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時候的南京雜談

關燈
(今台灣省),這是台灣與祖國大陸密切往來的最早的正式記錄。

    公元242年,孫權又派将軍聶友和校尉陸凱帶兵3萬人航行到海南島,密切了這個島嶼與祖國大陸的關系。

    東吳還經常派使者遠航遼東半島,有的使者曾到了今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

    又曾派康泰和朱應出使海南諸國,到了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島等地,先後經曆了100多國。

    海南諸國的特産如雜香、細葛、明珠、大貝、琉璃、玳瑁、翡翠、犀角、象牙和珍奇異果等,從此不斷地運到建業來。

     康泰、朱應回國後,康泰著有《吳時外國傳》,朱應著有《扶南異物志》,這兩部書是描寫這些國家的古代曆史、地理和風俗人情的重要著作。

     東吳使者出訪後,有些國家也遣使回訪。

    如公元243年,扶南國王範旃(zhan讀氈)曾派使者送來一個樂隊。

    孫權專門在皇宮附近造了一座“扶南樂署”,請他們把扶南優美的歌舞教給東吳的宮女。

    這時,大秦國(即東羅馬)商人秦論也經由印度支那半島來到東吳,在建業住了七八年後才回國。

    此外,西域的佛教徒康僧會曾在建業長期從事傳教活動,孫權于公元247年特地為他造了一座“建初寺”,地點就在最繁華的大市之後,所以也叫“大市寺”,這是江東地區有明确紀年的第一座佛寺。

    孫權曾為著名的道教徒葛玄在方山建立了一座“洞玄觀”,這是江東最早的道教寺觀。

     建業都城外圍的城堡除石頭城外,還有金城、白馬城、冶城和丹陽郡城等。

    金城大約在今中央門外的邁臯橋一帶,東吳後主孫皓在該處建立城堡,以迎接他父親故太子孫和的靈榇,後來金城就成為北郊的一處軍事要塞,東晉時曾設琅琊郡城于此。

    白馬城是東吳時建業江邊的另一處烽火台,可能在今燕子矶附近。

    冶城在東吳時仍作為官營的冶煉作坊,丹陽郡城也繼續使用,這兩座城分别是都城西南方和東南方的衛城。

    此外,為了加強南線的防禦,東吳時沿秦淮河的兩岸都豎有栅欄,稱為“栅塘”或“秦淮栅”。

     屯田是三國時代的一項重要經濟活動。

    東吳的屯田規模很大,僅次于曹魏,主要用以解決軍民的糧食供應問題。

    在建業都城的内外,軍屯十分密集,孫權曾把為他拉車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示提倡。

    東吳經常派出大将率領數以萬計的兵士渡江去淮南的皖城(今安徽潛山縣)屯田,有船隻600多艘,開墾稻田40多萬畝。

    當時最大的民屯在毗陵(今江蘇武進縣),也常從建業派出勞動力去擴大毗陵屯區的規模,屯田人數達數萬口之多。

    另外,建業附近秦漢以來的一部分舊縣,如江乘縣、湖熟縣和溧陽縣等,這時都撤銷縣級行政機構,改由典農都尉管理,對農民實行軍事編制,使之固着在土地上,全力生産糧食。

    這些民屯中的農民被稱為“屯田客”,雖然免除了服兵役的義務,但對他們的人身限制卻比漢朝時更加重了。

    發展農業離不開水利,東吳時江南的水利事業也相當發達。

    與建業密切有關的水利工程,主要是秦淮河水系的疏浚和擴大,并開鑿了赤山湖。

    公元245年,孫權派校尉陳勳帶領屯兵3萬修治秦淮河。

    為了溝通建業與太湖地區的内河交通,陳勳帶領這3萬人在甯鎮丘陵地區開鑿了一條名叫“破崗渎”的運河。

    這條運河的起點是秦淮河東源的句容,終點是今丹陽縣境内的雲陽西城,用以接通江南内河和太湖流域。

    為了調節水量,便利行船,從建業南郊的方山開始修築水壩和船閘,沿線共有14座。

    每座壩閘附近都設立旅店和商棧,形成了一個集市。

    這條運河修成後,從建業到吳郡和會稽郡或更南面的地方,就無需再繞道京口(今鎮江市),可以從建業直接乘船前往。

    太湖流域和錢塘江流域的各種物産,也可通過水道運抵建業,其中一些重要物資還可以直接運進皇宮旁的倉城。

    因此,這條破崗渎對于東吳首都的物資供應和内外交通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同時,由于這條運河的開辟,方山一帶就成為都城南郊最主要的水陸碼頭。

     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東吳境内的手工業也發達起來了。

    東吳政權經常從各地征調數以千計的熟練手工業工人到建業,充實官營的手工業作坊。

    孫權的趙夫人能夠親手用彩色線織成有龍鳳花紋的織錦,宮中還有上千名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