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事:人才學的珍貴遺産
關燈
小
中
大
三國人才之衆,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
三國之主曹操、劉備、孫權,縱橫捭阖,權謀幹略,出類拔萃,堪稱當世英雄。
孔明、荀或、魯肅以其超人的智慧,描繪三國宏圖,促使三分鼎足,不愧稱三國時代傑出的三大戰略家。
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則有周瑜、陸遜、郭嘉、程昱、司馬懿、龐統、徐庶等輩;勇而有謀,武功顯赫,則有關羽、張飛、黃忠、趙雲、張遼、徐晃、徐盛、朱桓之流;兩才相當,棋逢放手,則有姜維、鄧艾和羊祜、陸抗之徒。
勇冠三軍,骁銳莫當,蜀有馬超、魏延,魏有許褚、典韋,吳有甘甯、太史慈。
不辱君命,鄧芝、趙咨可謂善于外交。
文采風流,蔡邕、王粲、祢衡,曹植、楊修亦一時之絕。
三國人才濟濟,不勝枚舉。
讀《三國演義》宛如入中國古代人才展覽總館,曆代各種人才,在此莫不具備。
不禁令人驚歎: 三國何其多才! 人才濟濟主要是君主善用人 三國人才如此衆多,而一些朝代卻廖廖無幾,是否“造物者”偏愛于三國?其實,“天涯何處無芳草”。
西晉文學家左思《詠史》詩中則指出:“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意即哪個朝代沒有奇才,隻不過是被埋沒罷了。
為何被埋沒?或因無機遇,或因君主不會用才。
人才之湧現,多在亂世或盛世,在腐敗的朝代人才是難于發揮作用的。
盛世之所以多才,是因盛世不是上帝安排,而是靠人去改天換地,沒有衆多治世之才是難于出現盛世的。
亂世,是大動蕩、大分化、大轉變的時期,舊的統治者已不能再統治下去了,它統治的基礎——皇親國戚、各級官吏等已腐朽不堪,這些人大多是碌碌庸人,無所作為,他們既無力挽狂瀾于既倒,也無本事獨樹一幟,等待他們的隻能是滅亡的命運。
這時草澤英雄紛紛崛起,逐鹿中原。
要圖天下,必須有人才,故獨霸一方革主大多能禮賢下士,千方百計搜羅人才,所以說這正是用才之秋,也是人才得以脫穎而出的良機。
三國曆史正好證明亂世出英雄這個真理。
如非亂世,織草履出身的劉備何能稱帝西蜀?如非亂世,宦官之孫曹操何以能“挾天子以令諸侯”?若非亂世,一縣吏之孫孫權何以威鎮江東? 雖說亂世出英雄,但在中國曆史上出現的7次分裂時代,為何人才以三國最多,最引人注目?這是因三國之主曹操、劉備、孫權都善于用人。
他們在其割據的地區竭力發掘人才,可說是搜羅将盡,被埋沒的不多。
因此,湧現衆多人才的時代,一是機遇,二是君主要善于用人,二者缺一不可。
而三國人才最引人注目.與《三國演義》作者生花妙筆的描述也有關系。
正确評價人始能正确用人 三國用人藝術,是我國古代人才學的珍貴遺産。
認真進行研究,對于用人是大有裨益的。
研究三國用人藝術,要從正确評價人才入手,因為能正确評價人始能正确用人。
而要正确評價人才,首先必須實事求是,決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劉備用孔明,可說是善于知人、用人,孔明确是當世奇才個了不起的英雄。
可是,因孔明未能實現其北伐宏圖,人們頗多異議。
有的說他六出祁山,所得隻不過三郡,勞而無功,說明他非大才:有的說蜀國人才短缺,緻使“蜀中無大将,廖化做先鋒”,可見他不善于用人。
孔明是蜀國的關鍵人物,他輔佐劉備開始是謀主後當丞相,劉備逝世後他是實際的執政者,蜀國強弱跟孔明當然大有關系。
但不能以成敗來衡量孔明,把他的優點說成缺點,從而否定這個傑出的戰略家。
