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二六九)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尼山中。
有一天女。
名求迦尼娑。
本是波純提女。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來詣佛所。
威光晖曜普照此山悉皆大明。
頂禮佛足在一面坐。
即說偈言: 口意宜修善,不應作諸惡。
身不以小惡,加害于世間。
觀欲空無實,修于念覺意。
設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
爾時世尊贊天曰:善哉善哉。
如汝所說,口意宜修善,不應作衆惡。
身不以小惡,加害于世間。
觀欲空無實,修于念覺意。
若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
時波純提女聞佛所說歡喜頂禮。
即于坐沒還于天宮。
(二七○)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難告諸比丘,我今欲演四句之法。
鹹當善受至心谛聽憶持莫忘。
雲何名為演四句法。
口意宜修善,不應作諸惡。
身不以小惡,加害于世間。
觀欲空無實,修于念覺意。
若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
時有一婆羅門。
去阿難不遠。
聞說斯偈即便思惟。
如此偈義義味深遠。
非是人作。
必是非人之所宣說。
當往問佛。
作是念已,時婆羅門即詣佛所問訊已訖。
在一面坐白佛言:瞿昙。
我從阿難聞說此偈如我思惟。
此偈句義非人所作。
佛告婆羅門。
實爾實爾。
實是非人之所宣說。
非人所造。
我于往時在王舍城耆尼山中。
求迦尼娑天女。
來詣我所頂禮我已,在一面坐即說斯偈。
而斯偈者實非人說。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二七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尼山中。
時求迦尼娑天。
本是波純提女。
身光晃曜猶如電光。
淳誠至信歸依三寶。
來詣佛所在一面坐。
以此光明普照此山悉皆洞然。
求迦尼娑天女。
即說偈言: 我今以種種,贊詠佛法僧。
今但略宣說,随意所樂足。
口意宜修善,不應造衆惡。
身不以小過,加害于世間。
觀欲性相空,修于念覺意。
若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
爾時世尊告天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求迦尼天女。
聞佛說已歡喜頂禮。
于此處沒還于天宮。
(二七二)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舍離北猕猴彼岸精舍之中。
時波純提天女。
拙羅天女。
光色倍常。
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
時此二天女放大光明。
遍照猕猴及毗舍離悉皆大明。
時拙羅天女。
即說偈言: 世尊婆伽婆,無上等正覺。
在于毗舍離,住于大林中。
求迦尼娑天,并及于拙羅。
波純提女等,稽首尊足下。
我住昔曾聞,能善稱說法。
牟尼世尊者,今現在演說。
諸有生譏毀,如斯深法者,是則名愚癡,後必堕惡趣。
有能贊聖法,成就具于念。
是名有智者,後必生善處。
時求迦尼娑天女。
複說偈言:口意宜修善,不應造衆惡。
身不以小惡,加害于世間。
觀欲性相空,修于念覺意。
若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
爾時世尊告天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時天女等。
聞佛說已,歡喜而去。
(二七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
于其夜中來詣佛所。
威光大明遍照祇洹。
頂禮既已退坐一面。
而說偈言:不觸者勿觸,觸者必還報。
以如是事故,不應妄有觸。
若非津濟處,不應作渡意。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可瞋而不瞋,清淨無結使。
若欲惡加彼,惡便及己身。
如逆風揚土,塵來自坌身。
欲以瞋加彼,彼受必還報。
是二并名惡,兩俱不脫患。
若瞋不加報,能伏于大怨。
爾時天複以偈贊言: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
久棄舍嫌怖,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七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
光顔熾盛容色殊常。
來詣佛所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而說偈言:嬰愚少智者,造于諸惡業。
為已自作怨,後受大苦報。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所作業不善,作已自燒煮。
愚癡造衆惡,受報悲啼哭。
天複以偈贊言: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
久棄舍嫌怖,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二七五)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
威容光赫顔色殊常。
來詣佛所。
既頂禮已,退坐一面。
而說偈言:不以言說故,得名為沙門。
此實趣向道,成就堅履迹。
若有勇健者,能深修禅定。
獲得于解脫,壞于魔結縛。
作及不作業,二俱稱實說。
詐僞無誠信,智者所棄捐。
己身實無得,虛贊以自憍。
詐僞虛诳說,世間之大賊。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不顯己功德,不知他心行。
知已複涅槃,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聞佛偈已,而白佛言:我于今者實有罪過。
唯願聽我誠心忏悔。
時佛默然。
天複說偈言:我今說罪悔,汝不受我悔。
懷惡心不善,不舍于怨嫌。
世尊以偈。
複答天曰:說罪言忏悔,内心實不滅。
雲何除嫌隙,雲何而得善。
天又說偈重問曰: 人誰無愆過,人誰無誤失。
何誰離愚癡,何誰常具念。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如來婆伽婆,正智得解脫。
