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時候的南京雜談

關燈
從事絲織的宮女。

    生絲都由浙江的諸暨(今諸暨縣)和永安(今德清縣永康鎮)兩地供應,這可以說是南京地區絲織業的最早開端,都城西南的冶城,仍是冶練和鑄造銅鐵器的中心。

    當時曾經兩次鑄造“大泉五百”和“大泉當千”等大型的銅錢,其币值分另相當于漢代“五铢錢”500個和1000個,這表明三國時的物價較漢代大為提高,通貨膨脹的程度已很嚴重。

    在手工業方面,武昌和會稽是東吳的兩個中心。

    武昌的銅鐵器和刀劍,以及會稽的銅鏡和青瓷器,都大量地運到建業來供應王公貴族們使用。

     江南地區的經濟,經過東吳時期60年左右的恢複和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産都趕上或超過了東漢時期這一地區的最高水平。

    漢代江南的大城市隻有吳、會稽和廣州等少數幾個,這時增加了建業和武昌兩座大城。

    吳、會稽、廣州、江陵和夏口(今武昌)等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由于東吳大力招撫北方南來的人民,以及強制原來住在皖、贛、浙、閩山區的“山越”人民出山務農和當兵,再加上60年來沒有經過大的戰争破壞,人口增殖很快,耕地開辟較多。

    到吳亡時,南方的行政區域已經發展到43個郡(相當于今地區一級)、313個縣,郡縣的數目比東漢時增加了1倍多。

    戶數有5.23萬戶,男女人口230萬人,這還不包括隐藏在豪族武将家裡不屬于東吳政府控制的人口。

     但是,東吳政權畢竟是建立在殘暴的封建統治基礎之上,它所依靠的主要是江東的世家豪族和父子相繼的武将。

    豪族和武将都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又名、“部曲”)和莊園,還有大量的童仆為他們耕地、制造手工業産品和從事商業活動。

    這些私人武裝和童仆實際上就是兵奴、農奴、工奴或商奴。

    所以,這些豪族和武将既是東吳政權的支持力量,也是它的破壞因素,使它不可能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

    同時,東吳的刑罰十分殘酷,後主孫皓甚至下令活剝人的面皮和鑿瞎人的眼睛,這要比同時的魏、蜀兩國兇暴得多。

    對于山越等少數民族,壓迫得也很厲害。

    先後對山越用兵近40年,掠奪人口達10~20萬人,副迫他們當兵奴或農奴。

    由于繁重的、連年不斷的修建宮室和城池等徭役,東吳境内人民的反抗活動非常激烈。

    如公元266年,吳郡永安就發生了以施但為首的農民起義。

    起義軍從烏程(今浙江吳興縣南)出發,沿途不斷擴大隊伍,打到建業郊區時已有1萬多人。

    東吳政權恐懼萬分,慌忙調遣大将進行堵擊,才把這支起義軍鎮壓下去。

    在東吳亡國的前一年(公元279)年,又發生了以下級軍官郭馬為首的廣州兵民暴動。

    這些起義和暴動都預示着東吳政權的行将覆亡。

     公元279年的冬天,早已滅蜀和建立起晉朝政權的司馬氏進行總動員,沿長江全線進攻東吳。

    前線的大都督是西晉武官的首腦太尉賈充,大将有司馬伷、王渾、周浚、王戎、胡奮、杜預、王俊和唐彬等8名。

    前6名大将分别進攻建業的外圍六合、當塗,以及長江中遊的重鎮武昌、夏口(今武昌)和江陵等地;王浚和唐彬則率領滅蜀後所得的水軍,由四川順流東下。

    這時,東吳政權已經上下離心,無人再為末代皇帝效力。

    而孫皓所設計的江中鐵鎖,也阻擋不了西晉軍隊的前進。

    公元280年的農曆三月,王浚所率的舟師首先抵達石頭城下,孫皓無可奈何,隻得叫人反綁了自己的雙手,擡着棺材到西晉軍門前去投降。

    正如唐代的詩人劉禹錫在他的一首名詩——《西塞山懷古》中所描寫的:“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古代八尺為一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民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東吳亡國以後,西晉著名的文學家左思曾經在他的名著——《三都賦》中,對吳都建業作了詳細的描述。

    他為了收集魏、蜀、吳三國都城狀況的素材,不僅博覽了群書,考核各種圖志;而且采集了大量的民謠故事,積十年之久完成此賦。

    他在描寫建業的“苑路”(禦道)時說:“朱阙雙立,馳道如砥。

    樹以青槐,亘以綠水……”據說這部《三都賦》剛剛寫成,西晉首都洛陽的豪富之家立即争相傳抄,以緻市場上的紙價突然上漲數倍。

    這就是“洛陽紙貴”這一成語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