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事:人才學的珍貴遺産
關燈
小
中
大
,腦袋搬了家。
後來三國之亡,也是因用不得其人之故。
劉禅寵信黃皓、曹魏重用曹爽、孫皓任用岑昏等一小撮佞臣,都加速了蜀、魏、吳的滅亡。
善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政策 縱觀三國曆史,凡善于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的政策。
曹操的“唯才是舉”實是這種政策的體現。
如荀彧、郭嘉、賈诩原是曹操敵人的謀士,張遼、徐晃是亡虜,于禁、樂進是行伍出身,都被曹操所搜羅,加以提拔重用,才得顯姓揚名。
孫權用人也如此。
他不僅重用吳郡人顧雍等,對于避亂江東的廣陵人張纮、琅邪陽都人諸葛瑾等,也都重任。
劉備取蜀後,除以随之入蜀的荊州人士為骨幹外,對于原有益州、東州人士,即便是劉璋的親疏,都量才錄用。
孔明在團結這三州人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把三州人士團結在劉備的周圍,擰成一股力量,對鞏固蜀國政權起了巨大的作用。
用人不計恩仇,是曹操、劉備、孫權的共同點。
東漢末年,群雄對立,或友或敵,很難固定,人與人的關系是十分錯綜複雜的。
如果以恩仇做為用人的界線,決不能團結更多的人,也對事業不利。
因此,曹、劉、孫用人,對事業有利的,雖仇也用。
張繡曾殺曹操長子、侄兒、愛将,後他再降,操也納之。
劉巴為劉備宿怨,他取蜀時為團結益州人士,也不計較其既往而用之。
甘甯曾結怨于孫權,後他來降,權不咎其過去,甘甯因此拼力很效,屢立奇勳,成為東吳猛将。
用人唯親的惡果 用人唯親的惡果,在《三國演義》中也有深刻的揭露。
所謂“親”無非有二,一是認為是“心腹”,二是親屬。
用人而限于此,人才必然是有限的。
所謂“心腹”,大多是佞巨,這些人隻看其主子限色辦事,為達到個人私利,往往瞞上欺下,他們是成事不足,敗享有餘,東漢末朝桓、靈二帝,寵信宦官,造成天下大亂,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裙帶關系而成為權貴的,在中國封建社會裡是常見的事。
這些人大多不學無術,是碌碌無能的庸才,一旦掌握朝政,必然把它弄得一塌糊塗。
何進原是屠屍,因妹妹貴為皇後面被封為大将軍,正是在這個雙料草包的手裡,使漢朝名存實亡。
用人唯親即使是曹操、劉備也在所不免,如曹操用夏候淵丢了漢中,劉備用關羽失了荊州,這對于曹操、劉備雖是個别的事件,但也足見完全擺脫用人唯親也殊不易。
樹立朋黨之害 樹立朋黨之害給人的教訓也是很深刻的。
凡立一朋黨,必有另一朋黨與之對立。
朋黨之争,或一敗,或兩敗俱傷,對國家、對事業都有害無益。
當然用人必須依靠骨幹,不過這與樹立朋黨是兩碼事。
因依靠骨幹是為更好團結大多數,而樹立朋黨是為捧一派打擊一派,袁紹因寵愛幼子袁尚,對其黨徒也大加重用,于是自成一朋黨。
擁長子袁譚派也就成立一朋黨與之對抗。
因朋黨對立,内部力量大為削弱,終被曹操所滅。
劉表因愛妻而讓妻黨掌握軍權,妻黨必然擁護其妻所生的幼子劉琮,一朋黨于是産生。
長子劉琦不甘心失去其法定繼承權,求助于劉備,這又立了一朋黨。
曹操南征,繼位的劉瓊不與其兄劉畸協力抗曹,而是為保位投降了曹操,結果不僅丢了荊州,連命也保不了。
知人、薦賢是用人先決條件 知人、薦賢是用人的先決條件。
知人才能用人得當,薦賢才能廣招人才。
《三國演義》有不少知人美談和用人轶事,如曹操、劉備、孔明、孫權等都能知人,故能用人;魏、蜀、吳賢士都能輾轉相薦,這是三國人才濟濟的原因之一。
