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張臭嘴
關燈
小
中
大
,結果隻能倉促間将武夫的進取造型臨時改為詩人"仰天大笑出長安"式的昂然而退。
好在誰都知道孔融是聖人後代,誰也沒有真對他肩膀上的東西感興趣,所以他總能不失體面地全身而退,扔下自己的百姓,從一個州郡竄到另一個州郡,反正照樣會有人請他繼續從事昏官生涯。
像濟公一樣,孔融的腰間大概也總懸着一壺酒,以便在路上一颠一颠時也能擺弄出點風度來。
濟颠和尚懸壺旨在濟世,孔融呢? 當然也沒法把孔融說成害群之馬,這個不願對社會負責任的聖人後代,事實上也隻具備有限的危害社會能力。
給社會帶來真正的動蕩和破壞,那是軍閥豪強們的勾當,如先後劫掠長安的董卓和李傕、郭汜,如整天做着皇帝夢的袁術。
孔融雖唾沫不斷,實在卻是手無縛雞之力的。
當然話說回來,作為因果報應,最終死于曹操之手的孔融,其本人對他人生命原也較少體恤,濫殺忠良之事,孔融也曾染指。
有一次為了體現自己與衆不同的義理觀,他決定拿一個自己舉薦過的人開刀。
萬事俱備,磨刀霍霍,隻待問斬之時,一個名叫邴原的先生前來質問他了。
孔融本就理屈,這一次便難得地落了個下風,被邴原駁得啞口無言。
你道孔融如何譬解?他竟厚着臉皮對邴原說:"我不過想開個玩笑,先生怎麼當起真來。
"邴原毫不含糊,當即追問道:"豈有拿别人生命開玩笑的道理?"這就是孔融,既才華橫溢,又思維錯亂,既口若懸河,又耍潑無賴。
曹操偶爾也會派點活計讓孔融幹幹,如為了安撫袁紹,使他暫時不緻與自己為敵,他曾派孔融持天子節钺,并虎贲衛士百人,将大将軍的印玺,隆重地給袁紹送上。
這等冠冕堂皇的表面文章,交給孔融去做,曹操實在是找對了人。
──可憐而又奇怪的孔融,離開袁府後他曾在荀彧面前對袁紹及其手下大加誇獎,仿佛這一趟旅行頗和袁紹套上了交情。
誰知他仍然把袁紹得罪了,就在孔融回到許昌不久,一封袁紹緻曹操的親筆信交到了曹操的案頭,袁紹不假掩飾地要求曹操把孔融殺了。
孔融是怎麼把袁紹給得罪的,我怕他自己都懵裡懵懂。
給孔融多大地盤他都無法自力更生,雖然他嘴硬,命中注定卻隻能在别人的統治下生存。
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遷都許昌之後,孔融就一路朝都城方向走來。
對被自己糟蹋掉的那一片片土地全無愧色,在許昌,在曹操眼皮底下,孔融立刻過起了"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的生活,從而使自己的生活重新回到"臭嘴"的立場上來。
借助曹操的強權,荀彧的調度,在那樣一個亂世中,許昌當時還能享受某種台風中心的平靜。
這份平靜竟仿佛是特特為孔融準備的,以便讓他騰出精力,咳唾江山,辱罵世人。
一些極為忤逆不道的言論,開始從孔融的少府裡傳出來了。
其中有些言論,即使在社會輿論相對寬泛無序的今天,都難以入人之耳。
"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複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這話其實也不新鮮,此前王充在《論衡·物勢》篇中已有所闡發,但不及孔融銳利:"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
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
"從語氣上我們也不難發現,王充隻不過想說明一個自然之理,孔融則非得借助激烈的反問句式,以起到颠倒人倫的作用。
對于奉行以孝治天下的中國,孔融下面一個見解更讓古人瞠目結舌。
他鼓勵人們,在饑馑的年代,為了使素不相識的人可以活下來,不妨讓父親去死。
方法是:将僅剩的一碗活命飯送給路人,而不是同樣奄奄一息的老父。
似乎嫌自己一個人厥詞大放不過瘾,孔融鄭重其事地向當權者曹操,也向社會推舉了一位人才。
他就是祢衡。
祢衡非常年輕,隻有二十四歲。
他的天賦之高是無須懷疑的,所謂"鸷鳥累百,不如一鹗",俨然鶴立雞群。
"目所一見,辄誦于口,耳所暫聞,不忘于心,"博聞強記之能,亦無人能及。
他好像還精通音律,即興作鼓樂《漁陽》曲,"音節殊妙","淵淵有金石聲",可以令"坐上賓客聽之,莫不慷慨"。