在用人方面,孔明不拘一格,能因才任用,故陳壽說,“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三國
三國之主曹操、劉備、孫權,縱橫捭阖,權謀幹略,出類拔萃,堪稱當世英雄。
孔明、荀或、魯肅以其超人的智慧,描繪三國宏圖,促使三分鼎足,不愧稱三國時代傑出的三大戰略家。
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則有周瑜、陸遜、郭嘉、程昱、司馬懿、龐統、徐庶等輩;勇而有謀,武功顯赫,則有關羽、張飛、黃忠、趙雲、張遼、徐晃、徐盛、朱桓之流;兩才相當,棋逢放手,則有姜維、鄧艾和羊祜、陸抗之徒。
勇冠三軍,骁銳莫當,蜀有馬超、魏延,魏有許褚、典韋,吳有甘甯、太史慈。
不辱君命,鄧芝、趙咨可謂善于外交。
文采風流,蔡邕、王粲、祢衡,曹植、楊修亦一時之絕。
三國人才濟濟,不勝枚舉。
讀《三國演義》宛如入中國古代人才展覽總館,曆代各種人才,在此莫不具備。
不禁令人驚歎: 三國何其多才! 人才濟濟主要是君主善用人 三國人才如此衆多,而一些朝代卻廖廖無幾,是否“造物者”偏愛于三國?其實,“天涯何處無芳草”。
西晉文學家左思《詠史》詩中則指出:“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意即哪個朝代沒有奇才,隻不過是被埋沒罷了。
為何被埋沒?或因無機遇,或因君主不會用才。
人才之湧現,多在亂世或盛世,在腐敗的朝代人才是難于發揮作用的。
盛世之所以多才,是因盛世不是上帝安排,而是靠人去改天換地,沒有衆多治世之才是難于出現盛世的。
亂世,是大動蕩、大分化、大轉變的時期,舊的統治者已不能再統治下去了,它統治的基礎——皇親國戚、各級官吏等已腐朽不堪,這些人大多是碌碌庸人,無所作為,他們既無力挽狂瀾于既倒,也無本事獨樹一幟,等待他們的隻能是滅亡的命運。
這時草澤英雄紛紛崛起,逐鹿中原。
要圖天下,必須有人才,故獨霸一方革主大多能禮賢下士,千方百計搜羅人才,所以說這正是用才之秋,也是人才得以脫穎而出的良機。
三國曆史正好證明亂世出英雄這個真理。
如非亂世,織草履出身的劉備何能稱帝西蜀?如非亂世,宦官之孫曹操何以能“挾天子以令諸侯”?若非亂世,一縣吏之孫孫權何以威鎮江東? 雖說亂世出英雄,但在中國曆史上出現的7次分裂時代,為何人才以三國最多,最引人注目?這是因三國之主曹操、劉備、孫權都善于用人。
他們在其割據的地區竭力發掘人才,可說是搜羅将盡,被埋沒的不多。
因此,湧現衆多人才的時代,一是機遇,二是君主要善于用人,二者缺一不可。
而三國人才最引人注目.與《三國演義》作者生花妙筆的描述也有關系。
正确評價人始能正确用人 三國用人藝術,是我國古代人才學的珍貴遺産。
認真進行研究,對于用人是大有裨益的。
研究三國用人藝術,要從正确評價人才入手,因為能正确評價人始能正确用人。
而要正确評價人才,首先必須實事求是,決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劉備用孔明,可說是善于知人、用人,孔明确是當世奇才個了不起的英雄。
可是,因孔明未能實現其北伐宏圖,人們頗多異議。
有的說他六出祁山,所得隻不過三郡,勞而無功,說明他非大才:有的說蜀國人才短缺,緻使“蜀中無大将,廖化做先鋒”,可見他不善于用人。
孔明是蜀國的關鍵人物,他輔佐劉備開始是謀主後當丞相,劉備逝世後他是實際的執政者,蜀國強弱跟孔明當然大有關系。
但不能以成敗來衡量孔明,把他的優點說成缺點,從而否定這個傑出的戰略家。
在用人方面,孔明不拘一格,能因才任用,故陳壽說,“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