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軍事:一部活的兵書
關燈
小
中
大
《三十六計》,如王允為離問董卓,呂布“父子”而采取的“美人計”,曹操為使劉備和呂布互鬥而用的“二虎競食”、“驅虎吞狼、兩計,周瑜想奪荊州而使的“假途代虢”計,諸葛亮襲取荊襄而施的“調虎離山計”等等。
我國古代著名戰例,都可在《三國演義》找到它的影子。
程星在倉亭使的“十面埋伏,背水列陣”戰法,實是韓信破項羽和打敗陳餘兩計的再現;關羽回軍荊州途中被呂蒙策反緻全軍潰敗,頗有點像項羽所處“四面楚歌”的困境,孔明”增竈退兵”也是套用虞翻退兵之計。
劉備與曹操、諸葛亮與司馬懿、姜維與鄧艾的鬥智,也源于孫子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著名論斷,但将之發展了:不是寫一方“知彼知己”,而是寫彼此都“知彼知已”,因而顯得千變萬化,引人入勝。
任何兵法,都不能一成不變地照搬,要結合當時實際靈活應用,不然就要碰壁,甚至遭到慘敗。
《三國演義》描述的有關這方面的不少勝敗戰例,都是為了說明這個道理,這是一種運用兵法最佳之法,也是一條重要的兵法。
對此,毛宗崗評點說,“兵家勝敗之故,有異而同者,有同而異者。
徐晃拒王平之谏,而背水以為陣,馬谡拒王平之谏,而依山以為營。
水與山異,而必敗之勢則同也。
黃忠屯兵于山,而能斬夏侯淵,馬谡屯兵于山,而不能退司馬懿。
山與山同,而一勝一敗之勢則異也。
馬谡之所以敗者,因熟記兵法之成語于胸中,不過曰‘置之死地而後生’耳,不過曰‘憑高視下,勢如破竹’耳。
熟知坐談則是,起行則非,讀書雖多,緻用則誤,豈不重可歎哉! 故善用人者不以言,善用兵者不在書。
”(第九十五回回評)毛宗崗所謂“善用兵者不在書”,并非反對繼承前人的經驗,而是反對泥古不化,主張用兵要從實際出發,随機應變而已。
毛宗崗上述評點概括了《三國演義》關于活用兵書的思想。
在我國軍事史上,三國時代同春秋戰國時代一樣占有重要的地位,這近百年戰争,造就了許多傑出的兵權謀家,出現了不少著名的戰役,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彜陵之戰,曹操、周瑜和陸遜都是以少勝多;曹操聲東擊西解白馬之圍,以退為進巧奪陽平關;郭嘉的“急之則合,緩之則離”之計,破翼州定遼東;司馬懿克日擒孟達,“攻其所必救”破公孫淵,等等,這些著名的戰役給古代兵法添了新的篇章。
形象化、具體化的兵書 三國時代,雖有不少的兵謀家,但留下兵書的有如鳳毛麟角,除了孔明的《将苑》外,未見有其他兵書。
傳說曹操著有《孟德新書》,但查無可考。
陳壽著的《三國志》所載有關戰争的則未免過于分散或零碎,幸有羅貫中将之寫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時代的戰争才完整地、形象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其他兵書因其理論化,非有實戰經驗的一時難窺見其中奧妙,而《三國演義》是一部形象的兵書,它所描繪的戰役,因其具體而形象,使人如親臨其役,如見其人,故摸得着看得見,易于學習、借鑒。
與中外所有的兵書比較,《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兵書,其他兵書大多隻就軍事論軍事,《三國演義》卻不然,它不孤立地寫軍事鬥争,而是将之置于社會的總體中,跟政治、經濟、文化緊密聯系,尤其是描述人們如何在其中活動,如決策、用人、鬥争,等等,這就能更好地反映戰争的全貌,以及更深入、明晰地揭開戰争的本質和規律,故有活的兵書之譽。
從這方面說,它優于任何兵書。
因此,不少農民起義領袖如李自成、張獻忠和洪秀全等都效之以指導戰争。
清統治者就是靠這都活的兵書打天下的,并定為将領必讀的書。
現代偉大的戰略家、軍事家毛澤東為闡明其軍事思想,在其著作中多次引之為例子。
毛澤東1936年同斯諾的談話就說《三國演義》等書對年青時的他“影響大概很大”,在他領導中國革命後,這種影響還是在起作用,如他在著名的《論持久戰》中,就以官渡、赤壁、彜陵三大戰役的以少勝多為例子,說明弱小之軍如果主觀指導正确可以打敗強大之敵,用以論證中國抗日必勝。
