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平阿四、陶百歲、劉元鶴等都是粗人,講述故事時語氣仍嫌太文,如改得符合各人身分性格,滿紙“他媽的”又未免太過不雅,抑且累贅。
限于才力,那是無可如何了。
《雪山飛狐》有英文譯本,曾在紐約出版之《Bridge》雙月刊上連載。
後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了莫若娴小姐(OliviaMok)的譯本,英文書名叫《FoxVolantoftheSnowyMountain》。
《雪山飛狐》與《飛狐外傳》雖有關連,然而是兩部各自獨立的小說,所以内容并不強求一緻。
按理說,胡斐在遇到苗若蘭時,必定會想到袁紫衣和程靈素。
但單就《雪山飛狐》這部小說本身而言,似乎不必讓另一部小說的角色出現,即使隻是在胡斐心中出現。
事實上,《雪山飛狐》撰作在先,當時作者心中,也從來沒有袁紫衣和程靈素那兩個人物。
本書于一九七四年十二月第一次修訂,一九七七年八月第二次修訂,二〇〇三年第三次修訂,雖差不多每頁都有改動,但隻限于個别字句,情節并無重大修改。
《雪山飛狐》對過去事迹的回述,用了講故事的方式。
講故事,本來是各民族文學起源的基本方式,在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之時,原始人聚集在火堆旁、洞穴裡,講述白天打獵時怎樣打死了一頭大象,怎樣幾個人圍殲了一隻大黑熊。
講的人興高采烈,口沫橫飛,聽的人決無厭足,總覺得還不夠精彩,于是殺死的大象越來越多,打死的黑熊越來越大,這些脫離事實的誇張,就是文學和神話、宗教的起源。
講故事,是任何文學的老祖宗,但後來大家漸漸忘記了。
現當代文學界甚至覺得小說講故事就不夠高級,不夠知識分子化,過分通俗。
越是沒有故事,叫人讀了不知所雲,在大學的文學系中才有作為讨論的資格。
我用幾個人講故事的形式寫《雪山飛狐》,報上還沒發表完,香港就有很多讀者寫信問我:是不是模仿電影《羅生門》?這樣說的人中,甚至有一位很有學問的我的好朋友。
我有點生氣,隻簡單的回複:請讀中國的《三言兩拍》,請讀外國的《天方夜譚》,請讀基督教聖經《舊約·列王紀上·十六-二十八》,請讀日本芥川龍之介小說原作《羅生門》的中文譯本。
自從電影流行之後,許多人就隻看電影,不讀小說了。
現在電視更加流行,更多的人看電視、玩電腦,不讀書、不讀小說了。
日本電影《羅生門》在香港放映,很受歡迎,一般人受了這電影的教育,以為如果有兩人說話不同,其中一人說的是假話,那就是“羅生門”。
其實,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寫的短篇小說《羅生門》情節極簡單,隻描寫一種凄迷荒涼的情調,羅生門在日本京都朱雀大橋南端,是一個城樓門,古時樓上有很多無主死屍,附近隻有盜賊、狐狸、烏鴉之類。
有一個貧苦傭工到城樓下避雨,見到有個老太婆在拔女死屍的頭發,要去賣給做假發的人,那傭工很生氣,抓住老太婆,剝下她的衣服去賣。
電影導演黑澤明利用了這凄迷的情調,叙述芥川另一篇小說《竹之薮》的故事:一個強盜打倒武士而強暴了他妻子。
強盜、武士、女人,三個人(以及鬼魂)說同一個故事,但内容大不相同,顯了人性的無常與無奈。
隻因導演的手法好,故事新奇,男主角三船敏郎又演得好,影片十分成功。
我常出一個趣題給朋友們猜:三條蟲排成一列行走,第一條蟲說:“我後面有兩條蟲。
”第二條說:“我前面有一條蟲,後面有一條蟲。
”第三條說:“我前面沒有蟲,後面也沒有蟲!”問題:第三條蟲這樣說,是什麼道理?(附帶說明:“小學生隻用十分鐘就答對了,中學生用兩天時間也答對了,大學
