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三國興起的原因
關燈
小
中
大
劉璋沒有政治頭腦如此。
孫權善于舉賢任能,故賢能竭力相輔,五湖四海之士紛來歸附,竭力相助。
魯肅獻的“榻上策”,他奉為國策。
此策的要點是,“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鼎足江東,伺機以圖天下,此策起正确的。
要圖天下,首先要“深根國本”,因荊州在揚州上遊,對東吳威脅大,不占據荊州則難确保東吳的安全;且荊州是用武之國,進可直趨宛洛,直搗曹操的老巢,退可據長江大塹而守。
此策對于孫權鼎足江東起了極大的作用。
由于孫權的戰略正确,又有衆才相助,曹操、劉備曾先後犯,都以失敗告終。
人心向往 争天下,勝敗決定于人心向背,故說“得人心的得天下”。
人心包括民心、軍心、将相之心,這“三心”是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這“三心”缺一不可,得這“三心”必興。
曹、劉、孫為圖天下都注意收拾人心,尤以劉備為最。
劉備雖說是”中山靖王勝之後”,實無可考,自己也無靠山,他起自民間,是一個“織履之徒”,一個很普通的平民百姓,後能建立蜀國,全靠自己的本事。
他最大的本事是善于”攻心”,故很得人心,他“攜民渡江”、“要投江”,荊襄軍民感其德都誓死相随;”摔阿鬥”、“遣衆将”以結将心,使衆将死心塌地為之效力:“三顧草廬”,表示其求賢若渴,以“魚水關系”相待,說明對孔明信任無間,使孔明感其誠,下山相輔,“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即使是奪人之國,首先考慮的還是“人心”,他入川是為謀蜀。
但他不納龐統之策,反對“殺其主奪其國”,趁駐守葭萌關拒張魯之機,廣施恩惠,收拾民心;及起兵奪蜀,不擾民,優待俘虜,故甚得人心,入成都時,百姓香花燈燭,迎門而接。
因人心歸附,蜀漢政權極其鞏固。
曹操得将士之心,是因其賞罰分明,史稱他“攻城拔邑,得美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四方獻禦,與群下共之。
”他出征,如遇稻麥熟,可延緩時,就暫罷征,因恐傷農,如不能延緩,就嚴禁軍士踐踏。
有一次他騎的馬失足誤入麥田,踐壞了一大片,他“割發以代首”,承認其傷農是犯法,應受懲罰。
取冀州後,減免賦稅,以收拾人心。
曹操雖奸,但他比袁術等害民賊強得多了,他能成大事不是偶然的。
孫權也得人心。
孫權一見魯肅,交談甚悅,來賓告退時,獨留魯肅,邀他入内室,共坐在榻上對飲,虛心請教,肅因之傾心,與之談圖天下的策略,權大為贊賞,“拔魯肅于凡品”。
魯肅得遇明主也竭力相輔。
操大軍南下,吳國危急,衆文士主張投降,獨魯肅堅持聯劉抗操。
曹操被打敗,魯肅從前線回,孫權遠接,“持鞍下馬”迎候,對其敬重如此。
孫權用人,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因其信任人,人也效忠他。
周瑜率軍抗操,操派其同窗好友蔣幹說瑜歸降,瑜大義凜然申明:他“遇知己之主,”“情同骨肉”,“禍福共之”,其效忠于權之志堅定不移。
孫權還在生活上對部下關懷備至,有患病的,常送醫送藥上門,甚至親自監護。
由于君臣休戚與共,終孫權之世,東吳安如磐石。
策略正确,人心向往,三國之興,實由于此。
在古代能建國、治國的,都靠這兩條。
揆之當令,也是如此。
孫權善于舉賢任能,故賢能竭力相輔,五湖四海之士紛來歸附,竭力相助。
魯肅獻的“榻上策”,他奉為國策。
此策的要點是,“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鼎足江東,伺機以圖天下,此策起正确的。
要圖天下,首先要“深根國本”,因荊州在揚州上遊,對東吳威脅大,不占據荊州則難确保東吳的安全;且荊州是用武之國,進可直趨宛洛,直搗曹操的老巢,退可據長江大塹而守。
此策對于孫權鼎足江東起了極大的作用。
由于孫權的戰略正确,又有衆才相助,曹操、劉備曾先後犯,都以失敗告終。
人心向往 争天下,勝敗決定于人心向背,故說“得人心的得天下”。
人心包括民心、軍心、将相之心,這“三心”是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這“三心”缺一不可,得這“三心”必興。
曹、劉、孫為圖天下都注意收拾人心,尤以劉備為最。
劉備雖說是”中山靖王勝之後”,實無可考,自己也無靠山,他起自民間,是一個“織履之徒”,一個很普通的平民百姓,後能建立蜀國,全靠自己的本事。
他最大的本事是善于”攻心”,故很得人心,他“攜民渡江”、“要投江”,荊襄軍民感其德都誓死相随;”摔阿鬥”、“遣衆将”以結将心,使衆将死心塌地為之效力:“三顧草廬”,表示其求賢若渴,以“魚水關系”相待,說明對孔明信任無間,使孔明感其誠,下山相輔,“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即使是奪人之國,首先考慮的還是“人心”,他入川是為謀蜀。
但他不納龐統之策,反對“殺其主奪其國”,趁駐守葭萌關拒張魯之機,廣施恩惠,收拾民心;及起兵奪蜀,不擾民,優待俘虜,故甚得人心,入成都時,百姓香花燈燭,迎門而接。
因人心歸附,蜀漢政權極其鞏固。
曹操得将士之心,是因其賞罰分明,史稱他“攻城拔邑,得美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四方獻禦,與群下共之。
”他出征,如遇稻麥熟,可延緩時,就暫罷征,因恐傷農,如不能延緩,就嚴禁軍士踐踏。
有一次他騎的馬失足誤入麥田,踐壞了一大片,他“割發以代首”,承認其傷農是犯法,應受懲罰。
取冀州後,減免賦稅,以收拾人心。
曹操雖奸,但他比袁術等害民賊強得多了,他能成大事不是偶然的。
孫權也得人心。
孫權一見魯肅,交談甚悅,來賓告退時,獨留魯肅,邀他入内室,共坐在榻上對飲,虛心請教,肅因之傾心,與之談圖天下的策略,權大為贊賞,“拔魯肅于凡品”。
魯肅得遇明主也竭力相輔。
操大軍南下,吳國危急,衆文士主張投降,獨魯肅堅持聯劉抗操。
曹操被打敗,魯肅從前線回,孫權遠接,“持鞍下馬”迎候,對其敬重如此。
孫權用人,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因其信任人,人也效忠他。
周瑜率軍抗操,操派其同窗好友蔣幹說瑜歸降,瑜大義凜然申明:他“遇知己之主,”“情同骨肉”,“禍福共之”,其效忠于權之志堅定不移。
孫權還在生活上對部下關懷備至,有患病的,常送醫送藥上門,甚至親自監護。
由于君臣休戚與共,終孫權之世,東吳安如磐石。
策略正确,人心向往,三國之興,實由于此。
在古代能建國、治國的,都靠這兩條。
揆之當令,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