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敲破鐵木魚 50年卧薪嘗膽

關燈
弟兄姊妹發一信号,一面留在當地察探這兩人的虛實。

    木魚之聲已似由遠而近,聽去似由右側一條山徑上緩步走來,因有樹林崖角擋住,那一帶肢陀林木又多,人卻無法看見。

    亭中兩人已各歸座,似在暗中戒備,表面卻作從容、若無其事光景。

    鐵笛于何等眼亮心明,雖未看出這兩起人是敵是友,照此情勢雙方必是對頭,如非有意尋敵,也是狹路相逢,否則亭中兩人不會那麼緊張,并帶驚疑之容,斷定少時必有事故發生。

    敵人之敵即我之友,假定雙方來曆不明,均非善良,也可坐山觀虎鬥,相繼而行。

    主意打定,仗着地勢得看,便告二女暗中留意,照樣說笑飲食。

    那木魚之聲來得甚慢,聽去似往這面走來,隔有頓飯光景還不見人,亭中兩人又分别探看了兩次,也似被崖角擋住,不曾見到。

    又隔了一會,和尚未來,三毛卻由房後繞回,将鐵笛子請到後面,悄說:"亭中兩人果極可疑,連昨日夜裡也未卧在樓上,他那長指甲能屈能伸。

    今日麼師前往送酒,便見他用細絲線綁在手掌之内,不知怎會屈伸如意,這非是兩個強盜不可。

    " 鐵笛子還在追問,忽聽外面二女笑說:"這和尚怎麼這等神氣!"忙即走出,坐回原位,和尚已由前面敲着木魚緩步走來,看去果然奇怪可笑。

    原來那是一個身材瘦小枯幹的和尚,殘冬天氣,穿一件粗黃葛布的僧衣,洗得卻是十分幹淨。

    人本瘦小得出奇,又在低處走動,遠望宛如一個十一二歲的幼童,走得又是極慢,上身不動,僧衣長可拖地,仿佛腳底有什東西托住,向前緩緩移動,決看不出是在走路。

    所敲木魚小得可憐,隻用一手拿住敲打,但是響聲極大,老遠都能聽到。

    這時太陽剛往西下,還未落山,和尚正由淺坡下面走過,相隔一近看得更真,斜陽光中照見和尚面如黃蠟,生得愁眉苦眼,五官仿佛擠在一起,頭又極小,看去雖極醜怪,神态卻極莊嚴。

    年紀老少雖拿不準,決不會小。

    三人都是行家,暗中留意,自從發現以後,看出他呆立地上木人一般,身子僵直,緩緩前移,一手下垂,動都不動,眼皮未見眨一下,料知決非尋常人物,互相對看了一眼。

     文嬰正要開口,問那和尚仿佛功力甚深,為何這等光景。

    忽見和尚立定,先把頭微擡,朝崖上看了一眼,再往前移去。

    亭中兩人被他一看,直似吃了大驚,觸電一般,不約而同突然并起。

    剛一離座,又似這樣慌張有些示怯,又同歸座,可是還未坐定,對看了一眼,嘴皮微動,大有驚慌失措、坐立不安之勢。

    内中一個忽然目射兇光,滿面怒容,由亭中走出。

    山亭相隔下面約有三四丈,和尚已由三人所坐小坡旁邊走過,順路轉往正面,三方恰成了一個上下不等的三角,誰都可以看到。

    亭中兩人略顯驚亂,轉眼也就恢複常态,隻是二人一内一外,外面的一個業已走到半崖坡上,另一個憑欄獨立,人已離席,假裝閑眺,目光卻注定下面,手伸腰間,好似握有兵刃暗器之類。

