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而又玄的英雄--周澤雄
關燈
小
中
大
他在妻子面前毫無紳士風度的作派,他要求關羽、張飛整日像帝王身邊的侍女一樣站在身後,就好意思嗎?那樣兩個威猛漢子,竟會安于當着衆人的面在劉備身後傻站一天,且毫無厭倦,張飛就一點也不暴躁?老實說這幅構圖雖然史書上鑿鑿有據,我卻始終沒敢看懂。
說劉備仁恕有禮,有情有義,也并非無可挑剔。
白門樓上呂布命懸一線之際,請求他替自己美言幾句,劉備為什麼要用那麼一句話把呂布往墳墓裡趕呢?"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我想,雖然掌握呂布身殺大權的乃是曹操,但呂布如果也像關羽那樣有一縷奪命魂的話,他肯定隻會向劉備索命去。
考慮到呂布曾不止一次救過劉備的命,所以劉備這段曆史台詞,實在值得我們另眼相看。
說劉備為人正直坦率,連死護着他的羅貫中也未必全部當真,不然也不會引出魯迅先生那句著名評語了:"欲顯劉備之長處而似僞。
"看看他摔阿鬥時的表情吧,看看他在張松獻西川圖前那套靈活運用欲揚先抑法的權術吧,最粗心的讀者都會覺得,劉備此時的陰險,實在可與曹操一争短長。
想到劉備,我會本能地想到水浒寨裡的那個山寨王宋江,你說及時雨宋公明除了哥們義氣,究竟還有哪些能耐呢?我的體會是,曆史上除了有"力拔山兮氣蓋世"、充滿陽剛豪情的項羽式英雄外,也曆來不乏陰柔功夫了得、善玩太極推手的貓頭鷹般的英雄,他們面露藹然之相,卻機心難測。
劉備之前的漢高祖劉邦,及再往前追溯的越王勾踐,無疑都是此中翹楚。
我們知道今天不少黑社會頭目,不是也經常穿着絲質睡袍,将陰謀與兇殺掩映在一派可掬笑容中嗎?劉備的陰陽功夫無疑修煉到了相當火候,隻在臨死前才稍稍漏洩了些微消息。
劉備遺囑要求兒子多讀讀申不害、商鞅的著作,"攬申、商之法術",這正是陳壽對曹操的評價。
于是我們突然發現,劉備與曹操原來挨得這麼近。
"劉備其不濟乎?拙于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這句頗能代表一般人見解的評價,當時就曾遭到這樣的反駁:"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傑也。
以備之略,三傑佐之,何為不濟也?"可見,"能得人死力",當是劉備高出衆侪之處。
在識别和使用人才上,劉備具有一種傑出的眼光,通過魏延和馬谡的例子,與諸葛亮比較,劉備更顯示出非凡的"将将之才"。
我們最後來看看劉備是怎樣認識自己的吧。
世上并無劉備集,這個不太喜歡讀書的人,大概也沒有戎馬賦詩的習慣。
約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天,58歲的劉備給當時奄奄一息的漢獻帝上了一封不可能有任何用處的書,我們正可把它拿來當做劉備的自我評價:"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軍,奉辭于外,不得掃除寇難,靖匡王室,久使陛下聖教陵遲,六合之内,否而未泰,惟尤反側,疢如疾首。
曩者董卓造為亂階,自是之後,群兇縱橫,殘剝海内。
賴陛下聖德威靈,人神同應,或忠義奮讨,或上天降罰,暴逆并殪,以漸冰消。
惟獨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臣昔與車騎将軍董承圖謀讨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
遂得使操窮兇極逆,主後戮殺,皇子鸩害。
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曆年未效。
常恐殒沒,孤負國恩,寤寐永歎,夕惕若厲。
今臣群寮以為在昔《虞書》敦叙九族,庶民勵翼,五帝損益,此道不廢。
周監二代,并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福。
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
今操惡直醜正,實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
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
臣伏自三省,受國厚恩,荷任一方,陳力未效,所獲已過,不宜複忝高位以重罪謗。
群寮見逼,迫臣以義。
臣退惟寇賊不枭,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将墜,成臣憂責碎首之負。
若應通權變,以甯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敢慮常宜,以防後悔。
辄順衆議,拜受印玺,以崇國威……"(《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卷三十二》。
這篇會給今人帶來一定閱讀障礙的東西,歸納起來不外這樣幾層意思:首先,他給傀儡皇帝加上了不少空洞無物的贊語,以便為自己添上同樣多的贊詞;其次,他再接再厲地将自己虛構成一個匡複天下的英雄;最後,以先斬後奏法,為自己自封的漢中王頭銜尋找"不得不如此"的借口。
這裡面最可笑之處在于:對于所羅列的衮衮群兇,劉備并無寸功剿除之力,卻将那個幾乎憑一人之力"掃除寇難"的曹操,指摘為竊國大盜,這不太離譜了嗎? 曹操有很多可以指摘的地方,但不能像劉備這麼來。
臨終前的劉備,百感交集。
對東吳的慘敗,顯然會為他評價自己一生帶來強烈的負面影響,何況,他的病大概也有些時日了。