彼無諸愆過,亦複無得失。
彼已離愚癡,能具于正念。
天複以偈贊言:我
有一天女。
名求迦尼娑。
本是波純提女。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來詣佛所。
威光晖曜普照此山悉皆大明。
頂禮佛足在一面坐。
即說偈言: 口意宜修善,不應作諸惡。
身不以小惡,加害于世間。
觀欲空無實,修于念覺意。
設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
爾時世尊贊天曰:善哉善哉。
如汝所說,口意宜修善,不應作衆惡。
身不以小惡,加害于世間。
觀欲空無實,修于念覺意。
若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
時波純提女聞佛所說歡喜頂禮。
即于坐沒還于天宮。
(二七○)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難告諸比丘,我今欲演四句之法。
鹹當善受至心谛聽憶持莫忘。
雲何名為演四句法。
口意宜修善,不應作諸惡。
身不以小惡,加害于世間。
觀欲空無實,修于念覺意。
若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
時有一婆羅門。
去阿難不遠。
聞說斯偈即便思惟。
如此偈義義味深遠。
非是人作。
必是非人之所宣說。
當往問佛。
作是念已,時婆羅門即詣佛所問訊已訖。
在一面坐白佛言:瞿昙。
我從阿難聞說此偈如我思惟。
此偈句義非人所作。
佛告婆羅門。
實爾實爾。
實是非人之所宣說。
非人所造。
我于往時在王舍城耆尼山中。
求迦尼娑天女。
來詣我所頂禮我已,在一面坐即說斯偈。
而斯偈者實非人說。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二七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尼山中。
時求迦尼娑天。
本是波純提女。
身光晃曜猶如電光。
淳誠至信歸依三寶。
來詣佛所在一面坐。
以此光明普照此山悉皆洞然。
求迦尼娑天女。
即說偈言: 我今以種種,贊詠佛法僧。
今但略宣說,随意所樂足。
口意宜修善,不應造衆惡。
身不以小過,加害于世間。
觀欲性相空,修于念覺意。
若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
爾時世尊告天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求迦尼天女。
聞佛說已歡喜頂禮。
于此處沒還于天宮。
(二七二)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舍離北猕猴彼岸精舍之中。
時波純提天女。
拙羅天女。
光色倍常。
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
時此二天女放大光明。
遍照猕猴及毗舍離悉皆大明。
時拙羅天女。
即說偈言: 世尊婆伽婆,無上等正覺。
在于毗舍離,住于大林中。
求迦尼娑天,并及于拙羅。
波純提女等,稽首尊足下。
我住昔曾聞,能善稱說法。
牟尼世尊者,今現在演說。
諸有生譏毀,如斯深法者,是則名愚癡,後必堕惡趣。
有能贊聖法,成就具于念。
是名有智者,後必生善處。
時求迦尼娑天女。
複說偈言:口意宜修善,不應造衆惡。
身不以小惡,加害于世間。
觀欲性相空,修于念覺意。
若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
爾時世尊告天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時天女等。
聞佛說已,歡喜而去。
(二七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
于其夜中來詣佛所。
威光大明遍照祇洹。
頂禮既已退坐一面。
而說偈言:不觸者勿觸,觸者必還報。
以如是事故,不應妄有觸。
若非津濟處,不應作渡意。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可瞋而不瞋,清淨無結使。
若欲惡加彼,惡便及己身。
如逆風揚土,塵來自坌身。
欲以瞋加彼,彼受必還報。
是二并名惡,兩俱不脫患。
若瞋不加報,能伏于大怨。
爾時天複以偈贊言: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
久棄舍嫌怖,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七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
光顔熾盛容色殊常。
來詣佛所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而說偈言:嬰愚少智者,造于諸惡業。
為已自作怨,後受大苦報。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所作業不善,作已自燒煮。
愚癡造衆惡,受報悲啼哭。
天複以偈贊言: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
久棄舍嫌怖,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二七五)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
威容光赫顔色殊常。
來詣佛所。
既頂禮已,退坐一面。
而說偈言:不以言說故,得名為沙門。
此實趣向道,成就堅履迹。
若有勇健者,能深修禅定。
獲得于解脫,壞于魔結縛。
作及不作業,二俱稱實說。
詐僞無誠信,智者所棄捐。
己身實無得,虛贊以自憍。
詐僞虛诳說,世間之大賊。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不顯己功德,不知他心行。
知已複涅槃,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聞佛偈已,而白佛言:我于今者實有罪過。
唯願聽我誠心忏悔。
時佛默然。
天複說偈言:我今說罪悔,汝不受我悔。
懷惡心不善,不舍于怨嫌。
世尊以偈。
複答天曰:說罪言忏悔,内心實不滅。
雲何除嫌隙,雲何而得善。
天又說偈重問曰: 人誰無愆過,人誰無誤失。
何誰離愚癡,何誰常具念。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如來婆伽婆,正智得解脫。
彼無諸愆過,亦複無得失。
彼已離愚癡,能具于正念。
天複以偈贊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