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外交:三極外交的啟示

關燈
西蜀。

    吳、蜀同盟被破壞後,孔明派鄧芝赴吳。

    陳說利害,蜀、吳又重申舊盟。

     這是蜀吳能與曹魏鼎立達近半個世紀的主要原因。

     兩種态度兩種效果 《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些不卑不亢和妄自尊大兩種不同的便者形象。

     做為一個使者,切忌自卑和驕傲,自卑則被人看不起,驕傲則引起人反感。

     隻有不卑不亢才是使者應具有的正确的态度。

    這不卑不亢和妄自尊大的兩種不同的使者形象,《三國演義》都有生動的對比描述。

    趁劉備逝世之機,魏主曹丕興兵五路伐蜀,其中有一路是東吳之兵。

    東吳觀望,遲不發兵。

    孔明設計退四路兵後,派鄧芝往結東吳,反敵為友,共同伐魏。

    孫權知鄧芝來,與群臣商議,張昭認為是孔明退兵之計,遣鄧芝為說客,建議休等此人下說詞,設油鼎以待,責以郦食其說齊故事,看其人如何對答。

    權從其言,遂立油鼎,令武士侍立左右,各持鋼刀、大斧、長戟、短劍,直列到殿,乃召鄧芝入見。

    鄧芝整衣昂然而入,目睹鼎镬内熱油正沸,兩行武士殺氣騰騰,全無驚色。

    近臣引到簾前,鄧芝長揖不拜。

    權強令下拜,甚至要他入油鼎以相吓,鄧芝終不屈膝,當面嚴斥孫權:“吾乃蜀中一儒生,特為吳國利害而來。

     乃設兵陳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權聞言惶愧,即叱退武士,請鄧芝上殿,賜坐交談。

    鄧芝乃為乞陳說絕魏聯蜀的好處,孫權才決心與蜀聯和,并派張溫随鄧芝入蜀通好。

    張溫到蜀,孔明設宴相待,張溫自以為得志,言談之間,态度傲慢。

    次日,後主設宴相送。

    席間,秦澎乘醉入座,張溫怪之,看不起秦宓,為顯示已才,陸續以“天有頭乎?”“天有目乎?” “天有足乎?”“天有耳乎?”“無有姓乎?“等怪題相難,秦宓不加思索,答問如流,且有根有據,滿座皆驚。

    當秦宓以天理反問時,張溫無言可對,羞愧難當,但也得到教益,乃避席謝說:“不意蜀中多出俊傑,恰聞講論,使仆頓開茅塞。

    ”又如趙咨和邢貞,也是這樣兩個不同類型的使者。

    劉備伐吳,孫權求和不許,趙咨自請前往說魏主曹丕,使襲漢中,夾擊蜀兵。

    孫權大喜,即寫表稱臣,命趙咨為使。

    君主稱臣,咨又奉命求救于人,處理不當,易失國體。

    但趙咨卻能折服魏主,倍受敬重。

    他會見曹丕時,丕問他:“吳侯何主?”咨自誇其君說是“聰明、仁智、雄略之主。

    ”在釋其意時對“略” 字解得很妙:“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略者權謀之說也,就把孫權稱臣之恥輕輕地掩蓋過去了。

    丕接着問:“膚欲伐吳,可乎?”咨不示弱地答說: “大國有征伐之兵,小國有禦兵之策。

    ”丕又問:“吳畏魏乎?”咨毅然答說:“帶甲百萬,江漢為池,何畏之有?”丕歎說:“‘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當之矣。

    ”丕雖接納孫權臣屬,卻沒有發兵,坐山觀虎鬥;隻封權為吳王,加九錫,派邢貞同趙咨捧執冊錫。

    邢貞到吳,孫權率百官出城迎接。

    邢貞自持上國天使,妄自尊大,入門不下車,被張昭厲聲嚴斥:“禮無不敬,法無不肅;而君尊大,豈江南無方寸之刃耶?”邢貞慌忙下車,與孫權相見。

    以上的故事,把鄧芝、趙咨的不卑不亢和張溫、邢貞的妄自尊大,刻畫得很形象。

    而鄧芝、趙咨不卑不亢,不辱君命,令人敬佩;張溫、邢貞傲慢碰壁,狼狽不堪! 五、法律:法治最佳之法 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貴實,虛僞不齒,終于邦域之内,鹹畏而受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一個執法如山的人,畏之是必然,愛之則少見;執法峻急的人,恨之者多,無怨者罕見,而嚴于執法的諸葛亮,卻能使人畏而愛之,受刑而無怨,陳壽說是因“其用心平而勸戒明”。

    筆者認為,諸葛亮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他不因情廢法,執法不忘情之故。

     不因情廢法 諸葛亮不因情廢法,斬馬谡是個典型例子,馬谡是他義弟或系戚馬良之弟,一開始兩人關系便異于常人。

    諸葛亮南征途中,馬谡奉天子命來勞軍,因諸葛亮服其才,馬谡雖是後輩,他還是虛心請教:“吾奉天子诏,削平蠻方,久聞幼常高見,望乞賜教。

    ”谡說:“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蠻恃其地遠山險,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複叛。

    丞相大軍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師之日,必用此伐曹丕,蠻兵若知内虛,其反必速。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願丞相但眼其心足矣。

    ”亮納其策,七擒七縱孟獲以服其心,故終亮之世,南人不複叛,使蜀漢從此無後顧之憂,對安定後方支援北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馬谡确是有智計,諸葛亮對他“深加器異”不是毫無根據的。

    可是,劉備對馬谡的看法恰恰相反。

     他在臨死前特别對諸葛亮談及馬谡,他問諸葛亮:“丞相觀馬谡之才何如?” 諸葛亮說:“此亦當世之英才也,”劉備說:“不然。

    朕觀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