他們的知人、薦人的經驗,值得用人者借鑒。
後來三國之亡,也是因用不得其人之故。
劉禅寵信黃皓、曹魏重用曹爽、孫皓任用岑昏等一小撮佞臣,都加速了蜀、魏、吳的滅亡。
善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政策 縱觀三國曆史,凡善于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的政策。
曹操的“唯才是舉”實是這種政策的體現。
如荀彧、郭嘉、賈诩原是曹操敵人的謀士,張遼、徐晃是亡虜,于禁、樂進是行伍出身,都被曹操所搜羅,加以提拔重用,才得顯姓揚名。
孫權用人也如此。
他不僅重用吳郡人顧雍等,對于避亂江東的廣陵人張纮、琅邪陽都人諸葛瑾等,也都重任。
劉備取蜀後,除以随之入蜀的荊州人士為骨幹外,對于原有益州、東州人士,即便是劉璋的親疏,都量才錄用。
孔明在團結這三州人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把三州人士團結在劉備的周圍,擰成一股力量,對鞏固蜀國政權起了巨大的作用。
用人不計恩仇,是曹操、劉備、孫權的共同點。
東漢末年,群雄對立,或友或敵,很難固定,人與人的關系是十分錯綜複雜的。
如果以恩仇做為用人的界線,決不能團結更多的人,也對事業不利。
因此,曹、劉、孫用人,對事業有利的,雖仇也用。
張繡曾殺曹操長子、侄兒、愛将,後他再降,操也納之。
劉巴為劉備宿怨,他取蜀時為團結益州人士,也不計較其既往而用之。
甘甯曾結怨于孫權,後他來降,權不咎其過去,甘甯因此拼力很效,屢立奇勳,成為東吳猛将。
用人唯親的惡果 用人唯親的惡果,在《三國演義》中也有深刻的揭露。
所謂“親”無非有二,一是認為是“心腹”,二是親屬。
用人而限于此,人才必然是有限的。
所謂“心腹”,大多是佞巨,這些人隻看其主子限色辦事,為達到個人私利,往往瞞上欺下,他們是成事不足,敗享有餘,東漢末朝桓、靈二帝,寵信宦官,造成天下大亂,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裙帶關系而成為權貴的,在中國封建社會裡是常見的事。
這些人大多不學無術,是碌碌無能的庸才,一旦掌握朝政,必然把它弄得一塌糊塗。
何進原是屠屍,因妹妹貴為皇後面被封為大将軍,正是在這個雙料草包的手裡,使漢朝名存實亡。
用人唯親即使是曹操、劉備也在所不免,如曹操用夏候淵丢了漢中,劉備用關羽失了荊州,這對于曹操、劉備雖是個别的事件,但也足見完全擺脫用人唯親也殊不易。
樹立朋黨之害 樹立朋黨之害給人的教訓也是很深刻的。
凡立一朋黨,必有另一朋黨與之對立。
朋黨之争,或一敗,或兩敗俱傷,對國家、對事業都有害無益。
當然用人必須依靠骨幹,不過這與樹立朋黨是兩碼事。
因依靠骨幹是為更好團結大多數,而樹立朋黨是為捧一派打擊一派,袁紹因寵愛幼子袁尚,對其黨徒也大加重用,于是自成一朋黨。
擁長子袁譚派也就成立一朋黨與之對抗。
因朋黨對立,内部力量大為削弱,終被曹操所滅。
劉表因愛妻而讓妻黨掌握軍權,妻黨必然擁護其妻所生的幼子劉琮,一朋黨于是産生。
長子劉琦不甘心失去其法定繼承權,求助于劉備,這又立了一朋黨。
曹操南征,繼位的劉瓊不與其兄劉畸協力抗曹,而是為保位投降了曹操,結果不僅丢了荊州,連命也保不了。
知人、薦賢是用人先決條件 知人、薦賢是用人的先決條件。
知人才能用人得當,薦賢才能廣招人才。
《三國演義》有不少知人美談和用人轶事,如曹操、劉備、孔明、孫權等都能知人,故能用人;魏、蜀、吳賢士都能輾轉相薦,這是三國人才濟濟的原因之一。
他們的知人、薦人的經驗,值得用人者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