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濟:企業經營管理之寶
關燈
小
中
大
傳出的文化也有回流的,即某種文化的潛在功能,在其誕生國未被人們所發現或重視,傳出國外後,被外國将之應用于相應的事業而取得成效,這時才被其誕生國所關注。
《三國演義》就有這種現象,它傳到日本已300年,對日本影響很大,過去用于軍事,二戰後将其智謀應用于商戰,對于日本的經濟騰飛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日本人認為《三國演義》是企業經營管理之寶。
對此,不能不引起我國從事《三國演義》研究的學者的重視。
1987年,海南波批準為經濟大特區的時候,由中國《三國演義》學會、海南大學、海南師院聯合主辦,在海南省海口市召開了《三國演義》第五次全國學術研讨會,全國學者濟濟一堂,探讨了如何運用三國智謀促進我國的開放、改革,搞好我國的經濟建設。
會議收到的60多篇論文中,有半數以上是探讨這個問題的,這些論文已刊登在海南大學學報1987年第四期(《三國演義》應用研究專輯)上,受到國内各界的贊揚。
這次會議标志着我國将三國智謀應用于經濟工作的研究的開始。
日本人給我們的啟迪 世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論是哪一類國家,具有什麼樣的意識形态,都必須在這個世界裡共同生活,互通有無,才能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随着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更密切,世界市場已經形成。
而各國市場之間,各國市場與世界市場,都互相制約,互相影響,已不能截然分開,如果哪一個國家想自成體系,必将受到孤立,本國經濟的發展必将受到阻礙。
哪一個國家要想本國經濟較快發展,必須在世界市場占有重要的席位,占有的份額越多,經濟發展越快。
由于日本的特殊國情,以外貿為其生命線,所以日本人始終瞄準世界市場,而今天日本人能在世界市場上“稱王稱霸”,除了勤奮外,智慧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而其智慧來源之一,就是《三國演義》。
在這個世界市場裡,各國的競争是十分激烈的,也可以說是一場不流血的特種戰争,“優勝劣敗”的規律明顯地在起作用。
這種激烈的競争,不隻在世界市場上是如此,在各國内部也是如此。
而要競争就要有智謀。
日本的生産力和科學技術能力并不高于美國,但其競争能力或說其智謀卻超過美國,故在競争中美國老是敗下陣來。
可見,智謀對于競争具有多麼重大的意義!明乎此,便可理解日本企業界為什麼如癡似醉地研究《三國演義》。
日本企業界人士指出:“人們之所以對《三國演義》推崇備至,視為珍品,就是認為書中有寶。
在當今激烈的商業角逐中,讀讀《三國演義》,大有裨益。
” 日本一位大學教授說:“諸葛亮的機智多謀,給日本企業家提供了有益的啟迪,松下電器公司的顯赫成功,正是松下幸之助善于運用諸葛亮的戰略眼光的結果。
”日本社會工業研究所所長牛尾治郎說:“無論在國際或國内,日本企業要增強競争能力,就得學習《三國演義》中應付錯綜複雜局勢的能力。
” 日本企業界如此重視《三國演義》,而我們對這部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産—— 三國的謀略,難道有理由加以忽視嗎? 現代商戰,不隻是外貿人員或廠商之事,而是幾乎關系到全民之事;它除了不動刀槍外,幾乎牽涉到所有的領域,如科技、教育、生産、管理、經營、分配,等等,基本上也可以說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其勝敗的後果也就非比一般,對于一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都産生巨大的影響,也就必然關系到一國之強弱盛衰。
所以,人們常說外貿是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如果這“火車頭”發不動的話,一國經濟也就停滞不前,國家就不可能繁榮昌盛。
因此,現在世界各國都很重視商戰,尤其是日本人,可以說是舉國以赴。
中國要加速本國經濟的發展,同樣必須重視對外貿易,尤其是商戰。
我國在解放後,因種種主客觀的原因,在很長時間裡可以說是“閉關鎖國”,實行開放、改革以來,對外貿是比較重視了,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經驗還不豐富,成就還不大,要想快步前進,除了自己加倍努力外,借鑒外國人的經驗是極有必要的,尤其是學習日本人利用三國智謀進行企業經營管理,以及商戰的經驗,對我們是有裨益的。
而我們運用三國的智謀,應該說是比日本人駕輕就熟的。
從劉備、孔明身上學些什麼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的時候,劉備還是寄人籬下,颠沛流離,無立錐之地,可是後來為何一躍而成為蜀漢之王?主要原因是:一、知人善任。
