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時候的南京雜談

關燈
暴的末代皇帝。

    他喜愛豪華的宮室,公元267年時在太初宮的東面建造了一座更為宏偉的“昭明宮”。

    為了建造成座新宮,孫皓命令中級以下官吏全部進山,督促民工采伐上等木料。

    還縮小了皇室衛隊的營地,以擴大新宮面積。

    昭明宮包括大小殿堂幾十處,正殿叫做“赤烏殿”。

    每座殿堂都是雕梁畫棟,壁面上繪有以神仙和雲氣為内容的大幅壁畫。

    在殿堂之站壘土作山,在山上蓋起高聳的樓閣。

    這些樓閣均用珠玉作裝飾,四周點綴着許多奇山異石。

    為了使殿堂之站終年都有碧波綠水,孫皓下令在昭明宮後面開鑿一條“城北渠”,以引進後湖的激流。

    這座昭明宮的位置,在約在今成賢街四牌樓一帶。

    它是東界是珍珠河,西界是進香河,南面是珠江路浮橋下的水道。

     太初宮、昭明宮和苑城組成了東吳的“宮城”。

    它位于建業都城的中間偏北部分,幾乎占據都城1/4的面積。

    當時都城的城周為20裡19步,每邊長約5裡左右,都是土牆“籬門”(用竹籬做成的門)。

    都城的正門“宣陽門”,約在今中山東路以南的淮海路一帶。

    從宣陽門到秦淮河岸的“朱雀門”(又名“大航門”),正好是5裡路。

    那裡有一座浮橋,叫做“朱雀航”(又名“大航”),位置約在今中華門内鎮淮橋稍東。

    從宣陽門到朱雀門的5裡長街被稱為“苑路”,也就是東吳的“禦街”。

    苑路的中央部分是皇帝專用的馳道,路面平整,道旁植槐,路側有寬深的禦溝,清澈的流水終年不絕。

    馳道兩旁是一般人員通行的大道,靠近馳道的一側都築有高牆,以免皇帝的行止被從窺知。

    在大道的兩邊分布有大小官署和駐軍的營房,它們星羅棋布地拱衛着苑路。

    從苑路的南端開始,就進入了秦淮河兩岸的商業區和居民區,并且沿着秦淮河向東、西、南三個方向延伸,其中最著名的是“橫塘”和“長幹”兩個區域。

     “橫塘”大概是指今“内秦淮”的中華門到水西門段的秦淮河兩岸,這裡是建業最繁華的商業區。

    當時最大商業區——“大市”,就位于這個區域。

    “長幹”指今雨花台下到長幹橋一帶,它既是商業區,又是高級官僚的住宅區。

    如東吳文官中的首領張昭就住在今長幹橋附近,當時的地名叫“張侯橋”。

    據說,在張昭晚年的時候,孫權對他已經不大信任,他就負氣托病不出。

    孫權得知後大為惱怒,下令将張昭的宅門用土封掉,并放火焚燒。

    張昭的兒子們害怕起來,急忙扶着張昭上朝去謝罪,事情才算了結。

    東吳大将陸遜的兩個孫子——著名的文學家陸機和陸雲兄弟,也住長幹裡的越城附近。

    陸機于吳亡後到洛陽,曾著《懷舊賦》來懷念他的舊居。

    陸氏兄弟在建業時有一個出名的學生叫周處,他是吳郡陽羨豪族周鲂的兒子。

    周處少年時為害鄉裡,無惡不作,陽羨人民把他與蛟河裡的蛟龍和南山上的白額虎并稱為“三害”。

    後來周處幡然悔悟,改惡從善,先為鄉裡除去蛟、虎兩害,然後跑到建業來拜陸氏兄弟為師,刻苦讀書。

    他的讀書處就在今城南雨花門附近,被後人稱為“周處讀書台”。

     在建業的外圍,還有一系列的城堡拱衛着都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前面提到的石頭城。

    東吳的石頭城内設有“石頭倉”和“石頭庫”,用以儲存軍用的器械、糧食和其他物資。

    在石頭城西南的最高處設有烽火台,這是東吳境内的烽火總台。

    并由此沿上下遊方向,在江岸險隘之地遍設烽火台。

    據說,隻要石頭城一舉起烽火,半天之内就可以傳遍長江沿線,直抵東吳西界的“西陵”(今湖北宜昌附近)。

    如果在傍晚時分從西陵舉起烽火,那麼在次日天亮以前也可以傳到吳郡(今蘇州地區)。

    石頭城的江邊碼頭名叫“石頭津”,約在今草場門一帶。

     由于東吳水軍的主力都在長江,因此石頭城很自然地成為水軍的總部。

    它是長江沿線最大的碼頭之一,經常停泊有上千艘船隻。

    當時,中等載重量的船可以運馬80匹,大船可載軍士達3000人,有的船倉高達五層。

    這些船大部分都是福建的建安郡(今福州和閩侯縣一帶)制造的。

    東吳時的航海規模已很可觀,能夠經常派出萬人以上的大艦隊航行于沿海島嶼和鄰國之間。

    海船上的水手,大部分是從閩、廣地區挑選來的。

    如公元230年時,孫權派将軍衛溫和諸葛直帶領兵士萬人航行到了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