晉人葛洪在所著《神仙傳》中懷疑劉備死于強烈的悲忿和恥辱感。
在健康的時候,每天站在鏡子前,劉備會對自己說些什麼呢?我不知道,我隻能看到他的背影,着一件玄色的長衫。
說劉備仁恕有禮,有情有義,也并非無可挑剔。
白門樓上呂布命懸一線之際,請求他替自己美言幾句,劉備為什麼要用那麼一句話把呂布往墳墓裡趕呢?"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我想,雖然掌握呂布身殺大權的乃是曹操,但呂布如果也像關羽那樣有一縷奪命魂的話,他肯定隻會向劉備索命去。
考慮到呂布曾不止一次救過劉備的命,所以劉備這段曆史台詞,實在值得我們另眼相看。
說劉備為人正直坦率,連死護着他的羅貫中也未必全部當真,不然也不會引出魯迅先生那句著名評語了:"欲顯劉備之長處而似僞。
"看看他摔阿鬥時的表情吧,看看他在張松獻西川圖前那套靈活運用欲揚先抑法的權術吧,最粗心的讀者都會覺得,劉備此時的陰險,實在可與曹操一争短長。
想到劉備,我會本能地想到水浒寨裡的那個山寨王宋江,你說及時雨宋公明除了哥們義氣,究竟還有哪些能耐呢?我的體會是,曆史上除了有"力拔山兮氣蓋世"、充滿陽剛豪情的項羽式英雄外,也曆來不乏陰柔功夫了得、善玩太極推手的貓頭鷹般的英雄,他們面露藹然之相,卻機心難測。
劉備之前的漢高祖劉邦,及再往前追溯的越王勾踐,無疑都是此中翹楚。
我們知道今天不少黑社會頭目,不是也經常穿着絲質睡袍,将陰謀與兇殺掩映在一派可掬笑容中嗎?劉備的陰陽功夫無疑修煉到了相當火候,隻在臨死前才稍稍漏洩了些微消息。
劉備遺囑要求兒子多讀讀申不害、商鞅的著作,"攬申、商之法術",這正是陳壽對曹操的評價。
于是我們突然發現,劉備與曹操原來挨得這麼近。
"劉備其不濟乎?拙于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這句頗能代表一般人見解的評價,當時就曾遭到這樣的反駁:"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傑也。
以備之略,三傑佐之,何為不濟也?"可見,"能得人死力",當是劉備高出衆侪之處。
在識别和使用人才上,劉備具有一種傑出的眼光,通過魏延和馬谡的例子,與諸葛亮比較,劉備更顯示出非凡的"将将之才"。
我們最後來看看劉備是怎樣認識自己的吧。
世上并無劉備集,這個不太喜歡讀書的人,大概也沒有戎馬賦詩的習慣。
約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天,58歲的劉備給當時奄奄一息的漢獻帝上了一封不可能有任何用處的書,我們正可把它拿來當做劉備的自我評價:"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軍,奉辭于外,不得掃除寇難,靖匡王室,久使陛下聖教陵遲,六合之内,否而未泰,惟尤反側,疢如疾首。
曩者董卓造為亂階,自是之後,群兇縱橫,殘剝海内。
賴陛下聖德威靈,人神同應,或忠義奮讨,或上天降罰,暴逆并殪,以漸冰消。
惟獨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臣昔與車騎将軍董承圖謀讨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
遂得使操窮兇極逆,主後戮殺,皇子鸩害。
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曆年未效。
常恐殒沒,孤負國恩,寤寐永歎,夕惕若厲。
今臣群寮以為在昔《虞書》敦叙九族,庶民勵翼,五帝損益,此道不廢。
周監二代,并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福。
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
今操惡直醜正,實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
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
臣伏自三省,受國厚恩,荷任一方,陳力未效,所獲已過,不宜複忝高位以重罪謗。
群寮見逼,迫臣以義。
臣退惟寇賊不枭,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将墜,成臣憂責碎首之負。
若應通權變,以甯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敢慮常宜,以防後悔。
辄順衆議,拜受印玺,以崇國威……"(《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卷三十二》。
這篇會給今人帶來一定閱讀障礙的東西,歸納起來不外這樣幾層意思:首先,他給傀儡皇帝加上了不少空洞無物的贊語,以便為自己添上同樣多的贊詞;其次,他再接再厲地将自己虛構成一個匡複天下的英雄;最後,以先斬後奏法,為自己自封的漢中王頭銜尋找"不得不如此"的借口。
這裡面最可笑之處在于:對于所羅列的衮衮群兇,劉備并無寸功剿除之力,卻将那個幾乎憑一人之力"掃除寇難"的曹操,指摘為竊國大盜,這不太離譜了嗎? 曹操有很多可以指摘的地方,但不能像劉備這麼來。
臨終前的劉備,百感交集。
對東吳的慘敗,顯然會為他評價自己一生帶來強烈的負面影響,何況,他的病大概也有些時日了。
晉人葛洪在所著《神仙傳》中懷疑劉備死于強烈的悲忿和恥辱感。
在健康的時候,每天站在鏡子前,劉備會對自己說些什麼呢?我不知道,我隻能看到他的背影,着一件玄色的長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