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而又玄的英雄--周澤雄
關燈
小
中
大
他的家鄉常山真定處在袁紹所轄的冀州,在名士紛紛向袁府魚貫而入的當時,趙雲不依袁紹,反投向幽州粗人公孫瓒,難怪連公孫瓒本人都将信将疑,一直不敢重用。
他如東海糜竺及簡雍、孫乾諸人,在江湖上都無甚名頭。
說到公孫瓒,這位早年曾與劉備一起遊學于大名士盧植的老友,實在也粗犷得狠。
這人在今天也許會成為一個男高音歌唱家,他嗓門很好,也特會招搖,不僅自己好騎一匹無一絲雜毛的白馬,所帶兵士也一律騎白馬。
但這位白馬将軍顯然與"白馬非馬"論的創立者、先秦形名大家公孫龍子沒有任何瓜葛。
公孫瓒實在可說是天下名士的頭一号天敵,他手下不僅清一色全是武夫,結交的也多為社會閑雜人員,如蔔師、缯販和行商,而對所謂"衣冠弟子"則視若寇雠,甚至不惜将他們斬盡殺絕。
公孫瓒常與下層人物拜把子,劉玄德同樣與關羽、張飛義結金蘭。
公孫瓒與劉備最大的不同,看來倒是在乎運氣,即雖然兩人都熱衷于結交下層人物,公孫瓒結交的都是些"庸兒",劉備卻鴻福齊天地一上來就找到兩位堪稱"萬人敵"的鐵杆兄弟。
不然,真不知道像公孫瓒那樣被袁紹逼得先殺盡妻兒、再引火自焚的悲慘命運,會不會同樣落到劉備身上。
畢竟,劉備除"天下枭雄"的名聲外,他還曾被人稱為"老虜"、"雄人"或"老革。
"----我們知道罵人話中一般總會夾雜些真情,比如三國第一号臭嘴祢衡當初罵荀彧"可使吊喪問疾",畢竟也沒有忽略荀彧長着一張美男子的臉。
劉備談不上是個文化人,他在荊州呆了十年,幾乎不曾和當地名士有過接觸和交往,比如那個被曹操認為比荊州更重要的大名士蒯越,幾乎始終與劉備話不投機半句多;号稱"南州士人冠冕"的龐統,也曾長期遭到劉備的冷淡。
劉備陣營裡第一個勉強算得上名士的徐庶,說穿了也是個強蠻橫暴的剛烈漢子,"少好任俠擊劍……嘗為人報仇,白垩突面,被發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
"這算哪門子名士呀,瞧着倒與曹操手下猛将典韋有點相似了,典韋"曾為友報仇殺人,提頭直出鬧市,數百人不敢近"。
好在徐庶的性格裡還有神話中斬蛟者周處的一面,願意幡然醒悟,從此做一個讀書郎。
他曾試圖接近荊州社交圈,但顯然不太成功,于是便晃晃悠悠地向襄陽郊外走去,沒留神便撞上了那個中國曆史上千年一遇的奇才。
不管諸葛亮如何與衆不同,卧龍崗仍然距當時荊州的主流社交圈很遠很遠。
事實上正因為劉備知道諸葛亮有着與别種名士完全不同的風格氣度,他才敢于硬着頭皮三上卧龍崗。
----套用今天的術語,劉備或許有那麼點"社交恐怖症"。
三國時人如果想在介紹自身時擺點譜,通常總會量出宗族招牌來。
劉備作為漢室飄零在長城腳下的一縷幽幽餘緒,顯然入不了"四世五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袁氏兄弟法眼,所以他幹脆避而不談自己的父親祖父,開篇即從去今三百多年的所謂"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談起,實在有點強詞奪理的味道。
不管道理聽上去多麼強橫,隻要持之以恒,看來仍有可能收到奇效。
事實上劉備甚至在不必插入身份介紹之時,仍會習慣性地搬出自己那"幽情苦緒無人問"的身世出來。
當初陶謙欲以徐州相讓,劉備一面推托,一面仍不忘先綴上"備雖漢朝苗裔"六字。
