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外交:三極外交的啟示
關燈
小
中
大
三國鼎立時期,雖隻有魏、蜀、吳三國,但彼此之間,外交的鬥争是極其尖銳、複雜而巧妙的。
探讨這三極外交,對于今天還是有所啟示的。
利害決定外交的趨向 國與國的關系,利害關系是主要的,其他關系都是次要的。
彼此有利則合,有害則分,而外交關系的趨向也決定于利害關系。
三國之間的外交關系也如此。
當曹操大軍南下,降劉琮,滅荊州,矛頭直指向孫、劉時,孫、劉隻有如下選擇,一是投降,一是聯合抗操,别無他途,在當時,曹操最強,孫權和劉備任何一方,憑已之力,都難抗拒,隻有并力拒操,才能圖存并有希望取勝。
因此,當曹操南征時,孔明和魯肅不約而同提出“劉、孫聯合抗操”的決策,它完全符合雙方的利益,故劉備和孫權都樂于接受。
但在赤壁之戰以後,由于劉、孫之間存在荊州問題未解決,彼此必然是同床異夢,各懷鬼胎。
荊州在東吳上遊,威脅到東吳安全,孫權為踞江自保,水索還荊州不可,荊州是“用武之國”,是進攻曹魏的戰略要地,劉備為北圖中原,決不會将之奉還孫權。
劉備和孫權的共同弱點是:着眼于各自的眼前利益,隻計較荊州的得失,忽視了他們的天然的、共同的敵人——曹魏。
因此,孫權和劉備都先後隻能訴諸武力解決。
曹操則利用孫、劉之間的矛盾,進行分化拉攏。
曹、劉之間不存在和解的可能,曹操隻能向孫權方面着手,他以許割江南封權為誘餌,暗使孫權襲擊正在勝利進軍樊城的關羽,自己則坐山觀虎鬥,曹操的陰謀終于得逞,曾一度促進孫、劉聯盟瓦解。
荊州被襲,劉備伐吳慘敗後,劉、孫出于抗曹圖存的共同利益,又重申舊盟。
蜀、吳從聯盟變成敵國,又從敵國恢複舊盟,以及東吳從反操到投操、後又抗操的事實充分說明:沒有永遠的盟國,也沒有永遠的敵國,一切都以各國的利害為轉移。
誠實型和狡詐型誰優 有兩種外交使者:一是誠實型,一是狡詐型,這兩種外交型的使者,都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就當不了使者。
因為外交是錯綜複雜的,一不小心或無知,就會上當,使國家遭受損失。
說誠實型和狡詐型誰優?這很難一概而論,對于敵國,彼此鬥争是你死我活,無誠實可言,隻能以狡詐對狡詐,對于盟國,或與合作的國家,就要講誠實,不然,彼此就不信任,難于合作。
蜀吳後來的分裂,這是原因之一。
魯肅謹厚、誠實的性格,在他處理對外關系上有着充分的表現。
促使劉、孫聯盟抗曹後,在任何情況下,魯肅都堅持這一對外政策,至死不渝。
魯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在處理對外關系上具有戰略的眼光,他認為隻有鞏固蜀、吳聯盟,東吳才能鼎足江東以圖天下,而吳、蜀之間的關系有如唇齒,唇亡則齒寒。
正是從這個戰略觀點出發,在對待孔明和解決荊州問題的态度上,他和周瑜截然相反。
周瑜要害孔明,他力加保護;周瑜要用武力解決荊州問題,他堅持主張協商解決。
魯肅在世時,盡管孫、劉為争荊州矛盾重重,但因有魯肅從中調停,烈方聯盟仍能保持,這對于蜀、吳都是有利的。
有人認為魯肅和孔明打交道時,孔明才智過人,處處取勝;魯肅老實人,實是笨仔,次次吃虧,孔明勝魯肅多矣。
表面看來,似是如此,《三國演義》也是這樣寫了。
