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軍事:一部活的兵書

關燈
古代中國的戰争之頻繁,在世界上是僅見的;因而兵書之多,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據說共有1300多種,留存到今天的還有四五百種之多。

    傳說我國兵書起源于黃帝,在西周時已有《軍志》、《軍政》兩書,這說明我國兵法源遠流長。

    現在國内外享有盛譽的古代兵法有《武經七書》,即《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韬》、《黃石公三略》、《尉缭子》、《司馬法》、《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以及影響較大的《孫膑兵法》、《武經總要》、《紀效新韋》、《練兵紀實》等等。

    《三國演義》的謀略正是凝聚着我國古代兵書的精華,如廟算、攻心、伐交、料敵、應變、用奇、造勢、示形、用詐、用術、用間,等等。

    它是我們祖先遺國下最珍貴的遺産之一。

     三國謀略與《孫子兵法》 要理解三國的謀略,首先要弄清楚它和《孫子兵法》的淵源關系。

    不懂《孫子兵法》,則不能把三國謀略概括到理論的高度;不讀《三國演義》,則不能更好地、具體地領會《孫子兵法》的戰略、戰術。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是神和形的關系。

    《三國演義》雖然是集古代智慧的大成,而《孫子兵法》卻是它的靈魂,它的一切謀略基本上是以《孫子兵法》作為指導思想的。

     《孫子兵法·謀攻篇》提出了“全勝”思想,它認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這個思想後來孫膑歸納為“攻心為上”。

    《三國演義》所寫的許多迷人的戰役都依據于此,如劉備巧奪西蜀、呂蒙智襲荊州、孔明三氣周瑜、諸葛七縱孟獲,等等,諸葛亮在與周瑜争奪荊州的鬥争中,也是“攻心”戰略的具體運用:先是采取“鹬蚌相争,漁人得利”之計,讓周瑜與曹仁拼得你死我活之際,不費一卒而襲取南郡: 接着破周瑜的美人計,使其囚禁劉備以索取荊州的詭計成了泡影,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最後是破周瑜“假途滅虢”之計,這“三氣”之戰,是一場似戰非戰、伐謀而重在攻心的特殊戰争。

    諸葛亮的智算華容、擺空城計、增竈遏魏軍,也都是“攻心”戰略的具體運用。

    而在《三國演義》不少有名的戰役中,都是孫武關于“知彼知己”論斷的巧妙運用,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彜陵之戰,勝者都因其知彼知已,敗者都因其不知彼、不知己。

     《孫子兵法·計篇》十分強調智謀的重要作用。

    如它認為将領要具有“智、信、仁、勇、嚴”等五個條件:而“智”則置在首位。

    而有無智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它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 《三國演義》刻畫許許多多的将領,對于有智謀的則備極贊揚,對勇冠三軍而缺智謀的雖贊其勇,也指出隻不過是一勇之夫而已。

    如呂布、馬超等都是世之虎将,呂布曾無敵于一時,馬超也曾迫使曹操“割髯棄袍”,因他們都是有勇無謀,到頭來,呂布還是被曹操擒殺,馬超也被曹操所打敗。

     《三國演義》還描寫了不少“多算則勝,無算則敗”的戰役,以及如何具體運用“詭道十二法”,故很引人入勝。

    所謂“詭道十二法”,是指孫武在《計篇》裡所舉的十二種智計,或稱十二種作戰方法。

    他說,“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孫武在我國軍事史上第一次提出“兵者,詭道也”的戰術原則;而這些戰術的目的隻有一個,即“攻其無備。

    出其不意。

    ”例如,當關羽勝利進軍樊城時,曹操就采取“親而離之”的計謀,拆散孫、劉聯盟,以利誘孫權使之襲取荊州,呂蒙則抓住關羽驕傲自大、喜人奉承的弱點,用“卑而驕之”的計謀,使其失去警惕、麻痹大意,撤大半兵赴樊城前線,乃“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用白衣渡江,兵不血刃輕取了荊州。

     靈活運用和發展古代兵法、戰役 《三國演義》所吸取的不僅是《孫子兵法》,而是将從春秋至元末的兵法和戰例之精華溶化于其中,加以靈活運用和發展。

     《三國演義》虛構的一些妙計,就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