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過譽的典型--孔明 作者:郭亮
關燈
小
中
大
是過重了。
可以說諸葛亮沒有很突出的功績,不如韓信,征戰經年,總是劉邦不行了,奪了他的兵,他又很快發展成一支隊伍,最後垓下一戰,滅掉項羽。
也不如蕭何,劉邦一次次失敗,他總能補充兵源,使劉邦複振,糧草從沒斷過供應。
也不如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定計,沒有遺失缺漏。
可是在名聲上他卻遠遠超過漢初三傑,也是值得玩味的事。
那為什麼,諸葛亮卻獲得了巨大的聲譽,受到曆代的好評,人民的愛戴呢?在接受劉備的托孤問題上,是諸葛亮得到天下第一相好評的一個關鍵點。
在這一點,還有不少說法,有人說,是劉備不甚信任諸葛亮的做法,還有近人馬叙倫說劉備信任諸葛亮不如阿鬥之信賴諸葛亮。
從史料的記載看,劉備對諸葛亮是信任的,他對諸葛亮所說的話也是真心的,因為許多朝代的颠覆都是因為年幼皇帝的不成才造成的。
劉備擔心不成才的兒子既不能承繼大統,反而與權臣硬幹,身亡國破,自己一生的心血就算白費,不如先把話說明,一警告阿鬥不要與丞相對立,二勸諸葛亮隻要看阿鬥不行,明着就把權力拿到自家手裡,不要暗取以緻國家安危受到影響。
至于安排李嚴都督中外軍事,那是正常的人事安排,李嚴的軍事上很有能力,劉備很看中。
雖然劉備對諸葛亮把話說到了,但也不能就放任不管了,他還是進行了正常的人事安排。
諸葛亮是很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的,如果劉備對他有一點兒懷疑,他也不會那樣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盡忠盡職。
他甚至不怕别人說他過于專權,事無巨細都自已說了算。
因為他心低無私,故不怕别人說。
而因有劉備的警告,阿鬥也不敢與諸葛亮有什麼不滿,處處把諸葛亮當相父,以緻有曆史家說,劉備不甚信任諸葛亮,而阿鬥是真正信任諸葛亮的。
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劉備安排的結果,在三國裡,隻有劉備的安排是結局最好的,曹操親自看中的司馬懿,最後把曹家的江山奪走了;孫權安排的孫峻(後來由他的族弟孫綝繼孫峻掌權)也把孫權立的皇帝權力奪了。
這裡隻說了外部條件,而内因呢做為個人,諸葛亮有機會也有條件奪權篡權,但他卻忠心耿耿于劉家的天下,最後累死在前線。
這是他得到多少代老百姓的愛戴的最大原因。
諸葛亮的為政之道,在于一個公平,陳壽說他“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雖微而無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僞不恥;終于邦域之内,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因為公平,使許多人服氣,受處罰還懷抱希望,以冀重新開始。
比如李嚴,因犯罪而削職為民,但他還是寄以希望的,“平(李嚴後改名為李平)聞亮卒,發病死。
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以激憤也。
”廖立因诽謗國事被廢為民,“聞諸葛亮卒,垂泣歎曰:「吾終為左衽矣。
」”都對諸葛亮的公平處事口服心服,毫無怨言。
諸葛亮本人的清廉也是那個時代不多見的,他在《臨終遺表》中對自已的财産情況作了像今天要求的财産登記那樣的說明,“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至于臣在外任,無别調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長尺寸。
若臣死日,不使内有餘帛,外有赢财,以負陛下。
”他在臨死前,沒多想其它,一是勸劉禅勵精圖治,任用忠良,二就是說自已的财産,他表明諸葛亮一生的忠貞清廉的人生态度,後來許多朝代的大臣,為政可以盡職盡責,但聲色犬馬的享樂一個也不能少,明朝的首輔張居正還是個有所為的宰相,但他的财富與享樂也是别的宰相望塵莫及的。
不僅諸葛亮本人是這樣,他選的接班人,也是這樣的清正廉潔。
姜維在繼承諸葛亮遺志上是百折不撓,艱難險阻也不改其志,在生活上,大臣郤正專門說過這一點,“姜伯約據上将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财無餘,側室無妾媵之亵,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随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
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消,不複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
如姜維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姜維不僅僅在清廉方面像諸葛亮,更為可貴的是出于本性,淡薄名利,不追求享受,沒貪欲;也不故意克制,邀名作秀,“不奢不約”,這可以說是作人的最高境界了,找了這樣一個接班人,諸葛公足以自豪。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的功績并不突出,稱譽天下的《隆中對》沒有執行到頭,中途就因考慮不周,忽視孫權的背盟,而一半泡湯;北伐中原,六出祁山,次次無功而返;發展經濟,提高國力上毫無建樹,在蜀滅之後,經統計,以蜀之一州之地,連年征戰,還養着十萬大兵,國人不堪重負,魏國軍隊一進蜀境,就如入無人之境,不是蜀兵不耐戰,而是蜀民不願戰,早就想改換造成他們艱苦生活的統治了。
他的聲譽主要是來自個人的高尚的人品,忠心清廉公正儉樸,身居高位,而無篡權之心,手握大權,而無貪鄙欲望,手斷賞罰不委他人,而無怨望,這樣的官員不正是人民所希望的嗎?而多少代成千上萬的官員,還有這樣的嗎?這可說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千古一人。