為索回荊州,魯肅三次前往與談判:南陽被孔明用計奪取後,周瑜在大怒之下,準備起兵與劉備、孔明一決雌雄,魯肅堅決反對說,如若自家互相吞并,倘曹兵乘虛而來。
其勢危矣。
”自動要求前往以理喻之,若說不通,動兵不遲。
在談判中,孔明提出:荊州原是劉表基業,應由其子劉琦占據,若劉琦不在,别有商議。
魯肅見劉琦病入膏肓,不過半年必死,便同意達成協議:若劉琦不在,荊州歸還東吳。
劉琦病逝,魯肅以吊喪為名前往索取荊州,孔明又賴賬,說暫借荊州為本,待取得西川後,才交還荊州。
魯肅為顧全大局,隻得聽從。
他回見周瑜,周瑜一針見血地指出:“名為借地,實是混賴。
”魯肅卻認為:“恐劉備不負我。
”以己之心忖人之心,活畫一老實人!周瑜比他看得清楚,說:“劉備枭雄之輩,諸葛亮奸猾之徒,恐不似先生心也。
”果然,取得西川以後,劉備、孔明又混賴了這時魯肅己去世,不能對孫權施加影響,孫權終于用武力奪取荊州,蜀、吳聯盟終告決裂。
奪取荊州,全據長江,伺機以圖天下,是魯肅為孫權制定的國策,但為鞏固蜀、吳聯盟,他主張争取用和平手段解決荊州問題,故一再讓步。
而孔明卻使乖弄巧,一再混賴。
乍看,魯肅似有點愚魯,其實是大智若愚,而孔明雖乖巧,卻是狡詐。
孔明這樣做是不能取信于盟國的,不僅使雙方矛盾得不到解決,且日益加深,結果是“關羽毀敗,秭歸蹉跌”,實非明智之舉。
在處理盟國之間的關系上,是狡詐還是誠實可取?顯然是後者,故魯肅這個具有戰略眼光的使者形象顯得更高大!從總的說,孔明跟魯肅一樣,是蜀吳同盟的倡導者和堅持者,其外交成就是輝煌的。
正當劉備處于危急之秋,他請命赴吳,以一介之使,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孫權,以其超人的智慧和縱橫捭阖的手腕折服吳人,共同聯盟,打敗曹操,正因此,導緻劉備取荊益兩州,稱帝
探讨這三極外交,對于今天還是有所啟示的。
利害決定外交的趨向 國與國的關系,利害關系是主要的,其他關系都是次要的。
彼此有利則合,有害則分,而外交關系的趨向也決定于利害關系。
三國之間的外交關系也如此。
當曹操大軍南下,降劉琮,滅荊州,矛頭直指向孫、劉時,孫、劉隻有如下選擇,一是投降,一是聯合抗操,别無他途,在當時,曹操最強,孫權和劉備任何一方,憑已之力,都難抗拒,隻有并力拒操,才能圖存并有希望取勝。
因此,當曹操南征時,孔明和魯肅不約而同提出“劉、孫聯合抗操”的決策,它完全符合雙方的利益,故劉備和孫權都樂于接受。
但在赤壁之戰以後,由于劉、孫之間存在荊州問題未解決,彼此必然是同床異夢,各懷鬼胎。
荊州在東吳上遊,威脅到東吳安全,孫權為踞江自保,水索還荊州不可,荊州是“用武之國”,是進攻曹魏的戰略要地,劉備為北圖中原,決不會将之奉還孫權。
劉備和孫權的共同弱點是:着眼于各自的眼前利益,隻計較荊州的得失,忽視了他們的天然的、共同的敵人——曹魏。
因此,孫權和劉備都先後隻能訴諸武力解決。
曹操則利用孫、劉之間的矛盾,進行分化拉攏。
曹、劉之間不存在和解的可能,曹操隻能向孫權方面着手,他以許割江南封權為誘餌,暗使孫權襲擊正在勝利進軍樊城的關羽,自己則坐山觀虎鬥,曹操的陰謀終于得逞,曾一度促進孫、劉聯盟瓦解。
荊州被襲,劉備伐吳慘敗後,劉、孫出于抗曹圖存的共同利益,又重申舊盟。
蜀、吳從聯盟變成敵國,又從敵國恢複舊盟,以及東吳從反操到投操、後又抗操的事實充分說明:沒有永遠的盟國,也沒有永遠的敵國,一切都以各國的利害為轉移。