你且試着咋咋那個"雖"字,與《西廂記》張生在紅娘面前自稱"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并未曾婚娶"中那個"并"字,何其相似乃爾。
當時紅娘就對張生嬌斥道:"誰問你來?"我們也同樣可以用這句話拿住劉備:"誰問你來?"沒人問,劉備隻是喜歡這麼自說自話而已。
尼科洛·馬基雅維裡曾說:"世襲的君主得罪人民的原因和必要性都比較少,因此他自然會比較為人們所愛戴。
"劉備顯然深明此理。
可見,他的确是心比天高的,雖然在曹操眼皮底下效老農種菜,作為一種陰寒的韬晦術,實在也做作至極,我至今都不清楚,曹操是真被他蒙了過去,還是以一種貓玩耗子的心情看劉備種菜好玩,所以暫時不想戳穿。
須知無論曹操還是他手下那幾個多智的謀士如郭嘉、程昱,都曾把劉備的枭雄本色看得如小蔥拌豆腐。
隻是不想給世人留下害賢的名聲,郭嘉才反對程昱"把劉備殺了"的建議。
據《世說新語·世鑒第七》,曹操後來還曾向一個名叫裴潛的人了解劉備的才能,裴答道:"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
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
"我認為,三國時代除袁術外,最熱衷于做皇帝夢的,也許正是劉備本人,隻不過他并不想改朝換代,使江山改姓罷了。
他那始終不渝地賦予自己姓氏以漢室正宗的勁頭,因而也就可以理解了。
記得文革時期有一個父親因為給三個兒子分别起名"愛國"、"愛民"、"愛黨"而大倒其楣,這三個名字孤立地看雖然都挺棒,但被好事者一捏合,立刻就成了"愛國民黨"。
那麼,依據這一套影射法,劉備給兩個兒子分别起名"劉封、劉禅",不是好事者,不也能看出底裡消息嗎?"封禅",那可是隻有秦始皇、漢武帝之類皇帝中的帝王才能行的祭祀大典呀! 如果說劉備待人謙和有禮,那麼,即使撇開
他如東海糜竺及簡雍、孫乾諸人,在江湖上都無甚名頭。
說到公孫瓒,這位早年曾與劉備一起遊學于大名士盧植的老友,實在也粗犷得狠。
這人在今天也許會成為一個男高音歌唱家,他嗓門很好,也特會招搖,不僅自己好騎一匹無一絲雜毛的白馬,所帶兵士也一律騎白馬。
但這位白馬将軍顯然與"白馬非馬"論的創立者、先秦形名大家公孫龍子沒有任何瓜葛。
公孫瓒實在可說是天下名士的頭一号天敵,他手下不僅清一色全是武夫,結交的也多為社會閑雜人員,如蔔師、缯販和行商,而對所謂"衣冠弟子"則視若寇雠,甚至不惜将他們斬盡殺絕。
公孫瓒常與下層人物拜把子,劉玄德同樣與關羽、張飛義結金蘭。
公孫瓒與劉備最大的不同,看來倒是在乎運氣,即雖然兩人都熱衷于結交下層人物,公孫瓒結交的都是些"庸兒",劉備卻鴻福齊天地一上來就找到兩位堪稱"萬人敵"的鐵杆兄弟。
不然,真不知道像公孫瓒那樣被袁紹逼得先殺盡妻兒、再引火自焚的悲慘命運,會不會同樣落到劉備身上。
畢竟,劉備除"天下枭雄"的名聲外,他還曾被人稱為"老虜"、"雄人"或"老革。
"----我們知道罵人話中一般總會夾雜些真情,比如三國第一号臭嘴祢衡當初罵荀彧"可使吊喪問疾",畢竟也沒有忽略荀彧長着一張美男子的臉。
劉備談不上是個文化人,他在荊州呆了十年,幾乎不曾和當地名士有過接觸和交往,比如那個被曹操認為比荊州更重要的大名士蒯越,幾乎始終與劉備話不投機半句多;号稱"南州士人冠冕"的龐統,也曾長期遭到劉備的冷淡。
劉備陣營裡第一個勉強算得上名士的徐庶,說穿了也是個強蠻橫暴的剛烈漢子,"少好任俠擊劍……嘗為人報仇,白垩突面,被發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