可以說諸葛亮沒有很突出的功績,不如韓信,征戰經年,總是劉邦不行了,奪了他的兵,他又很快發展成一支隊伍,最後垓下一戰,滅掉項羽。
也不如蕭何,劉邦一次次失敗,他總能補充兵源,使劉邦複振,糧草從沒斷過供應。
也不如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定計,沒有遺失缺漏。
可是在名聲上他卻遠遠超過漢初三傑,也是值得玩味的事。
那為什麼,諸葛亮卻獲得了巨大的聲譽,受到曆代的好評,人民的愛戴呢?在接受劉備的托孤問題上,是諸葛亮得到天下第一相好評的一個關鍵點。
在這一點,還有不少說法,有人說,是劉備不甚信任諸葛亮的做法,還有近人馬叙倫說劉備信任諸葛亮不如阿鬥之信賴諸葛亮。
從史料的記載看,劉備對諸葛亮是信任的,他對諸葛亮所說的話也是真心的,因為許多朝代的颠覆都是因為年幼皇帝的不成才造成的。
劉備擔心不成才的兒子既不能承繼大統,反而與權臣硬幹,身亡國破,自己一生的心血就算白費,不如先把話說明,一警告阿鬥不要與丞相對立,二勸諸葛亮隻要看阿鬥不行,明着就把權力拿到自家手裡,不要暗取以緻國家安危受到影響。
至于安排李嚴都督中外軍事,那是正常的人事安排,李嚴的軍事上很有能力,劉備很看中。
雖然劉備對諸葛亮把話說到了,但也不能就放任不管了,他還是進行了正常的人事安排。
諸葛亮是很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的,如果劉備對他有一點兒懷疑,他也不會那樣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盡忠盡職。
他甚至不怕别人說他過于專權,事無巨細都自已說了算。
因為他心低無私,故不怕别人說。
而因有劉備的警告,阿鬥也不敢與諸葛亮有什麼不滿,處處把諸葛亮當相父,以緻有曆史家說,劉備不甚信任諸葛亮,而阿鬥是真正信任諸葛亮的。
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劉備安排的結果,在三國裡,隻有劉備的安排是結局最好的,曹操親自看中的司馬懿,最後把曹家的江山奪走了;孫權安排的孫峻(後來由他的族弟孫綝繼孫峻掌權)也把孫權立的皇帝權力奪了。
這裡隻說了外部條件,而内因呢做為個人,諸葛亮有機會也有條件奪權篡權,但他卻忠心耿耿于劉家的天下,最後累死在前線。
這是他得到多少代老百姓的愛戴的最大原因。
諸葛亮的為政之道,在于一個公平,陳壽說他“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雖微而無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僞不恥;終于邦域之内,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因為公平,使許多人服氣,受處罰還懷抱希望,以冀重新開始。
比如李嚴,因犯罪而削職為民,但他還是寄以希望的,“平(李嚴後改名為李平)聞亮卒,發病死。
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以激憤也。
”廖立因诽謗國事被廢為民,“聞諸葛亮卒,垂泣歎曰:「吾終為左衽矣。
」”都對諸葛亮的公平處事口服心服,毫無怨言。
諸葛亮本人的清廉也是那個時代不多見的,他在《臨終遺表》中對自已的财産情況作了像今天要求的财産登記那樣的說明,“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至于臣在外任,無别調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長尺寸。
若臣死日,不使内有餘帛,外有赢财,以負陛下。
”他在臨死前,沒多想其它,一是勸劉禅勵精圖治,任用忠良,二就是說自已的财産,他表明諸葛亮一生的忠貞清廉的人生态度,後來許多朝代的大臣,為政可以盡職盡責,但聲色犬馬的享樂一個也不能少,明朝的首輔張居正還是個有所為的宰相,但他的财富與享樂也是别的宰相望塵莫及的。
不僅諸葛亮本人是這樣,他選的接班人,也是這樣的清正廉潔。
姜維在繼承諸葛亮遺志上是百折不撓,艱難險阻也不改其志,在生活上,大臣郤正專門說過這一點,“姜伯約據上将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财無餘,側室無妾媵之亵,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随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
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消,不複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
如姜維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姜維不僅僅在清廉方面像諸葛亮,更為可貴的是出于本性,淡薄名利,不追求享受,沒貪欲;也不故意克制,邀名作秀,“不奢不約”,這可以說是作人的最高境界了,找了這樣一個接班人,諸葛公足以自豪。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的功績并不突出,稱譽天下的《隆中對》沒有執行到頭,中途就因考慮不周,忽視孫權的背盟,而一半泡湯;北伐中原,六出祁山,次次無功而返;發展經濟,提高國力上毫無建樹,在蜀滅之後,經統計,以蜀之一州之地,連年征戰,還養着十萬大兵,國人不堪重負,魏國軍隊一進蜀境,就如入無人之境,不是蜀兵不耐戰,而是蜀民不願戰,早就想改換造成他們艱苦生活的統治了。
他的聲譽主要是來自個人的高尚的人品,忠心清廉公正儉樸,身居高位,而無篡權之心,手握大權,而無貪鄙欲望,手斷賞罰不委他人,而無怨望,這樣的官員不正是人民所希望的嗎?而多少代成千上萬的官員,還有這樣的嗎?這可說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千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