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三國興起的原因

關燈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當時強的有:淮南袁術,兵糧足備,稱霸一方,冀州袁紹,地廣民衆,人才濟濟,荊州劉表,據用武之國,威震九州,西蜀劉璋,有天府之國,國富地險。

    這時,曹操軍力最弱,劉備寄人籬下,孫權還未登上政治舞台。

    可是,曹、劉、孫後未卻成氣候,分别創造了魏、蜀、吳,而袁術、袁紹、劉表、劉璋等人都先後被消滅了,這是什麼原因? 策略正确 要圖天下,制訂正确的策略是關鍵的一着。

    在政治舞台上較量,必須有政治眼光,對政治形勢有透切的了解,才能做正确的分析,制定符合客觀實際的策略。

    否則,好像瞎人騎瞎馬,亂碰亂撞,未有不翻跟頭,或摔死的。

     曹操和袁術、袁紹都想當皇帝,由于他們的政治眼光不同,策略各異,結果不一樣。

    在群雄中,袁術是第一個稱皇帝的。

    本來在那個亂哄哄的時代,誰當皇帝都行,隻要有本事。

    所謂“本事”是指統一天下的本事,而統一天下要有正确的策略。

    袁術沒有這種本事,也沒有提出什麼策略,隻是一心想當皇帝,以享榮華富貴。

    他主觀上認為他家“四世三公”,是“百姓所歸”,” 應天順民”,該當皇帝。

    當他征求部屬意見時,大家沉默不言,實是反對,他還是自封為皇帝。

    所說“百姓所歸”、“應天順人”。

    是自欺欺人。

    他占據南陽時,“奢淫肆欲,征斂無度,百姓苦之。

    ”他當皇帝後,“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绮縠,餘梁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

    ”由于人心軍心厭棄,先為呂布所破,後為曹操打敗,奔青州投其侄子袁譚途中病死。

    袁術隻徒有皇帝之名,無皇帝之實。

    曹操則相反,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

    曹操對當時政治形勢的認識,頭腦是清醒的:當時漢雖弱,但擁漢派的大有人在,故采納荀彧的“奉天子以從衆望”的策略,将皇帝的實權一下抓到手裡,“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地号令四方,要統一天下,要有衆多人才,乃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使才智之士從四面八方投其麾下,為之出謀獻策,才能稱雄北方,袁紹是個好謀無斷的典型。

    他雖有吞天下之志,但才力不足,喜談謀略而不能決,有正确戰略也不能采用,往往錯過良機。

    他在官渡與曹操相持時,許攸截住曹操的催糧書,知其糧盡,建議“兩路擊之”,如行此策,打敗曹操是大有可能的,袁紹反認為“此書乃誘敵之計也”,說“攸是操的奸細”,将之逐出。

    攸乃投操,教其到烏巢燒糧,操從其計行之,紹軍無糧,軍心惶惶,曹軍乘勝追擊,袁軍全潰,官渡之戰被打敗,決定了袁紹集團的滅亡。

     劉備以統一天下為已任,劉表和劉璋則胸無大志,隻圖割據偏安。

    曹操統兵征烏桓,劉備勸劉表趁許昌空虛,以荊襄之衆襲取之,劉表說:“吾坐踞荊州足矣,豈可别圖?”當時,群雄逐鹿,你不滅人,必被人所滅,決不容其”坐踞荊州”,劉表因錯過襲取許昌良機,使曹平定北方後,揮戈南下,奪取荊州。

    劉璋心地雖仁慈,但為人闇弱,這種人是守不住地盤的。

    劉備按照孔明的”隆中決策”,與孫權聯合打敗曹操,占據荊州後,就着手圖川,恰好劉璋邀他入川拒張魯,張魯不足為患,讓劉備入川是“請狼入室”,結果是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