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過譽的典型--孔明 作者:郭亮

關燈
下益州,“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劉備那時就以蕭何的身份看待諸葛亮了,從後來的進程看,劉備的鑒識是非常正确的。

    在劉備活着時,沒讓諸葛亮帶兵打仗,命他帶兵進川,打仗的也不是他,主要是張飛、趙雲、劉封,張飛的義釋嚴顔,是那次軍事行動中的亮點,而沒聽說諸葛亮有什麼戰績。

    劉備托孤,“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内外軍事”除去有分權以相制衡的意味外,諸葛亮不熟軍事也是一個原因吧。

     陳壽評價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于将略。

    ”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個評價是适當的。

     在處理國家大事上,諸葛亮采取嚴刑峻法,這也是當時相當成功的經驗,道理在諸葛亮與法正的一次辯論中作了申述。

    《蜀記》記了這次論辯,“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鹹懷怨歎,法正谏曰:「昔高祖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恵撫;且客土之義,宜相降下,願緩刑弛禁,以慰其望。

    」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

    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

    劉璋暗弱,自(劉)焉以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糜,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

    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

    所以緻弊,實由于此。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并濟,上下有節。

    為治之要,于斯而著。

    」”在漢末法治松弛,官僚豪強橫行,社會黑暗,益州在劉焉父子的治理下,因為遠離中原,免受戰争之害,本來可以好好發展一下的,可是到了劉璋時已經腐敗的不成樣子了,諸葛亮采取法治,整頓吏治,抑制豪強,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法正舉劉邦進入長安,約法三章的例子,說剛到一個地方,還要寬松一些才好。

    諸葛亮的回答很有辯證法,劉邦取消秦法,隻定了三條法,是因為秦法太嚴太繁重,人民早就恨透了;而漢末則因為法令松弛,有禁不行有令不止,人民也早就不能忍受了。

    治理國家不能因循,而要根據實際區别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有好的結果。

     諸葛亮在軍事上,南下渡泸水,以攻心為上的策略,很好地制定了少數民族政策,以撫為主,使南夷誠心歸服,安定了後方。

    因為南夷沒有很強的兵力,諸葛亮也沒有改變他們的管理,所以很容易就平息了混亂,可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孫權采取強迫遷徙,使山越與漢族混居的辦法處理少數民族的問題,雖然有殘酷鎮壓屠殺的問題,可是沒有後遺症。

    孰優孰劣,難以遽斷。

    諸葛亮北伐,在《三國演義》裡是重頭戲,六出祁山,與姜維的九次伐魏是作者着力描寫的志慮忠純,一心為國的精神。

    其實,諸葛亮的北伐,真正有組織有計劃有成效的就是第一次兵出祁山,在出山前,做了很細的準備工作:解決對吳的外交,辦好同盟,解除背腹受敵的危險;平定四郡在劉備死後的乘機叛亂,他用馬谡的攻心為上之策,很快平定;積聚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糧對戰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還派人策動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到響應,離西安較近的新城郡的孟達也表示要反水策應,這可真是萬事具備隻欠東風,隻要一出馬就要成功。

    可是準備這麼充分的北伐最後卻失敗了,原因就是諸葛亮選了一個錯誤的先鋒馬谡,就是這個馬谡因違亮節度,被魏國的大将張郃所敗,導緻諸葛亮精心策劃的北伐毀于一旦。

    當時還有許多大将,為什麼諸葛亮偏偏要選拔馬谡這樣一個沒有實踐經驗的參軍來當先鋒呢?這裡可做多種猜測,一是蜀漢國小,兵微将寡,一些精兵強将在彜陵之戰時,損失殆盡,在使用和分配将領時不免捉襟見肘;二是諸葛亮的主攻方向是在隴西,那裡的戰鬥也很需要能攻善戰的将軍,因此,放在街亭上的将軍隻是阻擋魏國援兵的作用,還不是太艱巨的任務,因此選馬谡而不選魏延等人為先鋒,也并無不當;三是,當時正是将領青黃不接之時,急需起用一批年輕将軍來擔當重任,而且一些老将軍,如魏延等個性太強,使用起來不便,不如新提拔的将領聽話好用。

    可惜馬谡是一個很不争氣也很沒有運氣的人,把這麼一個重要的又很關鍵時的任務搞砸了,不僅丢了命還斷送了諸葛亮的大好事業。

    如馬谡能完成任務,不僅他個人的命運會一帆風順,而且諸葛亮的北伐也将是另一番景象,三國的局面完全改觀。

    結果街亭一敗,諸葛亮從此就沒打勝過,因為這次做了周密的準備工作,外部環境也相當的好,還是失敗了,以後的仗都沒什麼時間做準備,就更難取勝了。

    在街亭之敗的當年冬天,諸葛亮又去北伐,攻打魏國的陳倉,“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

    魏将王雙率軍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還漢中。

    ”這次進軍陳倉也是無功而返,唯一的收獲是殺了魏國的将軍王雙。

    這就是諸葛亮的兩次出兵;建興七年,諸葛亮又出兵隴西,魏國的主将是郭淮,他見是諸葛亮親自前來,就退了兵,讓諸葛亮得了武都、陰平兩郡。

    建興八年,魏軍進攻,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魏國是三路進攻,由于大雨戰争沒打起來,因為大雨把道路沖壞了。

    這一年,西線的武都、陰平卻有魏國的郭淮與魏延大戰,在陽溪一役,魏延大勝。

    這又是諸葛亮的兩次出兵,四次出兵,沒有什麼進展,即便取勝,也隻是戰役性的在戰略上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