"這算哪門子名士呀,瞧着倒與曹操手下猛将典韋有點相似了,典韋"曾為友報仇殺人,提頭直出鬧市,數百人不敢近"。
好在徐庶的性格裡還有神話中斬蛟者周處的一面,願意幡然醒悟,從此做一個讀書郎。
他曾試圖接近荊州社交圈,但顯然不太成功,于是便晃晃悠悠地向襄陽郊外走去,沒留神便撞上了那個中國曆史上千年一遇的奇才。
不管諸葛亮如何與衆不同,卧龍崗仍然距當時荊州的主流社交圈很遠很遠。
事實上正因為劉備知道諸葛亮有着與别種名士完全不同的風格氣度,他才敢于硬着頭皮三上卧龍崗。
----套用今天的術語,劉備或許有那麼點"社交恐怖症"。
三國時人如果想在介紹自身時擺點譜,通常總會量出宗族招牌來。
劉備作為漢室飄零在長城腳下的一縷幽幽餘緒,顯然入不了"四世五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袁氏兄弟法眼,所以他幹脆避而不談自己的父親祖父,開篇即從去今三百多年的所謂"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談起,實在有點強詞奪理的味道。
不管道理聽上去多麼強橫,隻要持之以恒,看來仍有可能收到奇效。
事實上劉備甚至在不必插入身份介紹之時,仍會習慣性地搬出自己那"幽情苦緒無人問"的身世出來。
當初陶謙欲以徐州相讓,劉備一面推托,一面仍不忘先綴上"備雖漢朝苗裔"六字。
你且試着咋咋那個"雖"字,與《西廂記》張生在紅娘面前自稱"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并未曾婚娶"中那個"并"字,何其相似乃爾。
當時紅娘就對張生嬌斥道:"誰問你來?"我們也同樣可以用這句話拿住劉備:"誰問你來?"沒人問,劉備隻是喜歡這麼自說自話而已。
尼科洛·馬基雅維裡曾說:"世襲的君主得罪人民的原因和必要性都比較少,因此他自然會比較為人們所愛戴。
"劉備顯然深明此理。
可見,他的确是心比天高的,雖然在曹操眼皮底下效老農種菜,作為一種陰寒的韬晦術,實在也做作至極,我至今都不清楚,曹操是真被他蒙了過去,還是以一種貓玩耗子的心情看劉備種菜好玩,所以暫時不想戳穿。
須知無論曹操還是他手下那幾個多智的謀士如郭嘉、程昱,都曾把劉備的枭雄本色看得如小蔥拌豆腐。
隻是不想給世人留下害賢的名聲,郭嘉才反對程昱"把劉備殺了"的建議。
據《世說新語·世鑒第七》,曹操後來還曾向一個名叫裴潛的人了解劉備的才能,裴答道:"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
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
"我認為,三國時代除袁術外,最熱衷于做皇帝夢的,也許正是劉備本人,隻不過他并不想改朝換代,使江山改姓罷了。
他那始終不渝地賦予自己姓氏以漢室正宗的勁頭,因而也就可以理解了。
記得文革時期有一個父親因為給三個兒子分别起名"愛國"、"愛民"、"愛黨"而大倒其楣,這三個名字孤立地看雖然都挺棒,但被好事者一捏合,立刻就成了"愛國民黨"。
那麼,依據這一套影射法,劉備給兩個兒子分别起名"劉封、劉禅",不是好事者,不也能看出底裡消息嗎?"封禅",那可是隻有秦始皇、漢武帝之類皇帝中的帝王才能行的祭祀大典呀! 如果說劉備待人謙和有禮,那麼,即使撇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