誠實型和狡詐型誰優 有兩種外交使者:一是誠實型,一是狡詐型,這兩種外交型的使者,都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就當不了使者。
因為外交是錯綜複雜的,一不小心或無知,就會上當,使國家遭受損失。
說誠實型和狡詐型誰優?這很難一概而論,對于敵國,彼此鬥争是你死我活,無誠實可言,隻能以狡詐對狡詐,對于盟國,或與合作的國家,就要講誠實,不然,彼此就不信任,難于合作。
蜀吳後來的分裂,這是原因之一。
魯肅謹厚、誠實的性格,在他處理對外關系上有着充分的表現。
促使劉、孫聯盟抗曹後,在任何情況下,魯肅都堅持這一對外政策,至死不渝。
魯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在處理對外關系上具有戰略的眼光,他認為隻有鞏固蜀、吳聯盟,東吳才能鼎足江東以圖天下,而吳、蜀之間的關系有如唇齒,唇亡則齒寒。
正是從這個戰略觀點出發,在對待孔明和解決荊州問題的态度上,他和周瑜截然相反。
周瑜要害孔明,他力加保護;周瑜要用武力解決荊州問題,他堅持主張協商解決。
魯肅在世時,盡管孫、劉為争荊州矛盾重重,但因有魯肅從中調停,烈方聯盟仍能保持,這對于蜀、吳都是有利的。
有人認為魯肅和孔明打交道時,孔明才智過人,處處取勝;魯肅老實人,實是笨仔,次次吃虧,孔明勝魯肅多矣。
表面看來,似是如此,《三國演義》也是這樣寫了。
為索回荊州,魯肅三次前往與談判:南陽被孔明用計奪取後,周瑜在大怒之下,準備起兵與劉備、孔明一決雌雄,魯肅堅決反對說,如若自家互相吞并,倘曹兵乘虛而來。
其勢危矣。
”自動要求前往以理喻之,若說不通,動兵不遲。
在談判中,孔明提出:荊州原是劉表基業,應由其子劉琦占據,若劉琦不在,别有商議。
魯肅見劉琦病入膏肓,不過半年必死,便同意達成協議:若劉琦不在,荊州歸還東吳。
劉琦病逝,魯肅以吊喪為名前往索取荊州,孔明又賴賬,說暫借荊州為本,待取得西川後,才交還荊州。
魯肅為顧全大局,隻得聽從。
他回見周瑜,周瑜一針見血地指出:“名為借地,實是混賴。
”魯肅卻認為:“恐劉備不負我。
”以己之心忖人之心,活畫一老實人!周瑜比他看得清楚,說:“劉備枭雄之輩,諸葛亮奸猾之徒,恐不似先生心也。
”果然,取得西川以後,劉備、孔明又混賴了這時魯肅己去世,不能對孫權施加影響,孫權終于用武力奪取荊州,蜀、吳聯盟終告決裂。
奪取荊州,全據長江,伺機以圖天下,是魯肅為孫權制定的國策,但為鞏固蜀、吳聯盟,他主張争取用和平手段解決荊州問題,故一再讓步。
而孔明卻使乖弄巧,一再混賴。
乍看,魯肅似有點愚魯,其實是大智若愚,而孔明雖乖巧,卻是狡詐。
孔明這樣做是不能取信于盟國的,不僅使雙方矛盾得不到解決,且日益加深,結果是“關羽毀敗,秭歸蹉跌”,實非明智之舉。
在處理盟國之間的關系上,是狡詐還是誠實可取?顯然是後者,故魯肅這個具有戰略眼光的使者形象顯得更高大!從總的說,孔明跟魯肅一樣,是蜀吳同盟的倡導者和堅持者,其外交成就是輝煌的。
正當劉備處于危急之秋,他請命赴吳,以一介之使,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孫權,以其超人的智慧和縱橫捭阖的手腕折服吳人,共同聯盟,打敗曹操,正因此,導緻劉備取荊益兩州,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