然而祢衡天生是要罵盡世人的,和後世阮籍準備一副青白眼的處世态度
好在誰都知道孔融是聖人後代,誰也沒有真對他肩膀上的東西感興趣,所以他總能不失體面地全身而退,扔下自己的百姓,從一個州郡竄到另一個州郡,反正照樣會有人請他繼續從事昏官生涯。
像濟公一樣,孔融的腰間大概也總懸着一壺酒,以便在路上一颠一颠時也能擺弄出點風度來。
濟颠和尚懸壺旨在濟世,孔融呢? 當然也沒法把孔融說成害群之馬,這個不願對社會負責任的聖人後代,事實上也隻具備有限的危害社會能力。
給社會帶來真正的動蕩和破壞,那是軍閥豪強們的勾當,如先後劫掠長安的董卓和李傕、郭汜,如整天做着皇帝夢的袁術。
孔融雖唾沫不斷,實在卻是手無縛雞之力的。
當然話說回來,作為因果報應,最終死于曹操之手的孔融,其本人對他人生命原也較少體恤,濫殺忠良之事,孔融也曾染指。
有一次為了體現自己與衆不同的義理觀,他決定拿一個自己舉薦過的人開刀。
萬事俱備,磨刀霍霍,隻待問斬之時,一個名叫邴原的先生前來質問他了。
孔融本就理屈,這一次便難得地落了個下風,被邴原駁得啞口無言。
你道孔融如何譬解?他竟厚着臉皮對邴原說:"我不過想開個玩笑,先生怎麼當起真來。
"邴原毫不含糊,當即追問道:"豈有拿别人生命開玩笑的道理?"這就是孔融,既才華橫溢,又思維錯亂,既口若懸河,又耍潑無賴。
曹操偶爾也會派點活計讓孔融幹幹,如為了安撫袁紹,使他暫時不緻與自己為敵,他曾派孔融持天子節钺,并虎贲衛士百人,将大将軍的印玺,隆重地給袁紹送上。
這等冠冕堂皇的表面文章,交給孔融去做,曹操實在是找對了人。
──可憐而又奇怪的孔融,離開袁府後他曾在荀彧面前對袁紹及其手下大加誇獎,仿佛這一趟旅行頗和袁紹套上了交情。
誰知他仍然把袁紹得罪了,就在孔融回到許昌不久,一封袁紹緻曹操的親筆信交到了曹操的案頭,袁紹不假掩飾地要求曹操把孔融殺了。
孔融是怎麼把袁紹給得罪的,我怕他自己都懵裡懵懂。
給孔融多大地盤他都無法自力更生,雖然他嘴硬,命中注定卻隻能在别人的統治下生存。
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遷都許昌之後,孔融就一路朝都城方向走來。
對被自己糟蹋掉的那一片片土地全無愧色,在許昌,在曹操眼皮底下,孔融立刻過起了"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的生活,從而使自己的生活重新回到"臭嘴"的立場上來。
借助曹操的強權,荀彧的調度,在那樣一個亂世中,許昌當時還能享受某種台風中心的平靜。
這份平靜竟仿佛是特特為孔融準備的,以便讓他騰出精力,咳唾江山,辱罵世人。
一些極為忤逆不道的言論,開始從孔融的少府裡傳出來了。
其中有些言論,即使在社會輿論相對寬泛無序的今天,都難以入人之耳。
"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複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這話其實也不新鮮,此前王充在《論衡·物勢》篇中已有所闡發,但不及孔融銳利:"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
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
"從語氣上我們也不難發現,王充隻不過想說明一個自然之理,孔融則非得借助激烈的反問句式,以起到颠倒人倫的作用。
對于奉行以孝治天下的中國,孔融下面一個見解更讓古人瞠目結舌。
他鼓勵人們,在饑馑的年代,為了使素不相識的人可以活下來,不妨讓父親去死。
方法是:将僅剩的一碗活命飯送給路人,而不是同樣奄奄一息的老父。
似乎嫌自己一個人厥詞大放不過瘾,孔融鄭重其事地向當權者曹操,也向社會推舉了一位人才。
他就是祢衡。
祢衡非常年輕,隻有二十四歲。
他的天賦之高是無須懷疑的,所謂"鸷鳥累百,不如一鹗",俨然鶴立雞群。
"目所一見,辄誦于口,耳所暫聞,不忘于心,"博聞強記之能,亦無人能及。
他好像還精通音律,即興作鼓樂《漁陽》曲,"音節殊妙","淵淵有金石聲",可以令"坐上賓客聽之,莫不慷慨"。
然而祢衡天生是要罵盡世人的,和後世阮籍準備一副青白眼的處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