    同黨立處也似有心偏向一旁,與之斜對。

    和尚卻若無其事,右手木魚敲個不停,左手仍是下垂不動。

    因其行動遲緩,前一人業已走到半坡立定,和尚還未走到崖下,隻朝二人仰望了一次,頭都未擡,亭内外兩人卻是如臨大敵,外面從容,内裡緊張,連想故意遮掩,氣已無法沉住。

     三人均知雙方就要相對,雖不知那和尚來曆,但見亭中兩人業已現出本來面目,神情兇狡,誠中形外,一望而知不是善良之輩。

    兩個對付一人,和尚人生得那麼瘦小,動作又慢,雖知此是一種獨門功夫,表面看去到底強弱多寡相差。

    再一想到三毛所說亭中人揮金如土,夜出早歸,雙手指甲均可拗轉、随意屈伸等等可疑情形,由不得對和尚生出同情之感。

    尤其二女都是生具俠腸,疾惡喜事,這類功夫又和鐵笛子一樣,隻聽師長說過一兩次,從未見到。

    和尚生得那麼瘦小枯幹,亭中兩人本領雖然不曾施展,動作輕快,面又機警,亭外一個腳底功夫極好又已看出,越發偏向一面。

     南曼還在心裡,文嬰年紀最輕,更是天真,忍不住悄聲說道:"那和尚雖不像個庸手,走得這等慢法,敗了準死,勝了也追人家不上,對方又是兩個,吃虧太多。

    我看那兩個穿得非僧非道的既不是什好人,和尚來曆雖然不知,怎麼也比這兩人好,我們到時幫他如何?"鐵笛子連經好幾位前輩老俠傳授,老鐵笛子更是見多識廣劍俠一流,知那和尚必早探明敵人在此,特意運足全力而來,看去瘦弱遲鈍,實則耳目靈警已極。

    此時三方相隔均隻兩三丈左右,因那崖頂縮在裡面,坡下小徑斜伸向左,和尚到了前面然後折轉,業與自己這面高低差不多。

    文嬰語聲雖低,難免被其聽去,本想勸阻,不令開口,繼一想,此舉正好利用,好在相繼行事,暫時并不出手,便用頭微點,低聲笑答:"文妹此言有理,不過我看這位大師父如非必勝,不會來此。

    人家定有過節,仇恨決不在小,我們隻防他那對頭逃走便了。

    "說時暗中留意,見和尚的頭微微側了一側,似已驚動,對面兩人仿佛全神貫注來敵,别的均未留意。

    暗忖:"我們的話似已被人聽去,雙方業已對面,崖上兩人對和尚也必仇恨深重,狹路相逢,雖在警戒,并無逃意,頗似旗鼓相當,人又多出一個,亭中那人手中還暗藏有兵器,此時相持不動,出手必辣,第一次見到這種打法,真有一個看頭。

    " 看見汪四嫂尚在屋中做事,不知外面就要發生惡鬥還不怎樣。

    三毛立在旁邊,早聽出三人口氣,兩次想要開口,均被南曼止住。

    恐其年少氣盛無知犯險,或是把話說錯,留下後患,便借要酒為名,喊往屋内,再借故跟進,匆匆囑咐了幾句,走到外面一看,雙方仍無動作。

    文嬰見夕陽已快銜山,和尚到了坡前,便面向山亭,不再移動,手中木魚敲得越響,仿佛向那兩人募化一樣。

    亭外的一個,便是三毛所說姓馬的客人到了半崖坡上也自立定。

    木魚越敲越急,亭内外兩人神情也似越發緊張,各将一雙兇睛注視在和尚身上,絲毫不懈。

    文嬰知這兩人明是強仇大敵,相逢狹路,如何長此相持,誰也不肯先發?想要開口,又因鐵笛子連番示意,不便多說,心正奇怪,忽然發現亭中還有兩個酒樓送菜的幺師似問過客人正收盤碗,忙在一起,亭中那人忽然側顧幺師,嘴皮微動,也不知說些什麼,目光卻仍看定下面,并未回頭。

    想起此時路靜人稀,又是殘冬時節,遊人早已歸去,這兩人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