他求賢若渴,一知孔明是大才,便三顧草廬,虛心請教,孔明感其誠,遂許驅馳。
劉備稱得孔明如魚得水,止因君臣關系如魚水,孔明的才智才
《三國演義》就有這種現象,它傳到日本已300年,對日本影響很大,過去用于軍事,二戰後将其智謀應用于商戰,對于日本的經濟騰飛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日本人認為《三國演義》是企業經營管理之寶。
對此,不能不引起我國從事《三國演義》研究的學者的重視。
1987年,海南波批準為經濟大特區的時候,由中國《三國演義》學會、海南大學、海南師院聯合主辦,在海南省海口市召開了《三國演義》第五次全國學術研讨會,全國學者濟濟一堂,探讨了如何運用三國智謀促進我國的開放、改革,搞好我國的經濟建設。
會議收到的60多篇論文中,有半數以上是探讨這個問題的,這些論文已刊登在海南大學學報1987年第四期(《三國演義》應用研究專輯)上,受到國内各界的贊揚。
這次會議标志着我國将三國智謀應用于經濟工作的研究的開始。
日本人給我們的啟迪 世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論是哪一類國家,具有什麼樣的意識形态,都必須在這個世界裡共同生活,互通有無,才能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随着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更密切,世界市場已經形成。
而各國市場之間,各國市場與世界市場,都互相制約,互相影響,已不能截然分開,如果哪一個國家想自成體系,必将受到孤立,本國經濟的發展必将受到阻礙。
哪一個國家要想本國經濟較快發展,必須在世界市場占有重要的席位,占有的份額越多,經濟發展越快。
由于日本的特殊國情,以外貿為其生命線,所以日本人始終瞄準世界市場,而今天日本人能在世界市場上“稱王稱霸”,除了勤奮外,智慧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而其智慧來源之一,就是《三國演義》。
在這個世界市場裡,各國的競争是十分激烈的,也可以說是一場不流血的特種戰争,“優勝劣敗”的規律明顯地在起作用。
這種激烈的競争,不隻在世界市場上是如此,在各國内部也是如此。
而要競争就要有智謀。
日本的生産力和科學技術能力并不高于美國,但其競争能力或說其智謀卻超過美國,故在競争中美國老是敗下陣來。
可見,智謀對于競争具有多麼重大的意義!明乎此,便可理解日本企業界為什麼如癡似醉地研究《三國演義》。
日本企業界人士指出:“人們之所以對《三國演義》推崇備至,視為珍品,就是認為書中有寶。
在當今激烈的商業角逐中,讀讀《三國演義》,大有裨益。
” 日本一位大學教授說:“諸葛亮的機智多謀,給日本企業家提供了有益的啟迪,松下電器公司的顯赫成功,正是松下幸之助善于運用諸葛亮的戰略眼光的結果。
”日本社會工業研究所所長牛尾治郎說:“無論在國際或國内,日本企業要增強競争能力,就得學習《三國演義》中應付錯綜複雜局勢的能力。
” 日本企業界如此重視《三國演義》,而我們對這部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産—— 三國的謀略,難道有理由加以忽視嗎? 現代商戰,不隻是外貿人員或廠商之事,而是幾乎關系到全民之事;它除了不動刀槍外,幾乎牽涉到所有的領域,如科技、教育、生産、管理、經營、分配,等等,基本上也可以說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其勝敗的後果也就非比一般,對于一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都産生巨大的影響,也就必然關系到一國之強弱盛衰。
所以,人們常說外貿是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如果這“火車頭”發不動的話,一國經濟也就停滞不前,國家就不可能繁榮昌盛。
因此,現在世界各國都很重視商戰,尤其是日本人,可以說是舉國以赴。
中國要加速本國經濟的發展,同樣必須重視對外貿易,尤其是商戰。
我國在解放後,因種種主客觀的原因,在很長時間裡可以說是“閉關鎖國”,實行開放、改革以來,對外貿是比較重視了,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經驗還不豐富,成就還不大,要想快步前進,除了自己加倍努力外,借鑒外國人的經驗是極有必要的,尤其是學習日本人利用三國智謀進行企業經營管理,以及商戰的經驗,對我們是有裨益的。
而我們運用三國的智謀,應該說是比日本人駕輕就熟的。
從劉備、孔明身上學些什麼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的時候,劉備還是寄人籬下,颠沛流離,無立錐之地,可是後來為何一躍而成為蜀漢之王?主要原因是:一、知人善任。
他求賢若渴,一知孔明是大才,便三顧草廬,虛心請教,孔明感其誠,遂許驅馳。
劉備稱得孔明如魚得水,止因君臣關系如魚水,孔明的才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