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英雄-姜維
關燈
小
中
大
理論上講是不錯,但我也要再者引用廈門廈新隊主教練遲尚斌的一句話“守是守不住的”。
東晉桓溫就憑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 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麼姜維隻是在延續諸葛亮的錯誤而已。
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極快,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
其中尤以最受劉禅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
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有所作為。
董允過世,朝中便無人再能制得住他。
姜維曾想出去黃皓,但為劉禅所阻。
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後加以謀害。
姜維深知其中厲害,所以不敢放棄兵權。
而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不打仗還要你帶兵幹嗎? 道理很簡單。
設使姜維采取堅壁固守的策略的話,那麼不久他就會被削去兵權,而由黃皓的親信閻宇來替代,請持“堅守論”的朋友們想一下,閻宇帶兵的話蜀漢能守多久呢?三十年嗎?三年就不錯了! 到了蜀漢後期,優秀的将領也不多了,稱得上的隻有王平,廖化,張翼,以及後來的降将夏侯霸。
面對強大的魏軍,姜維一人要擔負起統帥,大将,參謀的全部職責。
稍懂軍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維當時作戰的艱難了吧,可是盡管是在這種條件下,姜維仍然能在戰術上不斷取得勝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指責他呢? [蜀漢最後的奮戰] 公元263年,鐘會,鄧艾領大軍征蜀。
這是二十九年來魏國頭一次主動進攻,時間是在姜維屯田避禍的兩年後。
你看,你不攻,對方就來攻了! 姜維采取廖化的建議合兵一處,死守劍閣天險。
鐘會十萬大軍在姜維五萬蜀軍的堅守下,寸步難進。
就在鐘會幾乎想要撤軍的時候,素有膽略的鄧艾偷渡陰平得手,直趨成都,在擊敗諸葛瞻的部隊後,順利進至成都城下,怯懦的劉禅當即投降,使得姜維在劍閣死守的努力化為泡影。
《晉陽秋》的作者孫盛指責姜維應該在鄧艾奇襲綿城,江油的時候迅速回兵成都,保衛成都,不該坐視蜀漢滅亡。
我覺得這個指責太過牽強。
熟悉軍事的人都知道大軍回撤隻要稍有不慎,被敵軍從後面抄襲的話,損失是很慘重的。
隋以百萬大軍攻伐高麗,因補給不上而撤退,途中遭到高麗軍隊的襲擊,當時高麗舉國之兵不過十萬,而隋軍在撤退的過程中整整損失了三十萬!姜維如果要撤軍,他後面的十萬鐘會大軍豈會坐視不理,鐘會也是一代奇才,可以說姜維真想回守成都的話,他的五萬蜀軍将一卒不存! 而我覺得應該受到指責的不是姜維,倒是那個死後赢得忠烈之名的諸葛瞻。
諸葛瞻雖然對蜀漢忠心耿耿,但他沒有繼承孔明的謹慎的優點,而且不識兵法。
當時鄧艾攻綿竹不過數萬人,而諸葛瞻手中也有個兩三萬人。
當時正确的做法應該是據險死守,堅壁清野,根本不該迎戰鄧艾。
鄧艾是久經沙場的名将,諸葛瞻是個從沒正式參戰過的新手,正面應戰豈有不敗之理!人家姜維算的上是久經戰陣吧,還不是選擇死守,看樣學樣也應該會了。
隻要諸葛瞻據險死守,不出數月鄧艾補給肯定出現問題。
舉個例子東晉的一代豪傑大司馬桓溫,領四萬兵北伐,孤軍深入,兩次擊退前來攔截的前秦軍隊,直逼長安,前秦雄主符健就是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桓溫因軍糧不繼,隻得徘徊灞水前,最後前秦征調三萬精兵,雙方在白鹿原展開激戰,桓溫敗退......現在問題也是一樣,鄧艾孤軍深入西蜀重地,巴不得尋求蜀軍正面對決。
