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過譽的典型--孔明 作者:郭亮
關燈
小
中
大
有任何意義。
建興九年,諸葛亮又出兵祁山,把司馬懿團團圍住,後因糧草不繼隻得退兵,又是一次無功而返,不過這次有一個意外的驚喜,把魏國的大将張郃給殺掉了,這可是曹操手下五虎将之一,名聞天下的河北名将。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又一次出兵,這次他就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了,在五丈原病逝。
六次出兵,沒有什麼輝煌的勝利,沒有在西線前進一步,也沒有給魏國以重創。
在軍事上,諸葛亮沒什麼可稱道的功績,北伐戰略是不成功的。
諸葛亮的戰略計劃《隆中對》一直是人們所肯定的東西,實際上因為這個計劃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過分強調對曹操的對抗性,而忽視了東吳的背盟投敵的可能性,造成了荊州的丢失關羽的被殺。
又因為荊州的丢失,使《隆中對》的戰略一半成了泡影。
初期的諸葛亮,成功的促成孫劉聯盟抗曹的大好局面,為劉備的占據荊州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這是諸葛亮在劉備集團最輝煌的時期。
但時間很短,就被孫權的背信棄義所打破。
作為戰略計劃的制定者,諸葛亮對孫權的三番五次的要劉備還荊州的作法反應太遲鈍,也沒提出忠告給劉備,或者他們都對孫權的軍事報複缺少警惕性。
這是他的一大失誤。
做為戰略家,又是戰略計劃的制定者,是很不應該的。
在劉備進川時,龐統起了很大作用。
他隻不過帶了兩萬人馬,就在益州沒費什麼事把那裡的大局搞定。
他們所帶的将軍不過是黃忠、魏延剛從劉表所遺的軍事人才中選拔出來的,既不熟悉他們,也不知道他們有多大的本事,在劉備與劉璋翻臉後,沒讓十萬川軍消滅,反而劉備的兩萬人馬卻遊刃有餘,龐統起了很大的作用。
諸葛亮與張飛趙雲進川,使劉備牢固的掌握益州,有了可靠的保證。
在這期間,治理國家,是諸葛亮主要的貢獻。
以法治國,對人對事公平合理賞罰分明,這是諸葛亮得到人們支持的重要原因。
接下來的變故,諸葛亮沒起什麼作用,實屬不可理解。
他為什麼不支持打擊孫權的偷襲荊州?劉備出兵東下攻吳,他為什麼沒有一句話呢?正是他的不說話,對劉備的行動沒有任何進言,使蜀漢的事業受到了空前的損失。
這是他的又一大失誤。
諸葛亮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輔佐劉禅。
曆來老臣輔幼君沒有得到好名聲的,不是篡權導緻政權更疊,或是幼帝長大嫌隙不斷,最後形同水火。
而諸葛亮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他一直主政,劉禅也一直信任他。
有人對此評論到,“世乃歎亮之得君,而稱(劉)備之誠,不亦謬哉。
亮誠得君,乃後主非先主也。
”不說這對劉備的指責之誤,隻說孔明得到劉禅的信任超過了劉備,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諸葛亮對劉禅是直言不諱的批評,而沒有委曲求全的退讓,這也是很難得的。
他批評劉禅“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塞忠谏之路,從所批評的語氣看,劉禅是沒有信心統一全國的;其次,批評劉禅“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
