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外交:三極外交的啟示

關燈
,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劉備在臨危前特别向托孤大臣諸葛亮叮囑這些話,說明劉備把這事看得非同小可,他知道諸葛亮非常重視馬谡,必将大用之,大用必将誤大事。

    劉備看出“馬谡言過其實”,認為“不可大用”,而諸葛亮日與馬谡共事而未發現他這個嚴重的缺點,卻非常重視他,這是什麼原因?這和諸葛亮與劉備的經曆以及其兩人對馬谡的情感深淺有關。

    劉備一生血戰沙場,其才智都是在實戰中得到的,他聽到馬谡死啃兵書的空談,與實戰不符,就發現其“言過其實”。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主要是參與決策和主管内政,實戰經驗還不太豐富,放一時難看出馬谡誇誇其談。

    在情感方面,劉備與馬谡關系淺,對其考察不被情所制約;諸葛亮與馬谡則“情如父子”。

     且服其才,對其期望和倚重也就大,在當時可以說他是把馬谡當作其繼承人來培養的。

    情感好像白内障遮眼,使人看不清對方的真實面貌,他委馬谡守街亭的重任也就不足為奇了。

    馬谡與司馬懿戰于街亭,因其缺乏實戰經驗,不從實際出發,而是照搬兵書,舍水上山,王平苦谏不聽,終被司馬懿所破,大敗而逃;亮進無所據,被迫布置撤軍,讵料司馬懿大軍突然擁至,如不用“空城計”幾乎被擒。

    這時,諸葛亮才後悔自己不明于知人,但已遲了。

    這次出祁山,蜀軍先聲奪人,旗開得勝,連取三郡,很有戰勝希望,而因街亭之失除了撤回漢中外,别無出路。

    街亭之失,諸葛亮錯在用了紙上談兵的馬谡,而馬谡違背諸葛亮的軍事部署,他應負直接的責任。

    因此,不處理馬谡則無以服人,難于治軍,這對于諸葛亮是個很傷感情的事。

    對諸葛亮斬馬谡,蔣琬反對說:“昔楚殺得臣而文公喜。

    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謀之士,豈不可惜乎?”諸葛亮流涕而答說:“昔孫武所以能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今四方分争,兵交方始,若複廢法,何以讨賊耶?合當斬之。

    ”馬谡被斬後,諸葛亮大哭不已,親自臨祭;将谡家小加意撫恤,按月給與祿米。

    諸葛亮也不寬恕自己,他上表請自貶三等說:“臣本庸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铖,以勵三軍。

    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之阙,箕谷不戒之失。

    咎皆在臣: 臣明不知人,慮事多暗,春秋責備,罪何所逃?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 執法不忘情 諸葛亮對于犯罪的人,能治之以法,動之以情,即執法不忘情,使被判罪的人心服而無怨。

     李嚴(後改名李平)是劉璋舊部,劉備入蜀時歸降,後因平叛亂有功,被授尚書令之職,劉備臨危遺诏托諸葛亮與李嚴輔後主。

    為團結對敵,諸葛亮很尊重他,但李嚴為人圖謀私利,喜要兩面手法,建興九年春,諸葛亮出軍祁山,李嚴負責督運糧事,因運糧不濟,怕諸葛亮見罪,便慌報軍情告急,說東吳将興兵寇川,要諸葛亮回師。

    為了遮飾已過,又妄奏後主說:“臣已辦備軍糧,行将運赴丞相軍前,不知丞相何故忽然班師。

    ”諸葛亮回成都後查知此事,大怒說:“匹夫為一己之故,廢國家大事!”令人召至,欲斬之,因念他也是托孤大廈,乃上表廢為庶人。

    曆史上,凡托孤大臣之間發生内讧,勢敗者往往被夷三族,而諸葛亮卻仍讓李嚴過着富裕的生活,留其子豐在丞相府任中郎參軍,并諄諄教誨。

    他在處分李嚴後緻豐教說:“吾與君父子戮力以獎漢室,此神明所聞,非但人知之也,表都獲典漢中,委君于東關者,不與人議也。

    謂至心感動,終始可保,何圖中乖乎!昔楚卿屢绌,亦乃克複,思道則福,應自然之數也。

    願寬慰都獲,勤追前阙。

    令員解任,形業失故,奴婢賓客百數十人,君以中郎參軍居府,方之氣類,猶為上家。

    若都獲思負一意,君與公琰推心從事者,否可複通,逝可複還也。

    詳思斯戒,明吾用心,臨書長歎,涕泣而已。

    ”對一個犯嚴重錯誤的人,猶如此多情,要其子加以寬慰,使其改過自新;對其子則力加勉勵,使其奮發向上,其意誠,其情切,李嚴父子能不感恩戴德。

    又如廖立,為人高傲,自謂才智宜為諸葛亮之貳,而竟位在李嚴等人之下,故很不滿,于是常發牢騷,口出怨謗,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諸葛亮認為“羊之亂群,猶能為害,況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識真僞邪?”便廢廖立為民。

    但廖立甚敬佩諸葛亮其人,對已受到處分并無怨言。

    他聞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垂泣說:“吾終為左衽矣!”李嚴聞此噩耗,縱聲大哭,因激動過度,病發而死。

    蓋李嚴、廖立都相信諸葛亮能複收己,使能以補前過,度諸葛亮死後,後人不能用之故也。

    嚴于執法的人,使受處分者毫無怨恨是很難的,諸葛亮之死,使廖立垂泣,李嚴傷心緻死,這不僅是沒有怨恨,而是對諸葛亮非常愛戴了。

     治國不能不講法,諸葛亮治亂國用重刑,糾正了劉璋治蜀時的混亂狀态,使“軍民安靖”。

    但其可貴之處在于:法嚴而民無怨,民畏而愛之。

    我們知道法治的主旨是為了教育人,使人人遵守法紀,保證國泰民安,在這方面,諸葛亮的法治收到了最偉的效果,之所以能如此,正如上面所述,是因諸葛亮能正确處理情與法的關系,做到寓情于法,使情法交融,這是運用法律治國的最高超的藝術,是實行法治最佳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