限于才力,那是無可如何了。
《雪山飛狐》有英文譯本,曾在紐約出版之《Bridge》雙月刊上連載。
後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了莫若娴小姐(OliviaMok)的譯本,英文書名叫《FoxVolantoftheSnowyMountain》。
《雪山飛狐》與《飛狐外傳》雖有關連,然而是兩部各自獨立的小說,所以内容并不強求一緻。
按理說,胡斐在遇到苗若蘭時,必定會想到袁紫衣和程靈素。
但單就《雪山飛狐》這部小說本身而言,似乎不必讓另一部小說的角色出現,即使隻是在胡斐心中出現。
事實上,《雪山飛狐》撰作在先,當時作者心中,也從來沒有袁紫衣和程靈素那兩個人物。
本書于一九七四年十二月第一次修訂,一九七七年八月第二次修訂,二〇〇三年第三次修訂,雖差不多每頁都有改動,但隻限于個别字句,情節并無重大修改。
《雪山飛狐》對過去事迹的回述,用了講故事的方式。
講故事,本來是各民族文學起源的基本方式,在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之時,原始人聚集在火堆旁、洞穴裡,講述白天打獵時怎樣打死了一頭大象,怎樣幾個人圍殲了一隻大黑熊。
講的人興高采烈,口沫橫飛,聽的人決無厭足,總覺得還不夠精彩,于是殺死的大象越來越多,打死的黑熊越來越大,這些脫離事實的誇張,就是文學和神話、宗教的起源。
講故事,是任何文學的老祖宗,但後來大家漸漸忘記了。
現當代文學界甚至覺得小說講故事就不夠高級,不夠知識分子化,過分通俗。
越是沒有故事,叫人讀了不知所雲,在大學的文學系中才有作為讨論的資格。
我用幾個人講故事的形式寫《雪山飛狐》,報上還沒發表完,香港就有很多讀者寫信問我:是不是模仿電影《羅生門》?這樣說的人中,甚至有一位很有學問的我的好朋友。
我有點生氣,隻簡單的回複:請讀中國的《三言兩拍》,請讀外國的《天方夜譚》,請讀基督教聖經《舊約·列王紀上·十六-二十八》,請讀日本芥川龍之介小說原作《羅生門》的中文譯本。
自從電影流行之後,許多人就隻看電影,不讀小說了。
現在電視更加流行,更多的人看電視、玩電腦,不讀書、不讀小說了。
日本電影《羅生門》在香港放映,很受歡迎,一般人受了這電影的教育,以為如果有兩人說話不同,其中一人說的是假話,那就是“羅生門”。
其實,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寫的短篇小說《羅生門》情節極簡單,隻描寫一種凄迷荒涼的情調,羅生門在日本京都朱雀大橋南端,是一個城樓門,古時樓上有很多無主死屍,附近隻有盜賊、狐狸、烏鴉之類。
有一個貧苦傭工到城樓下避雨,見到有個老太婆在拔女死屍的頭發,要去賣給做假發的人,那傭工很生氣,抓住老太婆,剝下她的衣服去賣。
電影導演黑澤明利用了這凄迷的情調,叙述芥川另一篇小說《竹之薮》的故事:一個強盜打倒武士而強暴了他妻子。
強盜、武士、女人,三個人(以及鬼魂)說同一個故事,但内容大不相同,顯了人性的無常與無奈。
隻因導演的手法好,故事新奇,男主角三船敏郎又演得好,影片十分成功。
我常出一個趣題給朋友們猜:三條蟲排成一列行走,第一條蟲說:“我後面有兩條蟲。
”第二條說:“我前面有一條蟲,後面有一條蟲。
”第三條說:“我前面沒有蟲,後面也沒有蟲!”問題:第三條蟲這樣說,是什麼道理?(附帶說明:“小學生隻用十分鐘就答對了,中學生用兩天時間也答對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