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關燈
獲大福報。

    況于施我實作是語。

    施持戒者得福甚多。

    施破戒者得福鮮少。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一切布施處,我常生贊歎。

    破戒得福少,持戒獲大果。

    黑白赤青牛,生犢各差别。

    駕用取其力,不擇其産種。

     人亦複如是,刹利婆羅門。

    毗舍首陀羅,真陀羅富且。

    能持于淨戒,施之得大果。

    如似赍麻幹,舍之取珍寶。

     嬰愚無智者,未曾聽聞法。

    不能修梵行,施之獲少果。

    若親近賢聖,正覺及聲聞。

    能信于善逝,信根立堅固。

     生處恒尊貴,最後得涅槃。

    爾時生聽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二)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晨朝着衣持缽入城乞食。

    有一老婆羅門。

    捉杖持缽而行乞食。

    時佛見已語婆羅門言:汝今極老。

    何以捉杖持缽而行乞食。

    婆羅門言:我有七子各為妻娶。

    分财等與我今無分。

    為子驅故而行乞食。

    佛告之言:我今為汝說偈。

    汝能于大衆中說此偈不。

    答言:我能。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生子太歡喜,為之聚财寶。

    各為娶妻子,而便驅棄我。

    此等無孝慈,口言為父母。

    如彼羅刹子,垂死驅棄我。

     譬如馬槽枥,滿中置穀<麥弋>。

    少馬無敬讓,驅蹋于老者,此子亦如是,無有愛敬心。

    棄我使行乞,不如杖愛我。

     我今捉此杖,禦狗及羊馬。

    行則佐我力,闇夜為我伴。

    指水知深淺,若趺扶杖起。

    蒙杖除多聞,是杖愛念我。

     婆羅門受此偈已誦讀使利。

    爾時七子在大會中。

    時婆羅門于大衆中而作是言:汝等今當聽我所說,大衆默然。

    即說上偈。

    七子慚愧起來抱父各共修敬。

    将父歸家置本坐處。

    諸子各出妙氎二張奉上于父。

    時婆羅門即作是念我今得樂。

    是瞿昙力。

    瞿昙即是我阿阇梨。

    婆羅門法。

    法應供養和上阿阇梨。

    選最好衣往至佛所。

    問訊佛已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我今家中得諸利樂是汝之恩。

    我經書中說。

    阿阇梨者應與阿阇梨分。

    和上者應與和上分。

    瞿昙。

    汝今是我阿阇梨。

    應憐愍我受我此衣。

    爾時世尊以憐愍故為受是衣。

    婆羅門踴躍從座而起。

    歡喜而去。

     (二六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着衣持缽入城乞食。

    時有一老婆羅門。

    捉杖持缽而行乞食。

    遙見佛已往至佛所而作是言:我捉杖持缽從他乞食。

    汝亦乞食。

    我之與汝俱是比丘。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必從他乞,得名為比丘。

    雖具在家法,正修于梵行。

    福果及惡報,俱斷無相着。

    乾竭諸有結,是名比丘法。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爾時王舍城北有耕作婆羅門名豆羅阇。

    爾時世尊于其晨朝着衣持缽往至彼所。

    時婆羅門遙見佛來。

    即至佛所白言:世尊,我種作人耕種而食不從人乞。

    瞿昙。

    汝今亦可耕種而食。

    佛言:我亦耕種而食。

    時豆羅阇婆羅門。

    即說偈言: 汝自說知耕,未見汝耕時。

    汝若知耕者,為我說耕法。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吾以信為種,諸善為良田。

     精進為調牛,智慧為轅轹。

    慚愧為犁具,念為禦耕者,身口意調順,持戒為鞅子。

    耕去煩惱穢,甘雨随時降。

     芸耨為善心,大獲善苗稼。

    趣向安隐處,可以克永安。

    吾所耕如是,故得甘露果。

    超昇離三界,不來入諸有。

     婆羅門言:汝耕實是耕無上之勝耕。

    婆羅門聞是偈心生信解。

    盛滿缽飲食來用奉佛。

    佛不受。

    馀如上豆羅阇婆羅門所說,乃至不受後有。

     (二六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比丘名曰梵天。

    遊行央伽國。

    來到瞻波至健伽池邊。

    後日晨朝着衣持缽入瞻波城。

    次第乞食到于本家。

    爾時尊者梵天母在中門中。

    以蘇米胡麻以投火聚望生梵天。

    尊者梵天在門中立。

    其母不識。

    爾時毗沙門天王敬信梵天。

    即與無數夜叉之衆乘虛而行。

    見梵天母祠祀于火不見其兒。

    唯見道人不謂己子。

    毗沙門天王即為其母。

    而說偈言: 婆羅門家女,梵天去此遠。

    祀火望梵世,斯非其迳路。

    不解趣梵天,勤苦事火為。

    梵天中梵天,在汝門中立。

     都無有取着,亦無所養育。

    遠離諸惡趣,結使塵不着。

    遠離諸欲求,不染污世法。

    如龍象善調,而無所惱觸。

     勝念之比丘,心善得解脫。

    如是應真者,今來受汝供。

    汝應然意燈,淨心速施與。

     爾時其母聞毗沙門說心即覺悟。

    母即施食與梵天食已,為其作照明。

    後世安樂因。

     (二六六)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婆羅門。

    往詣佛所。

    問訊佛已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世人稱汝為佛陀佛疊。

    如是之名從何而生。

    婆羅門說偈問言: 佛陀是勝名,名生津濟義。

    為父母制名,故名汝為佛。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今我哀愍汝,當為分别說。

     所以有是稱,汝今善谛聽。

    佛知過去世,未來世亦然。

    現在普悉知,諸行壞滅相。

    明達了諸法,應修者悉修。

     應斷盡斷除,以是故名佛。

    總相及别相,分别解了知。

    一切悉知見,是故名為佛。

    婆羅門當知,無量劫觀察。

     諸行之苦惱,受生必終沒。

    遠塵離垢習,拔毒箭煩惱。

    得盡生死際,以是故