”,指出劉禅在處理政務上有失偏頗,把皇宮與丞相府劃開了,這樣不利國家的統一管理;還批評劉禅不能用賢遠奸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這樣尖銳的批評,不要說皇帝,就是批評一般的大臣也要臉紅,諸葛亮竟不管這一切,當當就放了一炮,不是忠心耿耿,誰敢這樣說掏心窩子的話!雖然這樣批評,劉禅沒有惱,反而一直信任他,《魏略》上說,“禅立,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亮亦以禅未閑于政,遂總内外。
”由此而來,我們可知道諸葛亮之忠,毫無隐藏,而是開誠布公;而劉禅也很有度量,能聽得進話,也不改信任之初衷,假如劉禅實有不滿,但能忍耐到這個地步,不說明他又是很聰明的嗎,說他是庸主,實在沒說到點子上。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首先我們肯定諸葛亮是個好人,賢相,在大權在握時,他不僅沒有非分之想,還全心全意為阿鬥服務,一人之身支撐危局,手握大權而不弄權,這在中國曆史上沒有第二個!曆史上,賢相不乏其人,如漢朝的蕭何,唐朝的姚崇宋璟,宋朝的寇準,但他們是在皇帝的支持下,發揮了巨大作用而已,他們沒有大權在握,也沒有可取而代之的機會。
曆史上隻有諸葛亮是有條件篡權而不篡權的唯一一個。
但是我們要看諸葛亮有什麼功績,就感到很困惑:一沒有擴展疆土,諸葛亮的《隆中對》雖然很好,但在劉備取得益州後就成為空中樓閣,不僅實現不了,還因劉備已取得益州,孫權就要求劉備還荊州,那當然不能還,于是孫權就霸王硬上弓,來偷襲。
劉備報仇出兵,又大敗,原來蜀漢的力量還與東吳差不多,後來就無法相比了。
諸葛亮北伐計劃取涼州,又因用錯了先鋒馬谡,而付諸東流。
就是六出祁山,也沒得一寸土地。
二,在軍事上,諸葛亮很難得有輝煌的功績,雖然連年出兵,除殺掉魏國大将張郃是一大收獲,沒有什麼進展,基本上是拉鋸戰。
在南方用兵,用攻心為上之策,是安定了一段時間,可并沒有完全同化南方各族,一有風吹草動,就起來造反,對抗中央。
孫權的掃平山越,就比諸葛亮的安撫,以夷制夷要徹底多了,現在浙江已完全是同于其它省的一個地區,可在三國時,那是山越蠻荒之地。
三,在經濟上,因為常年出兵,民生凋弊,國弱民窮,九十萬人口,常年養着十萬兵,人民的負擔不用說
建興九年,諸葛亮又出兵祁山,把司馬懿團團圍住,後因糧草不繼隻得退兵,又是一次無功而返,不過這次有一個意外的驚喜,把魏國的大将張郃給殺掉了,這可是曹操手下五虎将之一,名聞天下的河北名将。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又一次出兵,這次他就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了,在五丈原病逝。
六次出兵,沒有什麼輝煌的勝利,沒有在西線前進一步,也沒有給魏國以重創。
在軍事上,諸葛亮沒什麼可稱道的功績,北伐戰略是不成功的。
諸葛亮的戰略計劃《隆中對》一直是人們所肯定的東西,實際上因為這個計劃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過分強調對曹操的對抗性,而忽視了東吳的背盟投敵的可能性,造成了荊州的丢失關羽的被殺。
又因為荊州的丢失,使《隆中對》的戰略一半成了泡影。
初期的諸葛亮,成功的促成孫劉聯盟抗曹的大好局面,為劉備的占據荊州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這是諸葛亮在劉備集團最輝煌的時期。
但時間很短,就被孫權的背信棄義所打破。
作為戰略計劃的制定者,諸葛亮對孫權的三番五次的要劉備還荊州的作法反應太遲鈍,也沒提出忠告給劉備,或者他們都對孫權的軍事報複缺少警惕性。
這是他的一大失誤。
做為戰略家,又是戰略計劃的制定者,是很不應該的。
在劉備進川時,龐統起了很大作用。
他隻不過帶了兩萬人馬,就在益州沒費什麼事把那裡的大局搞定。
他們所帶的将軍不過是黃忠、魏延剛從劉表所遺的軍事人才中選拔出來的,既不熟悉他們,也不知道他們有多大的本事,在劉備與劉璋翻臉後,沒讓十萬川軍消滅,反而劉備的兩萬人馬卻遊刃有餘,龐統起了很大的作用。
諸葛亮與張飛趙雲進川,使劉備牢固的掌握益州,有了可靠的保證。