因為是在敵人的國土作戰,士兵的凝固力特别強,因為已經沒有後
東晉桓溫就憑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 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麼姜維隻是在延續諸葛亮的錯誤而已。
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極快,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
其中尤以最受劉禅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
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有所作為。
董允過世,朝中便無人再能制得住他。
姜維曾想出去黃皓,但為劉禅所阻。
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後加以謀害。
姜維深知其中厲害,所以不敢放棄兵權。
而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不打仗還要你帶兵幹嗎? 道理很簡單。
設使姜維采取堅壁固守的策略的話,那麼不久他就會被削去兵權,而由黃皓的親信閻宇來替代,請持“堅守論”的朋友們想一下,閻宇帶兵的話蜀漢能守多久呢?三十年嗎?三年就不錯了! 到了蜀漢後期,優秀的将領也不多了,稱得上的隻有王平,廖化,張翼,以及後來的降将夏侯霸。
面對強大的魏軍,姜維一人要擔負起統帥,大将,參謀的全部職責。
稍懂軍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維當時作戰的艱難了吧,可是盡管是在這種條件下,姜維仍然能在戰術上不斷取得勝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指責他呢? [蜀漢最後的奮戰] 公元263年,鐘會,鄧艾領大軍征蜀。
這是二十九年來魏國頭一次主動進攻,時間是在姜維屯田避禍的兩年後。
你看,你不攻,對方就來攻了! 姜維采取廖化的建議合兵一處,死守劍閣天險。
鐘會十萬大軍在姜維五萬蜀軍的堅守下,寸步難進。
就在鐘會幾乎想要撤軍的時候,素有膽略的鄧艾偷渡陰平得手,直趨成都,在擊敗諸葛瞻的部隊後,順利進至成都城下,怯懦的劉禅當即投降,使得姜維在劍閣死守的努力化為泡影。
《晉陽秋》的作者孫盛指責姜維應該在鄧艾奇襲綿城,江油的時候迅速回兵成都,保衛成都,不該坐視蜀漢滅亡。
我覺得這個指責太過牽強。
熟悉軍事的人都知道大軍回撤隻要稍有不慎,被敵軍從後面抄襲的話,損失是很慘重的。
隋以百萬大軍攻伐高麗,因補給不上而撤退,途中遭到高麗軍隊的襲擊,當時高麗舉國之兵不過十萬,而隋軍在撤退的過程中整整損失了三十萬!姜維如果要撤軍,他後面的十萬鐘會大軍豈會坐視不理,鐘會也是一代奇才,可以說姜維真想回守成都的話,他的五萬蜀軍将一卒不存! 而我覺得應該受到指責的不是姜維,倒是那個死後赢得忠烈之名的諸葛瞻。
諸葛瞻雖然對蜀漢忠心耿耿,但他沒有繼承孔明的謹慎的優點,而且不識兵法。
當時鄧艾攻綿竹不過數萬人,而諸葛瞻手中也有個兩三萬人。
當時正确的做法應該是據險死守,堅壁清野,根本不該迎戰鄧艾。
鄧艾是久經沙場的名将,諸葛瞻是個從沒正式參戰過的新手,正面應戰豈有不敗之理!人家姜維算的上是久經戰陣吧,還不是選擇死守,看樣學樣也應該會了。
隻要諸葛瞻據險死守,不出數月鄧艾補給肯定出現問題。
舉個例子東晉的一代豪傑大司馬桓溫,領四萬兵北伐,孤軍深入,兩次擊退前來攔截的前秦軍隊,直逼長安,前秦雄主符健就是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桓溫因軍糧不繼,隻得徘徊灞水前,最後前秦征調三萬精兵,雙方在白鹿原展開激戰,桓溫敗退......現在問題也是一樣,鄧艾孤軍深入西蜀重地,巴不得尋求蜀軍正面對決。
因為是在敵人的國土作戰,士兵的凝固力特别強,因為已經沒有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