他的兵力比曹操強得多,勝利本應屬于他,因他既不聽田豐、沮授之谏,又不從許攸之策,疑其所不當疑,決其所不當決,于是贻誤軍機,被動挨打,以失敗告終。

     劉表居用武之國,擁九洲之衆,因其“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又無宏圖大志,滿足于現狀,隻能是他人俎上之肉,任人宰割,荊州被分解是必然之理。

    呂布被稱為無故将軍,效忠于他的陳宮,為他盡智獻謀,他當耳邊風,對面谀而通敵圖他的陳珪父子,卻言計聽從。

    在被曹操圍困的危急關頭,他不依靠張遼等猛将以擺脫險境,而是想憑他的方天畫戟和赤兔馬以保妻子安全,結果還不是被曹操所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