不少外國也用為軍事教材,可見,《三國演義》在軍事領域裡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我國古代著名戰例,都可在《三國演義》找到它的影子。
程星在倉亭使的“十面埋伏,背水列陣”戰法,實是韓信破項羽和打敗陳餘兩計的再現;關羽回軍荊州途中被呂蒙策反緻全軍潰敗,頗有點像項羽所處“四面楚歌”的困境,孔明”增竈退兵”也是套用虞翻退兵之計。
劉備與曹操、諸葛亮與司馬懿、姜維與鄧艾的鬥智,也源于孫子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著名論斷,但将之發展了:不是寫一方“知彼知己”,而是寫彼此都“知彼知已”,因而顯得千變萬化,引人入勝。
任何兵法,都不能一成不變地照搬,要結合當時實際靈活應用,不然就要碰壁,甚至遭到慘敗。
《三國演義》描述的有關這方面的不少勝敗戰例,都是為了說明這個道理,這是一種運用兵法最佳之法,也是一條重要的兵法。
對此,毛宗崗評點說,“兵家勝敗之故,有異而同者,有同而異者。
徐晃拒王平之谏,而背水以為陣,馬谡拒王平之谏,而依山以為營。
水與山異,而必敗之勢則同也。
黃忠屯兵于山,而能斬夏侯淵,馬谡屯兵于山,而不能退司馬懿。
山與山同,而一勝一敗之勢則異也。
馬谡之所以敗者,因熟記兵法之成語于胸中,不過曰‘置之死地而後生’耳,不過曰‘憑高視下,勢如破竹’耳。
熟知坐談則是,起行則非,讀書雖多,緻用則誤,豈不重可歎哉! 故善用人者不以言,善用兵者不在書。
”(第九十五回回評)毛宗崗所謂“善用兵者不在書”,并非反對繼承前人的經驗,而是反對泥古不化,主張用兵要從實際出發,随機應變而已。
毛宗崗上述評點概括了《三國演義》關于活用兵書的思想。
在我國軍事史上,三國時代同春秋戰國時代一樣占有重要的地位,這近百年戰争,造就了許多傑出的兵權謀家,出現了不少著名的戰役,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彜陵之戰,曹操、周瑜和陸遜都是以少勝多;曹操聲東擊西解白馬之圍,以退為進巧奪陽平關;郭嘉的“急之則合,緩之則離”之計,破翼州定遼東;司馬懿克日擒孟達,“攻其所必救”破公孫淵,等等,這些著名的戰役給古代兵法添了新的篇章。
形象化、具體化的兵書 三國時代,雖有不少的兵謀家,但留下兵書的有如鳳毛麟角,除了孔明的《将苑》外,未見有其他兵書。
傳說曹操著有《孟德新書》,但查無可考。
陳壽著的《三國志》所載有關戰争的則未免過于分散或零碎,幸有羅貫中将之寫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時代的戰争才完整地、形象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其他兵書因其理論化,非有實戰經驗的一時難窺見其中奧妙,而《三國演義》是一部形象的兵書,它所描繪的戰役,因其具體而形象,使人如親臨其役,如見其人,故摸得着看得見,易于學習、借鑒。
與中外所有的兵書比較,《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兵書,其他兵書大多隻就軍事論軍事,《三國演義》卻不然,它不孤立地寫軍事鬥争,而是将之置于社會的總體中,跟政治、經濟、文化緊密聯系,尤其是描述人們如何在其中活動,如決策、用人、鬥争,等等,這就能更好地反映戰争的全貌,以及更深入、明晰地揭開戰争的本質和規律,故有活的兵書之譽。
從這方面說,它優于任何兵書。
因此,不少農民起義領袖如李自成、張獻忠和洪秀全等都效之以指導戰争。
清統治者就是靠這都活的兵書打天下的,并定為将領必讀的書。
現代偉大的戰略家、軍事家毛澤東為闡明其軍事思想,在其著作中多次引之為例子。
毛澤東1936年同斯諾的談話就說《三國演義》等書對年青時的他“影響大概很大”,在他領導中國革命後,這種影響還是在起作用,如他在著名的《論持久戰》中,就以官渡、赤壁、彜陵三大戰役的以少勝多為例子,說明弱小之軍如果主觀指導正确可以打敗強大之敵,用以論證中國抗日必勝。
不少外國也用為軍事教材,可見,《三國演義》在軍事領域裡産生了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