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濟:企業經營管理之寶

關燈
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能團結人。

    這表現在:以義結将相之心,關、張、趙雲和孔明等才死心塌地為之賣命;以仁結民心,得到荊、益兩州人民的愛戴和擁護。

     孔明則是有圖天下的壯志而沒有謀取個人私利的大賢人,為了統一天下,複興漢室,救民于水火,他貢獻了其寶貴的一生,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蜀漢能與魏、吳鼎足三分,孔明的智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預知天下三分,提出“隆中決策”,便劉備從弱變強,他料事如神,在赤壁之戰中,玩弄曹操、周瑜于掌握之中,是實際的指揮官,他用兵有如神出鬼沒,司馬懿自歎不如。

    “畏蜀如虎”,甘受“巾帼素衣”之辱。

     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首先是要制定正确的經濟政策,但要付諸貫徹執行,主要靠每一個企業,而企業辦得好與否,則決定于董事長和經理。

    如果董事長有劉備的知人善任和能團結人的本領,經理有孔明的大公無私的精神為企業工作,有孔明的智謀以對外競争,董事長和經理的關系有劉備和孔明那樣的魚水關系,這個企業的不斷發展是無疑的。

     日本商人十分敬佩孔明和劉備,以他倆為學習榜樣。

    當今世界市場競争十分激烈,與群雄割據的三國時代十分相似,日本人普遍認為,公司要想生存,取得勝利,就要學習劉備和孔明的優點,特别是團結對外和争取人才。

     這是企業經營管理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正确運用三國智謀将如虎添翼 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主要有二:一是對外競争,一是内部管理,而這兩者都需要充分發揮人的聰明才智。

    對此,《三國演義》給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一、“攻心”戰略的運用。

    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傑出的“攻心”戰略家。

    劉備之所以能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開創一個蜀國,關鍵在于善于用人,且得人心;諸葛許多神機妙算,其最值得稱道的是其“攻心”戰略的妙用,不僅用于治國、治軍,且用于戰争,故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企業的内部管理,其核心是對人的管理,而要把人管理好,關鍵在于得其心,始能使人盡其力、人盡其才,共同把企業管理好。

    對外競争,“攻心”也同樣具有關鍵的作用。

    西方企業家為了樹立其企業形象、商業形象,不惜化億萬的錢财大做其廣告,實是“攻心”戰略的妙用,争得人心向往;以壓倒對手。

     二、知彼知己。

    《三國演義》描繪了許多有關“知彼知己”的戰例,如劉備與曹操、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鬥智,彼此可說是兩才相遇,兩雄相争。

    有時一方知彼知己而勝,有時是彼此都知彼知已,因而使戰争變得更加錯綜複雜,而勝敗隻是棋差一着而已。

    知彼知己在對外競争中同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特别是我們不僅要做到知彼知已,也要估計到對方是否也知彼知己,才能确定自己對外競争的正确決策,才能取得成功:如果不知彼、不知己,而是盲目對外經營,這就往往會栽跟頭。

    所以,對外競争,強調要有市場觀念、信息觀念,摸清市場的變化和需要,充分掌握信息的動态,隻有這樣才能做到知彼知己,以确定對策從事競争。

    三、審時度勢,因勢利導。

    如姜維九伐中原,鄧艾與之對壘,凡能正确分析局勢,且根據已變化的形勢,及時采取對策的則勝;反之,則敗。

    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在對外競争中也很重要。

    我們必須善于掌握國際市場的動态,以确定自己的對策。

    由于能預料到國際市場的需要,及時推出适銷的商品而獲厚利的,不乏其例,四、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以戰勝對方。

    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彜陵之戰中,曹操、周瑜、陸遜都能采取這一謀略而取勝。

    同樣,隻有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才能在對外競争中取得成功。

    五、兵貴神速。

    司馬懿發動的新城之戰,是兵貴神速的範例。

    由于司馬懿根據孟達叛變及其與孔陰謀取兩京的嚴峻形勢,故不采取先奏後起兵的常規做法,而是立即領軍倍道而行急下新城,因此出乎孟達的意料之外,措手不及而被司馬懿擒殺。

    用兵如此,在當今對外競争中亦如此。

    對外競争中,時間觀念是非常重要的,人常道:時間是金錢,因為國際市場瞬息萬變,如稍一遲緩就會失去機會,搶手貨如不及時組織出口,市場被别人捷足先占,也許會變成冷手貨。

    總之,在國際貿易競争中,企業的領導人與統兵作戰的将領有相似之處。

    諸葛亮和曹操、周瑜等能多勝,是因其多謀善斷,及時做出正确的戰略決策,企業的領導人也必須有這種本領,才能在競争中取得成功。

     三國智謀誕生于中國,中國人利用三國智謀将比日本人更得心應手。

    如能結合實際,正确、靈活地運用三國智謀,參加國際競争的中國人将如虎添翼,無往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