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等。

    斷愛憎故。

    是道無塵。

    離恚穢忿怒故。

    是道善趣。

    離一切不善故。

    大王。

    是道如是能到安樂之處乃至涅槃。

    是故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轉輪聖王答大臣言:梵志。

    今者如來出現於世。

    壽八萬歲其命有限。

    不能悉與一切衆生。

    斷諸惡業令種善根。

    種善根已安置聖果。

    或得陀羅尼三昧忍辱。

    或得菩薩勝妙善根。

    諸佛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或少善根於天人中受諸快樂。

    是諸衆生各各自受善不善報。

    梵志。

    於衆生中乃至一人無善根者,如來不能說斷苦法。

    如來世尊雖為福田。

    若無善根不能令斷諸苦惱法。

    梵志。

    我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行菩薩道時修集大乘。

    入於不可思議法門。

    教化衆生而作佛事。

    終不願於五濁之世穢惡國土。

    發菩提心。

    我今行菩薩道。

    願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世界衆生無諸苦惱。

    若我得如是佛刹者,爾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爾時寶藏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即入三昧。

    其三昧名見種種莊嚴。

    入三昧已作神足變化放大光明。

    以三昧力故。

    現十方世界一一方面。

    各千佛刹微塵數等。

    諸佛世界種種莊嚴。

    或有世界佛已涅槃。

    或有世界佛始涅槃。

    或有世界其中菩薩始坐道場菩提樹下降伏魔怨。

    或有世界佛始成道便轉法輪。

    或有世界佛久成道方轉法輪。

    或有世界純諸菩薩摩诃薩等遍滿其國。

    無有聲聞緣覺之名。

    或有世界佛說聲聞辟支佛乘。

    或有世界無佛菩薩聲聞緣覺。

    或有世界五濁弊惡。

    或有世界清淨微妙無諸濁惡。

    或有世界卑陋不淨。

    或有世界嚴淨妙好。

    或有世界壽命無量。

    或有世界壽命短促。

    或有世界有大火災。

    或有世界有大水災。

    或有世界有大風災。

    或有世界劫始欲成。

    或有世界成就以竟。

    有如是等無量世界。

    微妙光明悉皆遍照令得顯現。

     爾時大衆悉見如是等無量清淨諸佛世界種種莊嚴。

    時寶海梵志白轉輪王。

    大王。

    今者已得見此諸佛世界種種莊嚴。

    是故今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随意欲求何等佛土。

    善男子,時轉輪王向佛叉手。

    而白佛言:世尊,諸菩薩等以何業故取清淨世界。

    以何業故取不淨世界。

    以何業故壽命無量。

    以何業故壽命短促。

    佛告聖王。

    大王當知。

    諸菩薩等以願力故。

    取清淨土離五濁惡。

    複有菩薩以願力故求五濁惡。

    爾時聖王前白佛言:世尊,我今還城於閑靜處。

    專心思惟當作誓願。

    我如所見佛土相貌。

    離五濁惡願求清淨莊嚴世界。

    佛告聖王。

    宜知是時,善男子,時轉輪王頭面禮佛及比丘僧右繞三匝。

    即退而去。

    便還入城到所住處。

    自宮殿中在一屏處。

    一心端坐思惟修集種種莊嚴己佛世界。

    善男子,時寶海梵志。

    次白太子不旬。

    善男子,汝今亦當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汝所行三福處者,所謂布施調伏善攝身口。

    及馀所行清淨善業。

    盡應和合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太子作如是言:我今先應還至宮殿。

    在一屏處端坐思惟。

    若我必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我當還來至於佛所。

    當於佛前畢定發心。

    願取種種淨妙佛土。

    爾時太子頭面禮佛及比丘僧。

    右繞三匝即還而去。

    至本宮殿。

    在一屏處一心端坐思惟修集。

    種種莊嚴己佛世界。

    善男子,爾時梵志。

    複白第二王子。

    作如是言:善男子,汝今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聖王千子。

    皆悉教化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梵志。

    複教化八萬四千諸小王等及馀九萬二千億衆生。

    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一切大衆皆作是言:梵志。

    我等今當各各還至所住之處。

    在一靜處一心端坐。

    思惟修集種種莊嚴己佛世界。

    如是大衆一心寂靜於七歲中。

    各各於己本所住處。

    一心端坐。

    思惟修集種種莊嚴己佛世界。

    善男子,寶海梵志。

    複於後時作如是念。

    今我教化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衆生。

    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今已請佛及大衆。

    於七歲中奉諸所安。

    若我當來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願成就者,我當勸喻天、龍、鬼神、阿修羅、乾闼婆、緊那羅、摩睺羅伽、夜叉、羅刹、拘辦荼等。

    令其供養如是大衆。

    善男子,爾時梵志。

    即念毗沙門天王。

    善男子,爾時天王即知梵志心之所念。

    與百千億無量夜叉。

    恭敬圍繞至梵志所。

    尋於其夜在梵志前。

    作如是言:梵志。

    欲何教敕。

    梵志問言:汝是誰耶。

    毗沙門言:梵志。

    汝頗曾聞毗沙門王不。

    即我身是。

    欲何所敕。

    時梵志言:善來大王。

    我今供養如是大衆。

    汝可助我共供養之。

    毗沙門王言:敬如所敕随意所須。

    梵志複言:大王。

    若能随我意者,令諸夜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複當宣告諸夜叉等。

    欲得福者,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可度大海日日往取牛頭栴檀及以沈水。

    并諸馀香。

    種種諸華。

    持來至此。

    亦當如我日日供養佛及衆僧。

    爾時天王聞是語已,還至住處擊鼓集會夜叉羅刹。

    唱如是言:卿等知不。

    此閻浮提有轉輪聖王名無诤念。

    有梵志名曰寶海。

    即是聖王之大臣也。

    終竟七歲請佛及僧奉諸所安。

    卿等。

    於此福德應生随喜。

    生随喜已以是善根。

    發心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爾時有百千無量億那由他夜叉等。

    叉手合掌作如是言:若寶海梵志。

    於七歲中供養如來及比丘僧。

    奉諸所安善根福報我等随喜。

    以是随喜善根故。

    令我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天王複作是言:卿等。

    谛聽欲得福德及善根者,便可日日渡於大海。

    為彼梵志取牛頭栴檀及以沈水。

    熟食飯佛及比丘僧。

    時有九萬二千夜叉同時發言:天王。

    我等今者於七歲中。

    常當取是牛頭栴檀及以沈水。

    與彼梵志。

    熟食飯佛及比丘僧。

    複有四萬六千夜叉亦同聲言:我等當取微妙諸香。

    與彼梵志。

    供養如來及比丘僧。

    複有五萬二千諸夜叉等。

    亦各同聲作如是言:我等當取種種妙華。

    與彼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