在這期間,治理國家,是諸葛亮主要的貢獻。
以法治國,對人對事公平合理賞罰分明,這是諸葛亮得到人們支持的重要原因。
接下來的變故,諸葛亮沒起什麼作用,實屬不可理解。
他為什麼不支持打擊孫權的偷襲荊州?劉備出兵東下攻吳,他為什麼沒有一句話呢?正是他的不說話,對劉備的行動沒有任何進言,使蜀漢的事業受到了空前的損失。
這是他的又一大失誤。
諸葛亮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輔佐劉禅。
曆來老臣輔幼君沒有得到好名聲的,不是篡權導緻政權更疊,或是幼帝長大嫌隙不斷,最後形同水火。
而諸葛亮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他一直主政,劉禅也一直信任他。
有人對此評論到,“世乃歎亮之得君,而稱(劉)備之誠,不亦謬哉。
亮誠得君,乃後主非先主也。
”不說這對劉備的指責之誤,隻說孔明得到劉禅的信任超過了劉備,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諸葛亮對劉禅是直言不諱的批評,而沒有委曲求全的退讓,這也是很難得的。
他批評劉禅“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塞忠谏之路,從所批評的語氣看,劉禅是沒有信心統一全國的;其次,批評劉禅“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
”,指出劉禅在處理政務上有失偏頗,把皇宮與丞相府劃開了,這樣不利國家的統一管理;還批評劉禅不能用賢遠奸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這樣尖銳的批評,不要說皇帝,就是批評一般的大臣也要臉紅,諸葛亮竟不管這一切,當當就放了一炮,不是忠心耿耿,誰敢這樣說掏心窩子的話!雖然這樣批評,劉禅沒有惱,反而一直信任他,《魏略》上說,“禅立,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亮亦以禅未閑于政,遂總内外。
”由此而來,我們可知道諸葛亮之忠,毫無隐藏,而是開誠布公;而劉禅也很有度量,能聽得進話,也不改信任之初衷,假如劉禅實有不滿,但能忍耐到這個地步,不說明他又是很聰明的嗎,說他是庸主,實在沒說到點子上。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首先我們肯定諸葛亮是個好人,賢相,在大權在握時,他不僅沒有非分之想,還全心全意為阿鬥服務,一人之身支撐危局,手握大權而不弄權,這在中國曆史上沒有第二個!曆史上,賢相不乏其人,如漢朝的蕭何,唐朝的姚崇宋璟,宋朝的寇準,但他們是在皇帝的支持下,發揮了巨大作用而已,他們沒有大權在握,也沒有可取而代之的機會。
曆史上隻有諸葛亮是有條件篡權而不篡權的唯一一個。
但是我們要看諸葛亮有什麼功績,就感到很困惑:一沒有擴展疆土,諸葛亮的《隆中對》雖然很好,但在劉備取得益州後就成為空中樓閣,不僅實現不了,還因劉備已取得益州,孫權就要求劉備還荊州,那當然不能還,于是孫權就霸王硬上弓,來偷襲。
劉備報仇出兵,又大敗,原來蜀漢的力量還與東吳差不多,後來就無法相比了。
諸葛亮北伐計劃取涼州,又因用錯了先鋒馬谡,而付諸東流。
就是六出祁山,也沒得一寸土地。
二,在軍事上,諸葛亮很難得有輝煌的功績,雖然連年出兵,除殺掉魏國大将張郃是一大收獲,沒有什麼進展,基本上是拉鋸戰。
在南方用兵,用攻心為上之策,是安定了一段時間,可并沒有完全同化南方各族,一有風吹草動,就起來造反,對抗中央。
孫權的掃平山越,就比諸葛亮的安撫,以夷制夷要徹底多了,現在浙江已完全是同于其它省的一個地區,可在三國時,那是山越蠻荒之地。
三,在經濟上,因為常年出兵,民生凋弊,國弱民窮,九十萬人口,常年養着十萬兵,人民的負擔不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